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到会员中心
|
文档题目: |
张爱玲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悲剧美学 |
 |
上传会员: |
panmeizi |
提交日期: |
2013-12-11 13:48:46 |
文档分类: |
汉语言文学 |
浏览次数: |
3 |
下载次数: |
0
次 |
|
|
下载地址: |
张爱玲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悲剧美学 (需要:29 积分) 如何获取积分? |
下载提示: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右键另存为下载,或用浏览器下载。不退出登录1小时内重复下载不扣积分。
|
文档介绍: |
以下为文档部分内容,全文可通过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获取。也可加管理员微信/QQ:17304545代下载。
|
文档字数: |
|
文档字数:6918 张爱玲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悲剧美学 [摘 要] 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她受的是西洋学堂的教育,但她却钟情于中国小说艺术,在创作中自觉师承《红楼梦》、《金瓶梅》的传统。能将才与情打成一片,在作品中既深深进入又保持超脱的,现代女作家中除张爱玲之外再无第二人,新文学作家中也少而又少。张爱玲是“一个对人生充满悲剧感的人”,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几乎都是悲剧人物。悲剧意识是张爱玲生活中最重大的情感体验,这些不可避免地出现在她的作品中。本文试从张爱玲悲剧意识的来源着手,通过对张爱玲创作的悲剧意识在作品中的体现,深层次地探析张爱玲创作的悲剧意识。 [关键词] 张爱玲 享乐主义者 悲剧感 人物形象 悲剧人物 悲剧意识 张爱玲(1920——1995)中国女作家。原名瑛,祖籍湖北丰润,生于上海。曾用笔名梁京。童年时代亲历封建旧家庭的衰败,青年时代又在香港体检到战争的恐怖,逐渐形成悲观的人生态度。 1943年在上海开始发表作品,代表作有小说《倾城之 恋》、《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等(结集为《传奇》),散文集《流言》,长篇小说《十八春》等。1952年离开上海,在香港短期供职于美国新闻处,写有《秧歌》和《赤地之恋》:删改《十八春》为《半生缘》。1955年到美国,创作英文小说多部,均不成功,其中仅有(北地胭脂)(中文名《怨女》,为《金锁记》的改写)出版。
(本文由word文档网(www.wordocx.com)会员上传,如需要全文请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