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到会员中心
|
文档题目: |
“伤痕文学”的历史意义 |
 |
上传会员: |
darer |
提交日期: |
2013-12-17 18:17:13 |
文档分类: |
汉语言文学 |
浏览次数: |
2 |
下载次数: |
0
次 |
|
|
下载地址: |
“伤痕文学”的历史意义 (需要:40 积分) 如何获取积分? |
下载提示: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右键另存为下载,或用浏览器下载。不退出登录1小时内重复下载不扣积分。
|
文档介绍: |
以下为文档部分内容,全文可通过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获取。也可加管理员微信/QQ:17304545代下载。
|
文档字数: |
|
文档字数:6313 伤痕文学的历史意义 [摘 要]本文通过对伤痕文学产生背景及其作品的介绍和分析,试图来论述伤痕文学在特定的历史阶段所具有的独特的美学价值及历史意义。 [关键词]伤痕文学 伤痕文学的价值 伤痕文学的特点 伤痕文学的历史意义 伤痕文学泛指中国在1980年代开始一种文学创作思想潮流,它是中国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最先出现的一种文学现象。主要是表现“文化大革命”给人们带来的精神物质上的巨大伤害以及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反思,是一个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文学现象,在当时中国社会有广泛影响。 一、伤痕文学产生历史背景 伤痕文学开始于1977年11月刘心武在《人民文学》上发表的小说《班主任》,其名称来源于复旦大学一年级新生卢新华于1978年8月11日在《文汇报》上发表的小说《伤痕》。它也在“反映人们思想内伤的严重性”和“呼吁疗治创伤”的意义上,得到当时推动文学新变的人们的首肯。当时评论界认为刘心武的《班主任》是伤痕文学的第一面旗帜,主要价值是揭露“文革”对“相当数量的青少年的灵魂”的“扭曲”所造成的“精神内伤”,有认为该篇发出的“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的时代呼声。①随后,揭露“文革”历史创伤的小说纷纷涌现,伤痕文学类的小说倾向主要分为两类。 第一类包括《班主任》、《伤痕》、《神圣的使命》、《大墙下的石玉兰》、《灵魂的搏斗》、《献身》、《高洁的青松》,从这类作品的标题上看,可感受到革命现实主义崇高的意味,体现崇高和悲壮,是严格意义上的政治小说。第二类:《我该怎么办》、《在小河那边》、《芙蓉镇》、《我是谁》、《记忆》,这些作品表现的是平民百姓在文革中的生活遭际,以次传达出对“文革”的感受。
(本文由word文档网(www.wordocx.com)会员上传,如需要全文请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