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到会员中心

文档题目:

我国养老制度的回顾与展望_答辩问题

我国养老制度的回顾与展望_答辩问题
上传会员: panmeimei
提交日期: 2023-11-17 09:29:06
文档分类: 保险学
浏览次数: 1
下载次数: 0
下载地址: 点击标题下载 我国养老制度的回顾与展望_答辩问题  如何获取积分?
下载提示: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右键另存为下载,或用浏览器下载。免费文档不需要积分。
文档介绍: 需要原文档可注册成本站会员免费下载。
文档字数: 3019
论文题目:我国养老制度的回顾与展望

答辩问题
问题1、中国养老制度政策的演变历程可分哪几个阶段?
答:第一阶段(1985~1992年)是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改革探索阶段。这一阶段是基于旧体制
下的企业养老保险走向社会统筹。各地区首先在国有企业中实施了按照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统一筹集资金,并统一支付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社会统筹,然后逐步扩大到城镇各类企业统筹,层次由市县级逐步向地市级和省级统筹过渡。其中最具标志性的政策是国务院于1991
年颁布的《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提出了逐步建立起基本养老保险与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这是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化的开始。
第二阶段(1993~2000年)是正式确立养老保险制度和建立整体框架的阶段。这期间随着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目标的确立,养老保险从现收现付制转向统账结合的部分基金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正式确立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金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模式。由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攻坚阶,不少企业通过提前退休,将大批人员直接推入社会养老保险。这使得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成为必须。1997
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成为确立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的起点。这一政策正式提出了全国统一的改革方案。按统一缴费比率建立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即统一按职工工资的11%缴纳个人部分,个人缴费逐步从1997年的4%提高到8%,不足部分从企业缴费划入,企业缴费率不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同时由于不同所有制和部门之间的社会保障负担不均国务院于1998
年又发布《关于实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和行业统筹移交地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这一文件标志职工养老保险实行全国并轨,提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向省级统筹过渡的改革任务。
第三阶段(2001年至今)是完善养老保险体制的重要发展阶段。这一阶段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国有企业改革的纵深发展,同时人口老龄化显现,考虑统筹账户支付需求带来的财政风险。做小做实养老保险的试点改革应运而生。从2001年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改革试点,重点着力解决城镇养老体制框架下的个人账户空账、提高统筹层次、解决历史欠债和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到2005年国务院公布《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都标志着做实做小个人账户,成为新的改革取向。改革的政策措施重点是做实个人账户。同时以养老金征收和发放两个角度解决养老金缴费激励不足与参保积极性不高的问题。2006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扩大在全国八个省市的做小做实个人账户的试点。2008年初,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又提出力争在2008年和2009年两年内,
在全国范围内把养老保障的统筹层次提高到升级水平,这些都是政府和群众对社会养老保险认知改变的一次次创新和进展。

问题2、简答当前我国养老保障制度运行所面临的问题。?
答:(一)覆盖面不全,未来隐患巨大
首先,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工业化的发展潜力巨大。农村城镇化,农民进城务工化,已由必然趋势发展为客观现实。而现有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与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分两个不同的系统,各自实施的办法互不衔接,结果造成了农民工游离于社会养老保险之外的局面。这些农民工一是数量惊人,具估算每年约有一亿农民进城务工。二是这些农民工己成准城镇居民,未来很难再依靠土地实现养老,这样庞大的社会群体的养老需求没有纳入供给划,势必造成将来养老金供需严重失衡,最终成为国家的养老负担。
(二)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够强
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能够按照价格信号从一个部门和地区向另
一个部门和地区转移。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国有企业的重组,这种流动显得尤其重要。员工在流动时应能携带他们积累的养老金福利。如果流动意味着失去自己的养老金福利,他们将不愿这样做。尤其是机关、事业单位,科技、管理等各类人才,占全国总数七成以上,由于没有“个人帐户”,阻碍了他们向企业的流动。而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
(三)资本积累严重不足
成功的养老金制度应有助于资本的积累,进而推动经济发展。但我国现行的养老金制度却不然,体现为基金积累严重不足。中国有巨大的基础建设和长期投资项目的需求,由于缺乏长期储蓄手段,大部分家庭储蓄只是中短期的,不能为长期贷款提供稳定的基础。

问题3、如何建立与完善中国养老金制度?
中国养老金制度建设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中国养老保险保险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统账结合的新制度得到认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逐步扩大,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也开始起步,然而,新制度在运行过程中,也存在基金征缴收支赤字增加,养老金支付面临巨大压力;个人账户空账运行,养老保险背负历史债务;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发展缓慢,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尚未完善等问题。为此,应积极借鉴欧美养老金制度的做法和经验,健全完善我国养老金制度。
(一)建立统一的多层次保障体系,保障老年老年人退休生活水平。1997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确立了统账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提出了2 0世纪末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总目标,即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适用城镇各类企业职工和个体劳动者,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目前,在统一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上,应尽快出台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的指导意见,统一各地政策,实现多层次保障体系的目标。
(二)统筹考虑国家、单位、个人三方的承受能力,合理确定缴费率应将基本养老保险中统筹基金的职能设定为满足基本养老保险的需要,统筹基金由国家和单位共同出资,类似于加拿大养老金制度的第一重保障;将基本养老保险中个人账户基金分离出来,作为强制性补充养老保险,由政府发起,政府免税,政府严格监管,相当于第二重保障;大力促进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自愿储蓄性养老保险,对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由企业根据自身情况自愿发起,政府制定统一的税收优惠等相关鼓励政策以示鼓励,对个人自愿储蓄性养老保险由政府宣传引导,个人自愿参加,相当于第三重保障。
(三)进一步加快立法,确保养老保险制度的贯彻落实继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颁布实施以后,《失业保险条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和《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等也相应出台,但养老保险方面的行政法规尚不健全。应加快养老保险立法进程,完善劳动行政执法制度,将养老保险体系建设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四)建立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相通的社会保险机制,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我国应尽快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间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此基础上,根据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各自特点,再分别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附加养老保险,促进人员合理正常流动,使保险体制顺利运行。
(五)合理、有效地投资、利用养老基金我国人口老龄化浪潮来势迅猛,而养老保险基金积累又严重不足,只有合理地投资运营养老保险基金,才能缓解养老保险基金危机,迎接人口老龄化挑战。充分地利用养老基金还可以在不增加国家、企业和劳动者负担的前提下合理调整社会保险待遇。


(本文由word文档网(www.wordocx.com)会员上传,如需要全文请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

热门文档下载

相关文档下载

上一篇论《道路交通安全法》对机动车第.. 下一篇浅谈机动车辆保险中的第三者险_答..

相关栏目

最新文档下载

推荐文档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