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到会员中心

文档题目:

论银行经营中的风险

论银行经营中的风险
上传会员: panmeimei
提交日期: 2023-11-17 10:29:59
文档分类: 保险学
浏览次数: 1
下载次数: 0
下载地址: 点击标题下载 论银行经营中的风险  如何获取积分?
下载提示: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右键另存为下载,或用浏览器下载。免费文档不需要积分。
文档介绍: 需要原文档可注册成本站会员免费下载。
文档字数: 5923
目 录
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经营风险
 (一)信贷资产经营风险与控制难度愈来愈大。
 (二)非信贷资产经营风险愈来愈复杂。
 (三)中间业务经营风险愈来愈具有不确定性。
(四)电子银行经营风险愈来愈具有外生性特点。
二、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特点 
 (一)全程性。
 (二)不确定性或多变性。
 (三)风险损失的突发性。
三、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对信用风险的防范。
 (二)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防范 
 (三)对操作风险的防范 
 (四)风险处置贵在及时
内 容 摘 要
自商业银行产生,风险就与之相伴、形影不离。随着银行业务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银行业风险也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征。
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金融中介组织,与一般工商企业的最大不同就在于银行利用客户的存款和其它借入款作为主要的营运资金,自有资本占比低这一特点决定了商业银行本身具有较强的内在风险特性。早期的银行业务以提供货币兑换或向那些需要流动资金的商人贴现商业票据以赚取手续费为主。银行的资金来自于自有资本或从殷实的大客户获取存款。即便这种现在看似简单的业务在当时也由于客户大部分为远洋的商人而具有较大的风险。由此可见,“银行因为承担风险而生存和繁荣,而承担风险正是银行最重要的经济职能,是银行存在的原因。”随着现代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对象和性质早已超越了最初的内涵。从对象上看,已经由单一的借贷产生的信用风险演变为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在内的多类型风险;从性质上看,从最初的局部风险演变为全球风险。尽管风险对象和性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总体上都可以纳入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的范畴。当然,无论如何划分风险的种类,有一点是肯定的,即风险存在于银行业务的每一个环节,商业银行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也就是承担和控制风险的过程。
关键词:银行、 经营风险、 防范
论银行经营中的风险
 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信贷业务活动的企业与一般工商企业及其它经营单位相比其最显著的特点是高负债经营,商业银行利用客户的各种存款及其他借入款作为主要的营运资金通过发放贷款或投资获取收益自有资本占资产总额比率远低于其他行业在现代金融制度下居民企业银行政府各主体之间特别是企业与企业银行与企业居民之间存在着纵横交错的债权债务链这些债权债务链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就是传递或扩散金融风险的通道往往一家银行由于经营风险而导致的支付危机在特定情况下即会诱发连锁反应如果对银行的经营风险控制不力波及范围将迅速扩张损失将成倍放大可能演变成为大范围的金融风险因此深入研究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及可能导致商业银行破产的流动性风险对于有效地管理和控制金融风险减少和降低银行体系运行的不稳定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经营风险
商业银行经营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受各种与银行经营管理有关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对商业银行的安全性流动性及盈利性造成不利影响的可能性商业银行在其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种类繁多按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的内部及外部因素可以将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内部风险可分为流动性风险(指银行不能到期支付债务或满足临时提取存款的需求而使银行蒙受信誉损失或经济损失甚至被挤兑倒闭的可能性)、资本风险(指银行资产质量差或银行经营总体风险大而银行拥有的资本金较少)、管理风险(是由管理者素质与能力等因素引起的风险)、营运风险(指在银行营运过程中由于技术设备出现问题或操作人员管理人员的失误或犯罪引起的风险)、道德风险(指由于经营者或参与市场交易人士在得到来自第三方面的保障之下所作的(商业)决定即使带来损失也无须完全承担责任或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获得补偿致使其倾向于做出风险较大的决策以博取更大收益)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外部风险可分为法律风险、体制风险(是指政府改变管理行为与条例从而使银行处于相对不利的竞争地位的风险)、经济风险(是指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运行周期及结构变化对银行产生的不利影响)竞争风险(指商业银行之间竞争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及非金融产业机构参与银行服务业的竞争引起的银行客户流失存贷款利差缩小投资报酬率降低从而增大银行总风险降低银行总收益的可能性。)、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自然风险(指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对商业银行经营产生的影响)。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经营风险有以下几点:
(一)信贷资产经营风险与控制难度愈来愈大。
  从存量贷款风险上看,银行不良资产的清收触深层次的社会矛盾,问题十分棘手。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银行的清收人员很难摸清企业的家底,无法确定资产的分布情况,财产的产权证明材料也难以获得,资产保全难以实现。从增量贷款经营风险上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为了争夺优质大客户,银行对企业的大额贷款授信额度逐渐增大,风险愈来愈集中,一旦形成风险就很难化解。
(二)非信贷资产经营风险愈来愈复杂。
  非信贷资产风险按其风险常态可分为非风险性非信贷资产、风险性非信贷资产。非风险性非信贷资产指无风险或风险很低的非信贷资产。商业银行未能建立专门的制度规范对非信贷类资产进行有效管理,往往表现出重核算管理,轻过程控制,对其他应收款、固定资产及在建工程、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各项待处理财产和财务拨付备付金的管理工作,均通过会计核算反映资金的来源和运用,未对非信贷类资产发生、运营、清收、处置等进行全过程的规范与控制。
(三)中间业务经营风险愈来愈具有不确定性。
  银行中间业务风险主要表现为:一是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突出。二是存在风险滞后现象,潜在风险大。三是担保类中间业务的风险较为突出。担保类中间业务风险触发点较多,其所涉及的不仅是对申请人资信等方面的审查,还要对法律契约性风险进行严格的防范,不易进行全面及时监测,这就为防范其风险造成了困难。四是金融衍生业务产品的风险,衍生金融工具头寸结构的复杂性限制了企业有效的管理和监督风险的能力,同时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高杠杆性,其微小的失误常常给银行带来难以估量的打击。
(四)电子银行经营风险愈来愈具有外生性特点。
  网上银行作为个技术平台,会对科技风险的管理工作带来若干挑战。网上银行业务技术风险一般来源于三个渠道:首先是数据传输,一旦数据传输系统被攻破,就有可能造成用户的银行资料泄密,并由此威胁到用户的资金安全;其次是网上银行应用系统,一旦在安全设计上存在缺陷并被黑客利用,将直接危害到系统的安全性,造成严重损失;第三是来自计算机病毒的攻击,由于网络防范不严,导致计算机病毒通过网上银行人侵到银行主机系统,从而造成数据丢失等严重后果。银行对技术性风险的控制和管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计算机安全技术的先进程度以及所选择的开发商、供应商、咨询或评估公司的水平,而不像传统银行业务风险那样,仅取决于银行自身的管理水平和内控能力。财务会计风险的危害性越来越大。近年来,会计风险大幅度上升,利用联行套取银行资金、利用票据进行诈骗、签发不合乎规定的票据骗取银行信用、伪造假凭证套取银行资金等案件屡屡发生,数额之大,令人震惊。财务风险主要表现为财务核算不够审慎,违反财政部的财务管理规定,该提的不提,该摊的不摊,该核的不核部分分支机构为完成利润考核任务,为虚增收人、下摆费用,不能真实反映经营成果,有意掩盖经营风险,危害很大,后患无穷。
二、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特点  
(一)全程性。
  经营风险存在于商业银行的各种经营项目和各个业务环节中。不论是信贷、储蓄还是投资不论是票据交换还是账务处理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风险稍有不慎风险就会由“造成损害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的损害甚至是严重的损害如贷出的资金控制不好无法如期收回本息储户挤提造成流动性风险支付差错或收入假票、假币造成损失等。即使是库存资金也会因为利率、汇率等的变动而造成损失。对商业银行来说没有风险的业务是不存在的没有风险的资产也是不存在的。 
(二)不确定性或多变性。
  商业银行经营风险产生的根源与某种人为因素有关从而决定了其经营风险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而且市场环境、企业行为都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商业银行出于竟争压力也在不断开发新的金融服务项目这也会使商业银行面临的经营风险不断变化。 
(三)风险损失的突发性。
  商业银行经营中的许多风险因素事先往往不易把握会在很短的时间内造成严重的危害令银行措手不及。如由于储户的提款需求具有随机性难于事先预测特别是自有资金较少、吸纳存款数额和储户多的银行一且因某种原因如小道消息误导使得同时提出提款要求的资金需求大大超出银行正常的备用资金就会使银行难以应付。再如信贷客户不经银行同意将贷款用于风险很高的投机活动贷款抵押物因火灾损失而产权所有人又未对其投保等也会给商业银行造成突发性损害。 
三、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对信用风险的防范。
  信贷资产在整个资产结构中占比大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差息可能变小但仍是收益最高的项目是银行资金运用的主渠道。防范信用风险要在加强贷前调查和贷前审查等事前工作的基础上重点作好以下工作
  1、尽快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银行信用内部评级体系和风险模型。利用定量方法准确地对风险进行定价不仅可以提高资产业务的工作效率而且可以根据资产的不同风险类别制定不同的资产价格这样不仅可以减低信用风险而且可以提高银行利润。
  2、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和激励机制严格贷款等资产业务的流程控制明确责任和收益的关系如落实贷后问责制、审贷分离等措施。
  3、充分利用科技信息手段尽快建立并完善信用风险监测信息系统建立客户基础数据库和开发客户跟踪系统实现信用风险的动态化管理。
  4、通过对资产投资方案的机会成本进行对比选择适时退出策略以实现最佳的资产配置效果。⑤利用新兴工具和技术来减少和控制信用风险建立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 
(二)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防范 
  1、构建完善的内部风险管理机制。风险管理机制的完善主要是对资金管理体制进行创新改变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一直实行的“差额”管理方式对资金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基层行的各项资金来源全额上存管理行的资金部门基层行的各项资金运用由管理行进行统一配置。通过资金集中建立资金统一的管理和操作平台实现流动性、利率风险管理与信用风险管理的适度分离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水平。资金集中管理后各项资金的配置权集中到上级行上级行在资金配置过程中建立起完备的经济、金融信息网络系统和风险监控预警系统强化对各种风险的量化分析注意期限结构上的配比防范利率和流动性风险同时实行谨慎会计原则不断补充自有资本金增强抵御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的能力。 
 2、健全独立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各商业银行内部设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监管的控制部门该部门直接对银行董事会或行长负责制定明确定的利率风险管理及监控规程划分利率授权权限和责任。合理确定内外部利率。内部利率是指银行内部资金核算使用的利率。通过确定反映市场变化同时兼顾各部门利益的内部利率引导资金向高收益、低风险的项目集中降低总体风险实现全行战略发展意图。与其他部门协调合作建立以安全为前提、以效益为中心的外部利率确定体系。 
 3、创新商业银行驾驭风险的产品。虽然在产品创新方面目前在制度、监管等方面还存在障碍但是可以采取分步走的战略。第一根据国内金融市场发展趋势进行衍生产品的基础准备。第二开发和运用主动负债组合如发行次级债券。尝试创造连接不同市场的产品将存款与债券市场、存款与货币市场收益挂钩如货币市场基金、结构性存款等。待政策放松和市场逐步完善后推出远期利率合约、利率掉期、利率期权债券指数期权等产品。通过研究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资金交易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消除全行的风险敞口防范和化解利率风险。 
(三)对操作风险的防范 
  1、建设内部风险控制文化。操作风险存在于银行的正常业务活动中银行只有在建立了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与稳健的营运控制文化、高级管理层以高标准的道德操守严格要求各级管理者时操作风险管理才会最为有效。营造风险控制文化是指全体员工在从事业务活动时遵守统一的行为规范所有存在重大操作风险的单位员工都清晰了解本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对风险的敏感程度、承受水平、控制手段有足够的理解和掌握。
  2、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操作风险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内控制度的完善与否。对操作风险的防范关键是对行为人的控制提高行为人的业务素质。在进一步完善制度的同时改变业务硬约束、人员软约束的状况实行三分离制度第一管理与操作的分离即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不能从事具体业务的操作要办业务必须经过必需的业务流程第二银行与客户分离银行为方便客户可以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尽量简化手续但客户经理不能代客户办理业务第三程序设计与业务操作分离。即程序设计人员不能从事业务操作。业务处理电子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内部监督的时效性、全面性。但计算机的大范围应用尚起步阶段熟悉计算机的人不熟悉业务熟悉业务的人不懂计算机这在客观上限制了计算机犯罪。但随着员工素质的提高复合型人才的增多由此可能引发的一些行为风险应引起高度重视。 
(四)风险处置贵在及时
  1、建立灵敏的信息、预警系统借助先进的装备和信息管理技术对各个业务环节进行实时监控。建立客户档案和客户评价体系对重要的信贷客户事前要对其能力、品格、资本、抵押品、经营情况等履行严格的核实、评估程序。款项贷出后要对其经营、资产情况的变化不断进行跟踪。与同行业的信息建立共享合作关系互相通报相关客户的经营、资产状况的重要指标如资产负债比例、存贷余额、客户数量、流动比率等根据历史数据及同行的比较确定合理的警戒线。 
  2、坚持不懈地做好风险因素的监控工作。对于影响银行资产和经营状况的各类政治、经济、社会、市场因素及其变化趋势等进行研究和预测。对于各种异常的变化特别是预警指标的异常变化要及时对相关的经营风险重新予以分析评估。新的经营项目推出之前要对其可能带来的风险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评估并制定配套措施。 
  3、根据银行的业务结构和经营特点列出风险清单确立风险控制的重点环节和重点对象制定相应的处置方案。

参 考 文 献
1、陈小宪,《资本、风险、市值》,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2、杜厚文等,"论金融风险的根源",《教学与研究》
3、穆怀朋,《国际金融,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7 
4、冯嗣全,"银行信用风险:现状,成因与对策",《财经论丛》1998 年第10 期
5、杜敏,"对银行金融风险防范机制的思考",《陕西金融》1998 年1 月号
6、戴相龙主编,《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 年出版
7、易纲俞乔等编著,《商业银行管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年5 月第1 版



(本文由word文档网(www.wordocx.com)会员上传,如需要全文请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

热门文档下载

相关文档下载

上一篇加快我国机动车辆保险费率市场化.. 下一篇保险法告知义务的缺陷及完善

相关栏目

最新文档下载

推荐文档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