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到会员中心
|
文档题目: |
论《三言》中的商人形象塑造 |
 |
上传会员: |
panmeizi |
提交日期: |
2013-09-11 10:23:21 |
文档分类: |
汉语言文学 |
浏览次数: |
56 |
下载次数: |
0
次 |
|
|
下载地址: |
论《三言》中的商人形象塑造 (需要:1 积分) 如何获取积分? |
下载提示: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右键另存为下载,或用浏览器下载。不退出登录1小时内重复下载不扣积分。
|
文档介绍: |
以下为文档部分内容,全文可通过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获取。也可加管理员微信/QQ:17304545代下载。
|
文档字数: |
|
论《三言》中的商人形象塑造 《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是明朝中后期冯梦龙编纂的一部小说集。它真实地反映了明 社会风貌和日常生活,其中出现了一批描写商业活动的作品。《三言》共收录白话短篇小说120篇,写到商人或以商人为主人公的小说有50多篇,约占全书的1/2。这些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商人形象,表现出晚明时期商人的活动与思想,具有较强的认识价值。考察《三言》中的商人形象。我们会发现《三言》中商人种类繁多,大多具有传统美德,多为中小商人,作品在商人形象塑造上具有自己的特点,本文拟对《三言》中的商人形象塑造的特点进行分析。 一、肯定商人逐利的合理性,注重商业操作的叙写。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古代不少名人都提出过抑商的思想,如荀子提出“务本禁末”。两汉时期的贾谊、晁错就有贵粟抑商之论。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重本抑末”的思想观念一直占支配地位。重农抑商也是封建统治者长期奉行的一项基本政策。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农业人口相应减少,而外出经商的人却越来越多。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中写道:“昔日逐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业者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趋食者又十分之二三矣。大抵以十分百姓而言之,已去六七分去农矣。”商品经济的繁荣,也随之导致人们在思想上的变化。旧的四民秩序逐渐崩溃,士农工商在升降中重新排座次。许多的思想家开始意识到商业的重要性,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万历首辅张居正倡导“厚农而资商,厚
(本文由word文档网(www.wordocx.com)会员上传,如需要全文请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