目 录
引言:公益性事业单位即政府或社会力量为发展社会公益事业而设立的专门从事公益事业工作的单位。 直接或间接地为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和居民生活服务的部门、企业。
正文:一、公益性事业单位财务特征 二、我国公益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三、公益性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目标及对策
内 容 摘 要
摘要:公益性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特征是不以盈利为目的,按照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的决定,有计划地筹集、分配和运用资金,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核算、监督与控制,保证事业计划及任务全面完成的经济管理活动。
关键词:公益性事业 财务管理 目标及对策
《论公益性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目标》
引言:公益性事业单位即政府或社会力量为发展社会公益事业而设立的专门从事公益事业工作的单位。 直接或间接地为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和居民生活服务的部门、企业。
公益性事业单位财务特征
公益性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特征是不以盈利为目的,按照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的决定,有计划地筹集、分配和运用资金,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核算、监督与控制,保证事业计划及任务全面完成的经济管理活动。这一特征决定了公益性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目标为绩效最大化,即提高组织运行效率,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其财务管理的内容包括预算管理、收支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财务分析和财务报告等。
我国公益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与推进,我国公益性事业单位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财务管理不断完善,目前实行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财政资金的安全,但是公益性事业单位工作职责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财务管理方面比较薄弱,普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对财务工作不够重视,财务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不高。
这是公益性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单位领导认识不到位。一些单位领导对财务工作专业化水平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公益性事业单位会计业务处理简单,谁都能胜任,导致对财务工作不够重视。二是财务人员选用随意性强。有的单位规模小,编制少,谁年轻谁担任,谁事少谁担任,许多财务人员都是身兼数职。三是财务人员业务素质较低。有些财务人员没有相关专业学习背景,上岗后也没有经过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训,这与当前复杂变化下的会计环境对财务人员的需要很不适应。
(二)预算管理意识淡薄,预算监管不到位。
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绩效预算管理。绩效预算管理的目的是考核项目经费的使用效益,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有些单位片面追求资金总数,采取高标准的预算编制方式,致使财政资金浪费现象严重,没有用到真正需要提供公共服务的地方;二是经费支出管理手段滞后,经费管理重事后核算,忽视资金使用前的预测和使用中的控制,对经费收支的考核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平衡上,很少对资金的使用效率进行考核,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三是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监管。有的单位支出控制不严,超支浪费现象严重。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界定不清,用项目支出来弥补基本支出经费的不足,没有做到专款专用。在预算执行评价上,由于没有建立相应的跟踪、分析和评价制度,对各部门的预算经费和资金的使用效果难以做出正确完整的分析评价,不少单位年终决算与年初预算偏差很大,根本反应不出预算的执行情况,无法体现预算的计划作用。
(三)资产管理不严格,资产使用效率低。
资产的购建、使用、报废环节的财务处理不规范,固定资产长期只核算账面价值,不提折旧,造成账实不符,家底不清。公益性事业单位购建资产的资金主要财政拨款解决,各单位只注重财政资金的筹集和分配,而不注重资金形成的资产使用与管理,资产的使用缺乏监督,盲目、重复购置资产,致使部分资产闲置浪费甚至流失,资产使用效率低。国有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脱节,资产管理人员不了解财务账上资产存量情况,财务人员对资产使用情况不清楚。多头管理,无人负责,或者各管一段,缺乏协调。
公益性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目标及对策
(一)合理配置财务管理人员,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
首先,要形成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机制。公益性事业单位要高度重视财务管理队伍的建设,把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纳入单位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根据自身发展需要,配备胜任的财务人员。其次要加大培训力度,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后续教育,会计领域也在不断发展变革,新业务、新概念、新方法层出不穷,财务人员只有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和技能,要向既懂核算,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转变,才能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
(二)加强和完善预算管理
预算是一项管理或行政的工具,政府对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本质上是对事业单位的行政控制。一个科学、全面、准确、合理的预算编制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基础条件。因此,公益性事业单位要严格编制预算,严格执行预算,严格监管预算,做到预算“三严”,使部门预算得到有效管理和使用。还要加大对《预算法》等法律、法规执行的监督力度,强化预算执行的过程控制和绩效考核,强化奖惩机制,以保证资金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一步细化预算收支项目,落实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措施,切实保证预算与实际相符。保证预算公开透明,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三)加大资产管理力度
第一,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推行“钱物分离、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相互牵制”的准则,合理分工,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明确固定资产管理的内容和环节,知晓流程,建立健全相应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坚持照章办事,做到有章可循,加大对各个环节的程序界定;对于采购较大额度的固定资产要论证其可行性,进行效益评估,使决策、监督和执行三者有效结合,相互牵制,实现合理配置和利用资产的目的。
第二、强化资产核算。随着时间的推移,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再一定程度上发生损耗和折旧,减少了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为防止固定资产价值的无形减少和流失,应建立健全固定资产折旧制度。此外,还要严格执行资产核算,增强固定资产折旧和报废的核算环节,充分发挥固定资产折旧制度的作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第三,加强专项资金管理。对专项资金统一归类,建立相应的专项资金使用制度,做到“专款专用”。只要专项资金管理制度覆盖整个专项资金,就必须加强专项资金的申报、分配、整合和使用等各个环节,保证专项资金的安全运行。
(四)强化财政资金使用的绩效评价,加大会计信息披露的广度与深度
在现有体制下,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普通公众无法得知,透明性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腐败、浪费现象的滋生。现阶段,我国在金额较大的支出中实行了绩效评价制度,通过单位自评、主管部门评价、财政部门评价等方式对资金的使用效果进行监督,这有利于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改善。但现行的绩效评价体制下,并未引入社会公众等外部评价者,还是属于资金使用效果的内部评价,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跟踪、问效。应建立包括社会公众、相关领域专家、资金使用部门在内的三位一体的监督模式,实现对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的外部监督,以确保财政资金使用效果的最大化,从而使公益性事业单位更好的履行其承担的社会职能。现阶段,应继续严格执行“三公”经费、预决算定期公开制度,并加大公益性事业单位财务信息披露的广度与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