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到会员中心
|
文档题目: |
通假字的成因初探 |
 |
上传会员: |
yuyarer |
提交日期: |
2013-12-12 19:01:02 |
文档分类: |
汉语言文学 |
浏览次数: |
4 |
下载次数: |
0
次 |
|
|
下载地址: |
通假字的成因初探 (需要:35 积分) 如何获取积分? |
下载提示: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右键另存为下载,或用浏览器下载。不退出登录1小时内重复下载不扣积分。
|
文档介绍: |
以下为文档部分内容,全文可通过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获取。也可加管理员微信/QQ:17304545代下载。
|
文档字数: |
|
文档字数:5052 通假字的成因初探 [摘 要] 通假字是在汉字发展中形成的。“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是它遵循的一条最主要的原则。通假字的形成是古代汉语发展过程中别字的出现、字音济字形之穷通假、以简易代繁难、以委婉代避忌、方言通假、古今音变通假等多方面原因影响的结果。 [关键词] 通假 借音 不借义 依声托事 浩繁复杂的古代文化,需要借助文字才能流传下来,在们阅读古代文献中,时常要遇到通假字的问题。通假字在古籍文献中出现的频率极高,就我们学习古汉语来说,大量通假字的存在是一个不小的难题,也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课题。清代学者朱骏说:“不知假借者,不可与读古书也。”由此可见一斑。对通假字成因的探讨,是极富学术意义且又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就通假字的成因作简要分析。 一、通假字的界定 (一)通假字的定义 通假,历来被看做是“六书——假借”的一种。“六书”的“假借”,依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的解释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而借用声同、声近的他字以表示新义,谓之假借,学者们称此为“造字上的假借”。与此相区别,“本有其字,依声托事”则指“用字上的假借”,就是不限于无字的假借,常常于已有本字的情况下,不用本字,而以同声、声近之字相替代,谓之通假字。通假字,假借字,后来人们不细究其别。经过学者不断研究总结,到现在有了比较贴切的定义,凡是甲词借用了乙词的书写符号,对甲词来说,这个书写符号就叫做通假字。
(本文由word文档网(www.wordocx.com)会员上传,如需要全文请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