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到会员中心
|
文档题目: |
工资的分配 |
 |
上传会员: |
一笑而过001 |
提交日期: |
2013-05-26 14:18:06 |
文档分类: |
工商管理 |
浏览次数: |
76 |
下载次数: |
1
次 |
|
|
下载地址: |
工资的分配 如何获取积分? |
下载提示: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右键另存为下载,或用浏览器下载。不退出登录1小时内重复下载不扣积分。
|
文档介绍: |
以下为文档部分内容,全文可通过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获取。也可加管理员微信/QQ:17304545代下载。
|
文档字数: |
|
工资的分配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正在加快工资分配制度改革,这是深化企业改革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其目标是逐步建立起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工资湿度与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积极建立待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一、物质利益原则和按劳动分配原则
这是指导企业进行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
(一)物资利益原则
社会主义物资利益原则,是指在组织社会主义经济活动中,要利用物资利益这个动因,调动国家、企业和职工个人三方面的积极性,即在兼顾三者利益的前提下,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使职工的生产劳动同他们的劳动报酬挂起钩来,促使企业及职工个人从物质利益上关心自己的劳动成果,关心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
物资利益就是经济利益,是生产关系、经济关系的一种具体体现。马克思曾经明确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相关。资本主义社会是这样社会主义也是如此。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公诉我们,物质利益原则是组织社会主义经济活动的重要原则。我们在组织生产时,要承认企业及职工有自主的经济利益,脱离经济利益的劳动热情是很难持久的,劳动者积极性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在劳动过程中所得物质利益的多少以及是否公平。因此,必须协调好国家、企业和职工个人三者的物质利益关系,使国家利益得到保证,企业不断发展,职工个人的物质利益在这个过程中也不断增长,从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二)按劳分配原则
按捞分配原则是指根据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社会做了各种必要的扣除之后),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按劳分配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社会主义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有限,社会产品还没有极大丰富,旧的社会分工和旧的思想意识还存在,在劳动过程中客观上存在着劳动差异和贡献大小差异等。在这样的条件下,劳动者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既不能平均分配,也不能按需分配,只能实行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体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客观要求,是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否定,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一大进步。按劳分配从分配上承认劳动差别,把劳动支出、劳动成果同获得相应的物质利益联系起来,因而能够起到鼓励劳动者勤奋劳动、积极学习掌握科学技术、努力特高劳动技能、为国家和集体创造更多的财富的重要作用。
应该注意的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按劳分配不是社会与劳动者之间的直接分配关系,不是简单地直接按劳动者的个人劳动时间分配,而是要借助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关系来进行分配。劳动者的个人劳动首先要汇集成企业的集体劳动才有意义,企业的集体劳动成果还要在市场上通过交换,销售出去,其社会劳动的性质才能被承认,才能实现其价值,劳动者的个人劳动才能得到补偿。由于按劳动分配是在商品生产和交换关系中实现的价值规律必然要在其中发挥作用,而且必然带来社会(国家)、中间环节(企业)和劳动者之间利益如何分配的问题,这样,按劳分配就涉及到国民经济管理体制。只有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去研究和解决按劳分配问题,才能找到正确的途径与方法。
二、原有等级工资制度及其弊端
企业工资制度改革主要是对原有的等级工资制度进行改革。我国等级工资制度是在20世纪50年代建立起来的。它分为职务等级工资制度和工人等级工资制度两大类。
职务等级工资制度是为我国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规定的一种工资制度。这种制度是对上述人员按其所从事职务的责任重要程度、工作繁简程度划分若干职务等级,然后按等级规定工资数额。工业企业干部工资等级最少为17个等级,最多有23个等级。
工人等级工资就是根据工人所从事的工作技术复杂程度、劳动繁重程度、工作责任大小和工人技术熟练程度,划分为若干技术等级,按技术等级规定相应的工资标准的制度。这一制度由技术等级标准,工资等级表和工资标准三个因素决定。给工人确定工资水平时,就是根据这三个因素计算而得。技术等级标准是按不同产业,不同工种的工作复杂性、精确性、责任大小,以及工人为完成该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理论知识(应知)和生产技能来制定的。
无论是哪一类等级工资制度,均由国家统一制定;职工工资调整和升级也由国家统一安排。
我国等级工资制度的建立,对于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起过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严重弊端,归纳起来主要是“低、平、死、乱”四个字。“低”是指工资水平低。“平”就是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倾向。“死”是工资管理体制过死。 “乱”指的是工资标准乱。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在分配制度方面,应坚持一按牢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工资是按劳分配的一种基本形式。因此,如不进行工资制度改革,消除原有工资等级制度的弊端,将会对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优越性的发挥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加快工资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三、企业工资制度改革的主要要求
经济体制改革为企业内部工资制度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一是在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上,正在破除企业经济效益好坏一个样的“大锅饭”。通过大面积地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和实行利改税,以及实行企业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使企业在发展生产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可以获得更多的留利,可以增加职工工资总额,从而为企业加大内部工资制度改革的力度,不断提高职工收入水平,提供了物资基础。二是国家赐予了企业工资、奖金分配的主权q企业在可以提取的工资总额内,工资、奖金均由企业自主分配;企业工资制度及具体分配形式,由企业自主决定;职工的晋级才、增薪和降级减薪 都由企业自主决定。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怎样运用好工资、奖金分配的自主权,利用经济体制给企业提供的有利条件,搞好工资制度改革,调动职工积极性,增强企业活力,就是一个非常现实也很紧迫的任务。根据几年来的实践经验,企业工资制度改革应注意以下几点主要要求。
1.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克服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实行职工收入能高能低。2.全面体现不同形态的劳动,建立起以工资为主体的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福利等在内的科学完备的工资制度。3.把工资制度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充分发挥它的各种作用。4.职工劳动报酬货币化、工资化。5.追求高效率,实行高工资。
以上关于实行高工资的种种必要性的分析告诉我们,现代企业必须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中心去进行劳动工资管理。只有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使每个职工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才能真正实行高工资,才能把职工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真正变为现实,才能使企业在“高效率、高工资、更高的效率、更高的工资”的良性循环中日益兴旺发达。
(本文由word文档网(www.wordocx.com)会员上传,如需要全文请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