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到会员中心

文档题目:

论利益集团带来的国民经济下行风险

论利益集团带来的国民经济下行风险
上传会员: panmeimei
提交日期: 2023-11-15 21:07:38
文档分类: 经济学
浏览次数: 2
下载次数: 0
下载地址: 点击标题下载 论利益集团带来的国民经济下行风险  如何获取积分?
下载提示: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右键另存为下载,或用浏览器下载。免费文档不需要积分。
文档介绍: 需要原文档可注册成本站会员免费下载。
文档字数: 6555
目 录
内容摘要..............................................2
一、目前国民经济的现状分析。..............................3
(一)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3
后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经济。........................3
经济转型升级的紧迫性。..........................4
二、既得利益集团的现状分析。..........................6
(一)国民财富的过度集中。............................6
(二)垄断行业对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6
(三)既得利益集团互相博弈、倾轧带来的危害。..........7
三、如何分散和减缓对经济的影响的一些思考。............9
(一)政策导向........................................9
(二)行政命令.......................................10
(三)制度建设.......................................11
(四)资本市场的开放.................................14
四、结论.............................................15
内 容 摘 要
 既得利益已成为中国深化改革的严重障碍,这已成为常识。但要打破利益集团对改革的阻碍,从目前来看,却非常困难,连李克强总理都感叹“现在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这就需要我们对利益集团有一个客观的分析和判断。
 并且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拉大,社会财富集中,贫富分化严重,使改革共识逐渐消失,改革的动力正在减弱,只有加快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改革扭曲的产权制度,推进政府改革和社会转型,尽快实现打破现有利益格局,才能逐步消解社会利益矛盾,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既得利益集团、垄断、财富集中
论利益集团带来的国民经济下行风险
一、目前国民经济的现状分析。
(一)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
 中国30年改革开放成就举世瞩目,中国正一步步走向富强,迎来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盛世。30年来,是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30年 ;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是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30年。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民福利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而且也使中国日益融入世界经济和主流文明之中。
(二)后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经济。
 2008年下半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加快了中国经济调整和转型的进程。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面临的重大课题是,在全球经济进入深度调整,外部需求在较长时期内难以恢复的情况下,如何有效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提高最终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产能过剩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矛盾加剧和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的条件下,如何提升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改变对低成本资源和要素高强度投入的过度依赖。解决这些重大课题,最根本的是要推动经济战略性转型,加快增长模式战略性转变、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体制改革战略性突破,从而为我国经济社会更长期、更健康、更可持续发展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三)经济转型升级的紧迫性。
 我国经济比较优势变化的迫切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抓住了经济全球化和发达国家制造业向外转移的机遇,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低的比较优势,有效促进了国内就业和经济快速发展。现在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正在发生变化。一方面我国劳动力低成本的优势正在弱化、人口红利正在减少,依靠劳动力以及土地、能源、资源、环境等低成本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另一方面,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新的比较优势正在形成,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必要条件。我国劳动力素质快速提高,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体系不断完善,特别是我国的市场规模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中等收入群体扩大,消费结构升级且具有巨大潜力。只有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才能更好地扬长避短,克服传统比较优势弱化的影响,更好地培育和利用新的比较优势。
  我国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变化的迫切要求。一方面,我国许多重要资源短缺,人均占有量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我国资源消耗量越来越大,2011年我国经济总量占全球10.5%,却消耗了全球约30%的资源。到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只有10多亿人口,它们依靠本国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全球资源,用二三百年时间实现了工业化、城市化。我国有13亿多人口,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远不如欧、美等西方国家,又要在不到100年的时间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如果不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不仅我国的资源和环境承载不了,全球的资源和环境也承载不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我国发展社会生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当前不少行业出现产能过剩,增长动力不足,显然不是由于人民群众的需求都已得到满足,而是由于资源错配、供求结构错位所致。所以,如果从推进城镇化、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服务业、扩大消费等方面的潜力看,就会发现我国经济发展前景一片光明。关键是要看到由于发展阶段的变化,发展潜力的重点领域也发生了变化。今后,基础设施现代化包括城镇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智能化等仍然有很大发展空间,但更重要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在于:加快科技创新,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提升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这些方面既是我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主要潜力和空间所在,也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点所在。
二、既得利益集团的现状分析。
(一)国民财富的过度集中。
 确切地说,官商结合、权钱交易的趋势已经愈加明显,社会天平进一步倾斜,致使中国今天的贫富差距之大已成世界之最。如果一个国家财富的大部分被极少数人所占有,那么消费率低得离谱也就成为必然。当前中国的的贫富悬殊,既表现为收入和财产差别的拉大,也表现为分配环节的不公,所以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是关系到公平与正义的社会问题。
(二)垄断行业对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
 社会财富向垄断行业集中,2009年,电力、电信、金融、保险、烟草等行业职工以不到8%职工的人数,占全国职工工资总额的55%,高于社会平均工资10倍左右。2010年国有企业累计实现利润近2万亿元,只拿出5%左右上缴“红利”。2011年,中国企业500强的榜单上,63%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排名靠前的500强企业绩效多与其垄断地位有关。2011年,中石油的净利润超过1400亿,排名第二位的中国移动净利润超过1200亿,中国烟草以其低调的奢华超过中海油,净利润1100亿。这些垄断行业的净利润在2011年达到9000亿,我国去年的财政收入约10.37万亿,按照比例算下来,垄断企业的利润几乎达到财政收入的9%。 
 垄断性经营制度是垄断性行业职工与其他行业职工收入差距巨大的根本原因。民营资本难以进入和市场地位的不对等,既是垄断行业市场化改革不到位的体现,也是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重要阻力。垄断行业职工的收入超过普通行业和社会其他部门完全是由垄断性经营制度所致。据统计,中国垄断行业民营资本的投入微乎其微,一般的行业不过是10%多一点,最少的只有0.6%,以至于和竞争部门形成了相当大的差异。电信、电力以及金融与普通制造业的收入差距竟然有2倍、3倍、4倍之多。行业收入差距扩大,财富向垄断行业集中的根源还在于不合理的产权制度,使垄断行业产权由国有无形地转化成了行业产权,要素在垄断行业体系内自我封闭配置、资源在垄断行业内部自我循环。
(三)既得利益集团互相博弈、倾轧带来的危害
 任何一个国家,只要有足够长时间的政治稳定,就会出现特殊利益集团,而且,它们会变得越来越明白、成熟、有技巧。然后它们就会对这个国家最重要的公共政策,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政治机器,尤其是行政和法律,会越来越知道该怎样操纵,懂得在操纵时怎样找到好的理由。
 由于他们的技巧越来越娴熟,因而获得的利益也就越来越持续、越多。最终慢慢导致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行政、法律等方面的体制、政策、组织,变成最符合特殊利益集团的安排,使得该国发展的新动力越来越被抑制,各个部门越来越僵化,最终,导致国家的衰落。
 一是既得利益者使有利于社会整体和长远利益的改革举措出不了台或延宕出台,或者使已经实施的改革措施发生变异,成为维护其既得利益的工具。无论哪种情况,结果都会导致严重社会不公。这在收入分配改革、公车改革、高速公路的收费改革等方面,表露无遗。
 二是既得利益者侵蚀公共权力,阻断国家与人民的联系,严重侵蚀执政党的执政基础。伴随国家形式出现的公权力,本是维护社会公平及社会和谐有效运转的保证。但现在既得利益集团以特殊的权力身份,合法的政治决策参与,以巨大的政策影响力来达到和实现将公权力私有化之目的,侵蚀了每一个公民的权益。
 三是既得利益者还损害经济体制的整体有效性,导致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既得利益集团在经济发展、经济改革及经济治理方面,也损害了经济体制的效率。比如,既得利益集团在机构改革、国企改革、垄断行业改革、价格改革、金融体制改革、要素改革、教育改革、住房分配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改革上对改革措施的扭曲,影响了资源配置的效率,使得中国目前的发展只靠透支未来、透支资源、透支人口红利来维持增长,严重陷入依赖投资与出口的经济增长模式,经济发展从而变得不可持续。
 四是既得利益者把持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将弱势群体排斥在国家的政策和公共参与之外,使得人数庞大的后者只能被动接受加之于自身的不利影响,日益对既得利益集团形成一种依附型关系,这种依附关系实际是封建社会人身依附关系的回归,有违历史的进步。
三、如何分散和减缓对经济的影响的一些思考
(一)政策导向
维护公平竞争的原则。尽管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但我国的少数行业与部门自身在人才、技术、管理、资金诸多方面还存在严重缺陷之时,却依然手持行业与部门政策和法规排斥其他市场主体参与竞争,结果行业发展与消费者权益均严重受损。反垄断的相对意义在于维护公平竞争,垄断成分过多,公平竞争原则即会遭损。因此,国家应在除军事与国家安全等关系重大国计民生的战略领域之外的所有生产与服务领域,制定相应的产业发展政策,全面引入公平竞争的机制,使行政垄断在竞争中消除,社会整体的管理、技术、质量与效益基于公平竞争得到全面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亦能得到良好的制度支持。注重针对性与渐进性(1)制定对行业与部门经营体制与决策、采购、服务、定价及内部分配等各种经营行为予以约束并便于监管的法律与法规。(2)通过税收解决垄断特权所产生的非风险性和非付出性的企业收益和个人收入。(3)成立一个具有高度权威性与独立性的反垄断执法机构,以此负责根据权威的社会情民意调查机构和新闻媒体所反映的现象确定立案调查和处理违规垄断行为。(4)优先解决广大群众所反映的有关垄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并接受社会监督。其中,规范行为是重点,组织建设是关键,循序渐进是策略,公平监督是途径。
(二)行政命令
 对某些影响较大的利益集团的行为进行规范,重建商业游戏规则,迫使其从经济寻租、政治寻租,转变为依靠技术创新、高质量服务、良好信誉等,谋求利润最大化。
目前一些影响较大的既得利益集团,主要是以地区、部门为依托,以行业利益为纽带,借助公权力、行政性垄断手段等,来获取特殊的经济性利益。
 对于这些已经形成的、客观存在的既得利益集团,在承认其历史形成的既得利益的同时,必须限制其特权,将其由“贵族”降为“平民”,从“经济人”与“政治人”的双重身份,变为纯粹的“经济人”,并规范其垄断行为,重新建立商业游戏规则,同时把市场准入政策和产业组织政策,面向所有经济主体开放,尽可能引入有效的竞争机制,打破既得利益集团的垄断地位。
 对各既得利益集团分而治之。既得利益也并非铁板一块,它们之间也存在竞争和冲突,甚至比既得利益与普通公众的冲突更严重,因此,在治理既得利益的过程中,应善于利用它们的矛盾和冲突,以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最不好的办法就是使它们感觉到“危险”从而串谋在一起。当前要有效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采用行政命令先将那些民愤大而缺乏民意“正当性”的既得利益边缘化,这样,打破利益集团对改革的阻挠就相对容易。
(三)制度建设
 要有效遏制既得利益的泛滥,迫使既得利益者站在社会的整体和长远角度考虑自身利益问题,最根本的还是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建立民主政治,向社会开放权力,使执政党和政府的决策和运作公开和透明化,将权力置于广大民众的监督之下。当前而言,则应该做好以下几项改革:
一是从制度上切断政府官员和商业活动的联系。为此,要界定好政府与企业的边界,哪些是企业的权利,哪些是政府可以干预或调节的,以减少政府对市场对社会不必要的干预;加快行政审批体制改革,弱化政府对投资的主导和配置资源的权力;明确规定政府官员不得参与任何商业活动,任职期间不能获取额外的经济利益,并严格限制官员子女配偶从事商业活动。
二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破除国企垄断。现在国企已经演变成为国家代理人的企业,和社会、公众无关。国企内部变相私有化已非常严重,隐性福利大大超越所有其他企业,而其垄断地位又意味着可以免于许多市场风险。即便国企发生亏损,最后政府还会动用纳税人的钱来救济。
所以,政府必须建立各种制度机制,让社会监督国企,包括为国企划定市场边界,不能进入非垄断领域;改革国企的治理结构,国企高管可以获得高薪,但必须实行市场化招聘,且永远不能回去担任政府官员;改造目前的国资委,强化对国企的监管。
三是建立公众参与的决策机制。政府的运作过程必须公开化和透明化,在政策法规、工作制度、监管工作、人事管理、财务开支、决策信息方面要做到公开透明,给民众更多的知情权。同时,允许公民及其他社会团体参与政府决策过程;拓宽政务信息公开渠道,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实现政府公开化办公;建立民众对政府工作的评议机制。
四是加强法治建设。上述制度建设,都必须从法律上规定下来,任何个人、企业和政府都必须受法治的规制,法治建设还包括实行严格的官员财产申报制度。
(四)资本市场的开放
 长期以来我国的金融业对外开放的程度高于对内开放的程度,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保险、信托和基金管理等金融投资领域受限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市场准入门槛仍然过高,行业垄断和歧视性的准入政策仍然存在。前置审批环节繁多,准入条件苛刻;二是保护民间投资的法律规章尚待完备,服务体系很不健全,合法权益往往得不到有效的法律保障。我国的金融市场包括资本市场,仍然是以国有企业为主体,民营企业的发展不均衡。在过去很长时间内片面强调国有金融机构稳定金融的作用,此外,不愿放开的另一个原因是担心一些民间资本投资和控股金融机构的动机不纯,意图通过关联交易或以其他形式占用金融机构的资金。民营资本参与金融业的风险与弊害应该通过严格准入条件、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和加强监管得到抑制,而不能一禁了之。
  因此,在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应强调坚持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并举的原则,为民营企业进入金融领域提供公平的竞争平台。发展民间金融机构不宜走以往试点、组建、审批的老路,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彻底打破经营上受政府干预的障碍,从产权结构和经营制度上充分保证民营金融机构的自主经营。在加强监管的条件下,应允许民间资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银行业以及其他金融业。全面开放民营企业在直接融资方面的限制,允许那些资产规模不大,但资产质量高、产品市场前景广阔的民营企业发行短期或中期债券直接融资,尽快建立创业板。法律中应明确规定民间资本与外资享有同等待遇,可以进入非银行类金融领域包括保险、信托和基金管理等行业设立公司制的金融机构,允许民营资本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发展壮大自己。
四、结论
   改革阻力增加,改革自然就难以推进,一些深层次问题就不能解决。深层次问题不能解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谐社会建设等就难以正常推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就面临挑战。
  认清问题和挑战是应对挑战的前提,其实挑战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知道挑战在哪里,稀里糊涂地倒在挑战中。认清了挑战后,我们完全可能应对好挑战,因为过去的历史反复证明,我们就是在应对一个一个挑战中不断前行的。
参 考 文 献
[1]《人民日报》2013年8月29日07版
[2]曼昆,《经济学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郭道辉,《论多元化的社会利益集团队国家权力的影响》,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08年23卷第2期
[4]袁剑.大拐点——世界经济裂变,中国跑在何方?[M].中信出版社,2012:91. 
[5]夏业良.中国财富集中度超美国,1%家庭掌握全国41%财富[EB/OL].中国网:2010-6-8.
[6]白暴力等.收入分配差距偏大的主要因素和消费需求牵扯[J].改革,2011(7):32-41. 
[7]转引自崔丹等.收入分配理论的研究综述[N].中国金融时报:2011-7-11. 



(本文由word文档网(www.wordocx.com)会员上传,如需要全文请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

热门文档下载

相关文档下载

上一篇会计报表资料分析 下一篇网络调查方法

相关栏目

最新文档下载

推荐文档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