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残游记》的 “救世” 与 “建世”
[内容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刘鹗在《老残游记》中的政治意识,发现他着重抨击现实中因私欲害民的“清官”,在有其理想色彩的桃花山上,官吏却缺场,桃花山人也不主张禁欲,这没有使桃花山社会陷入无序状态,而是臻于完美. 刘鹗开的“救世”药方是整顿吏治,任用好官,以德治世;桃花山社会是刘鹗“建世”的规划,似有无政府主义的影子,但与之迥然有别,它仍有一定的社会秩序,而秩序的稳定有赖伦理道德上的约束.从官民关系在现实与理想中的表现看出,作者把社会正常秩序诉诸道德,人民与政府的关系也建立在此基础上.这不同于西方,政府与人民的关系是定立契约,从外规范,刘鹗倾向于人的内心建设,“诱人为善,引人处于大 [关键词]: 救世 建世 私欲 大公 秩序 道德
在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中,刘鹗的《老残游记》最受瞩目.自1903年发表于《绣像小说》以来,风靡一时,“所获得学者的注意,过于同期的任何一部小说”,①影响之深远可见一斑.无可否认,无论现实意义还是艺术技巧,它都比其他三部《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更胜一筹.虽同为针砭时弊,抨击官场,但刘鹗谴责的重点不是“人人知之”的赃官,而转向另一层面:“人多不知”的“清官”,笔锋更尖锐更深入.艺术上,风景人物的描写精彩绝伦,语言耳目一新,胡适盛赞它可算前无古人了。②而最独特之处是它的叙述方式.小说摒弃传统说书的形式,主人公老残以主动者的姿态推动故事发展,不仅仅游而“见”世,更游而“救”世.这也不同于其他三部仅是“现”世——单向度地呈现某种社会状况.老残不只是观者、讲者,更是参与者,救世者,浸染着作者郁积胸中的痛华夏之陆沉、哀民生之多艰的深广忧愤.小说因此流露较之其他三部更积极的人生态度,蕴涵的意义非谴责一言可蔽,正如夏志清认为刘鹗“与当代的讽刺小说的和谴责小说的作者迥不相侔,他探究国家的现在与未来.”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