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到会员中心

文档题目:

假冒伪劣产品盛行的危害成因及整治对策

假冒伪劣产品盛行的危害成因及整治对策
上传会员: panmeimei
提交日期: 2023-11-15 21:04:38
文档分类: 经济学
浏览次数: 1
下载次数: 0
下载地址: 点击标题下载 假冒伪劣产品盛行的危害成因及整治对策  如何获取积分?
下载提示: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右键另存为下载,或用浏览器下载。免费文档不需要积分。
文档介绍: 需要原文档可注册成本站会员免费下载。
文档字数: 6858
目 录
一、假冒伪劣产品的危害
二、假冒伪劣产品的成因
三、整治对策

内 容 摘 要
中国目前已成了全球最大的假冒伪劣的产地,假冒伪劣被认为是当前中国最大的社会问题,其危害巨大。因而,认真分析假冒伪劣的成因并提出整治的对策,对于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成因进行分析:企业追逐短期利益,信用度缺失、消费者与生产者的信息不对称、假冒伪劣产品有需求市场、消费者投诉的机会成本较高,客观上给造假售劣分子带来了可乘之机、地方保护主义的支持和纵容、工商部门执法不严、打击不力、执法犯法导致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法制不健全、不完善,对造假售劣分子惩罚力度太轻。危害:增大社会交易成本、严重影响了中国企业在世界市场的形象、使国内名牌企业蒙受重大损失、给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极大地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可行性治理策略:1..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约束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经营行为;2.建立信息披露制度,确保信息的双向流动和多向流动;3.增强消费者维权意识,做理性的消费者,自觉抵制假冒伪劣产品;营造一个知假不买的氛围,将假冒伪劣产品逐出市场;4.加大对执法不力者、执法犯法者的打击力度,消除地方保护主义;5.地方政府、企业、消费者应密切配合;6.在法律法规中增大假冒伪劣产品的成本和风险,加大处罚力度。
假冒伪劣产品盛行的危害、成因及整治对策
假冒伪劣产品在国际上被视为是“仅次于贩毒的世界第二大公害”,而中国目前已成了全球最大的假冒伪劣的产地,所以假冒伪劣被认为是当前中国最大的社会问题,其危害巨大。因而,认真分析假冒伪劣的成因并提出整治的对策,对于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假冒伪劣商品是指那些含有一种或多种可以导致普通大众误认的不真实因素的商品。假冒伪劣商品可以分为假冒商品和劣质商品两种类型。 假冒伪劣商品是假冒伪劣的物质产品,不包括精神产品。假冒产品使用不真实的厂名、厂址、商标、产品名称、产品标识等从而使客户、消费者误以为该产品就是被假冒的产品。伪劣产品是指质量低劣或者失去使用性能的产品。假冒伪劣从形式上看,主要是假冒名牌产品,假冒大厂产品,以劣充优,以假充真。假冒伪劣从类别上看,主要是家电、烟、酒、服装、鞋帽、保健品、药品、食品、化妆品等居多,囊括了消费者的衣食住行用,并且这些大多是涉及人身安全健康的产品,其潜在的问题令人堪忧。
 一、假冒伪劣产品的危害 
(一)增大社会交易成本。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会使消费者产生逆向心理,比如把所有的人都当作骗子,把所有的产品都视作假冒伪劣。因为对消费缺乏安全感,大多经营者认为在商务活动中需要提防,在地方政府、企业、消费者应密切配地方政府、企业、消费者应密切配购买原材料和生产设备时都要经过调查再买或直接去生产厂家购买,而选择直接去市场购买的比重则降低,这种逆向选择增大了社会的交易成本。 
(二)严重影响了中国企业在世界市场的形象。生产和资本全球化的发展决定了任何国家发展经济都必须利用外资。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更是把引进外资作为加速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措施。但在中国市场上出现的假冒国外名牌产品价值数额巨大,包括名牌时装、洋酒及家用电器等,严重影响了中国企业在世界市场的形象,严重影响到我国与世界各国正常的经贸往来。这一违法行为也吓跑了一部分想来中国投资的投资者,因为他们认为假冒伪劣已成为在中国投资最大的风险。 
(三)使国内名牌企业蒙受重大损失。知名企业产品的市场被挤占,企业长期创立的品牌等无形资产被侵害。部分地方甚至出现打假主体错位的现象,企业为打假甚至连生存都成问题。获巴拿马博览会金奖的名牌产品杏花村汾酒,受山西朔州假酒案连累,销售量曾一度下降了一半多,多年盈利的企业竟因此而出现亏损。 
(四)给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的卷烟零售市场每年就平均有100万件假冒“红塔山”、“中华”、“阿诗玛”等名牌香烟,单此一项每年给国家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10亿元之多。从另一方面看,因为市场经济是一种用价格机制来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而由于假冒伪劣产品市场上存在信息的不对称,价格机制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导致市场失灵,无法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 
(五)极大地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1.对人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全国各地出现的毒酒事件,每年就致使数以千计的消费者毒,多人致残,致死;每年查获假药案约为2万件,标值数亿元,多人因服用、注射了假药而死亡,对假劣药物的无效而加剧病毒,延误治疗的则无法统计;劣质化妆品使消费者为祛斑增白美容而变成“花脸”,“大麻子”毁容的事例屡见不鲜;劣质木工机械设备,让众多伤残者至今谈虎色变,心有余悸;劣质电线,电器作为多起火灾的“元凶”,现仍安装铺设在不少楼堂馆舍屋之中,埋下令人担忧的隐患;不时披露报端的劣质钢材,水泥所造成的楼塌桥垮人伤亡的恶性事件,更是令人不寒而栗。2.给消费者造成精神和物质上的损失。真心购买的高档“名牌”真品,却名不符实,货不换抵值。以数千元购回晶莹透亮的“天然”珠宝玉石,却是经人工优化处理过的加工品,甚至是玻璃、塑料等仿制品;买给妻子的“千足金”首饰竟然是“K金”,给象征爱情的纯洁性蒙上了阴影;刚买的“正宗”手机,不是翻新的“二手货”,就是“水货”;假日旅游摄影,彩色胶卷里装的竟是石块;新购回的电子软件竟让电脑染上了“病毒”„„重金买回赝品,消费者当然忿忿不平。尤其是一些劣质产品,功能不全,性能不稳,三天两头老出问题,为修理更需花费金钱,时间,精神等方面的支出,平添多少烦恼?3.给工农业生产造成破坏。如煤中掺入煤矸石,造成锅炉管壁磨损泄漏,引起重大设备事故;在棉花,羊毛中掺杂使假,严重地危及棉棉纺,毛纺工业的发展;农药不杀虫,化肥不促长,种子不发芽,造成粮食及农作物严重减产,甚至颗粒无收,农民为此遭受倾家荡产之“灾”,欲哭无泪。广西查获某“磷肥”的含磷量竟然为零,是名副其实的“零”肥,经调查是用废砖粉碎后与沙土混合而成,无怪乎农民投诉土地板结,瓜苗不长。4.极大地损害名优企业。只要是名优畅销产品,被假冒侵权则是司空见惯的不争事实。在不法分子变戏法似的导演下,一出出以假乱真,以假充真的“魔术般节目”若隐若现地展示在人们的面前,令人目瞪口呆,触目惊心;往白酒中加入数滴“敌敌畏”农药,口味“纯正”的“茅台酒”便“酿制”而成;用劣质、杂牌的零部件,便可拼装出锃亮新潮的“嘉陵”摩托车;采用狸猫换太子的调包术,“漏野”化肥便改头换面,变成广西畅销的“群山牌”尿素;因为“顾客是上帝”,所以在一些地下工厂里,你需要什么品牌的产品都保证能让你满载而归,于是乎各类款式新颖的“乔士”、“金利来”、“鳄鱼”服饰便源源不断“应运而生”;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型食品备受青睐,珠海“脑白金”的成功,引起了群起仿效,使得“脑白金”犹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美国药品“万艾可”刚在国际市场上展露,国内霎时间“伟哥”药物如春潮般涌动,掀起了阵阵波澜。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正是由于假冒伪劣产品抢占了部分市场份额,有的甚至超出了真品的销售量,使合法企业荣誉受损,销量下降,效益滑坡,有的生产能力闲置,开工不足,工人下岗,企业濒临倒闭。仅因盗版软件的泛滥,就使软件行业每年损失上百亿元。一个个正牌产品在假冒产品的冲击下,不是蔫了脑袋,就是折了翅膀,甚至有的成为昙花一现的历史话题,从此销声匿迹。曾如日中天,风靡一时的太阳牌锅巴,现已是西边的太阳“风光不再”。假冒产品破坏了名牌产品的形象,让消费者真伪难辨,•望而生畏,已使合法企业的信誉损失惨重,而为承受假冒产品引起的的“责任事故”的索赔,为捍卫自身声誉所进行的调查、诉讼,为打假所需支付的各类费用,又会使企业在经济和精神方面不堪重负。如玉溪卷烟厂常年与假冒“红塔山”香烟进行不懈地斗争,每年在打假维权方面就耗资逾亿元。  
(六)、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市场经济的特征就是竞争,而这种竞争应该是建立在公平、公正、公开、有序的社会环境下,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市场各利益主体的竞争,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来进行经济运行调节的。而假冒伪劣行为则是践踏法律,•破坏“游戏规则”,通过剽窃技术、假冒品牌、仿造证照、制售劣品、廉价抛售、高额回扣等不正当竞争的卑劣手段抢占市场,造成大批名优真品积压仓库,优而不胜,劣而不汰,真货斗不过假货,好货斗不过劣货的现象比比皆是。仅因为药品的推销回扣费,就使国家每年损失8亿多元。由于假冒伪劣属违法行为,其生产经营活动一般都是地下隐蔽式进行,不仅使国家税收大量流失,而且国家每年还需拨出数额可观的专项资金,用于执法部门打假。据资料介绍,全国每年查获的假烟中,假冒的“红塔山”香烟达1000件以上,仅此一项,就使国家减少税收50多亿元。 
(七)、使国家形象严重受损。假冒伪劣产品不仅在国内大量繁衍,而且也大批混入出口商品之中,甚至假冒国外和外资企业产品。对此,一些外商投资企业纷纷举报和投诉,假冒伪劣产品严重损害了我国形象。一些国家将“Made in China ”与假冒伪劣商品划等号,认为中国是假冒伪劣商品的生产基地,有的国家和地区还专门成立打假联盟来对付中国商品。由于假冒伪劣的大量存在,极大地破坏了我国的投资环境,使国内外投资者和先进技术拥有者对他们的投入能否得到应有的回报表示担忧和疑虑,从而丧失了不少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和资金的机会。
二、假冒伪劣产品的成因 
(一)企业追逐短期利益,信用度缺失。高额利润的驱动是假冒伪劣产品盛行的主要原因。资本的本质就是追求利润。当假正经厂商看到假冒厂商得到超额利润而自己利益受损时,一部分厂商在假冒厂商的示范作用下就会从事假冒伪劣的生产经营活动;一部分讲信誉的厂商,由于受到不正当竞争的压力将做出退出市场的决策。被假冒的企业无力打假或不愿打假。一个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均是有限的,若从中抽出一部分人力、物力、财力专门从事打假活动,可能影响到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并且因为支付打假费用而提高产品成本,削弱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另一方面,打假行为对该行业的厂商而言是一种公共物品,不管厂商是否为之付出成本均可收益,收益的公共性使每个厂商都想坐享其成。对于从事打假活动的厂商而言,自己付出成本而壮大对手的竞争力, 是他们所不愿看到的,这种投入产出的不对称,削弱了他们打击假冒伪劣的积极性。
(二)消费者与生产者的信息不对称。消费者与生产经营者法律知识、商品信息方面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大多数厂商有自己的法律顾问,对相关法律的理解和把握有较高的水平,对自己的产品更是了如指掌。而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则完全相反。由于我国对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不够,加之消费者法律意识淡薄,多数消费者对有关法律知之甚少,对商品知识的了解更是皮毛。因此,消费者与厂商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造假售劣者正是利用消费者这一弱点,向消费者兜售假冒伪劣产品。 
(三)假冒伪劣产品有需求市场。消费者对假冒伪劣产品存在强烈的需求,为假冒伪劣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一方面,某些消费者为了其不可告人的目的而购买假冒产品。这些消费者知法犯法的行为更坚定了造假者的决心。另一方面,消费者虚荣心作怪,喜欢消费名牌产品,而购买力有限,假冒名牌商品便满足了他们的炫耀性心理。只要存在市场需求,供给就会产生,需求越强烈,供给者获利的机会越大,供给就会更加活跃和旺盛。 
(四)消费者投诉的机会成本较高,客观上给造假售劣分子带来了可乘之机。当受到假冒伪劣产品侵害的消费者到有关部门投诉时,一拖再拖的官僚作风,使许多受害者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投诉难的问题在广大消费者之间已形成共识。因此,投诉的机会成本过高,使许多受害者特别是受到假冒伪劣小商品侵害的消费者放弃投诉,自认倒霉。这样,消费者疏于投诉的事实无形之中降低了非法厂商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风险,使假冒伪劣产品长盛不衰。 
(五)地方保护主义的支持和纵容。地方保护主义为制假售劣分子撑起了保护伞。因为我国现行的财政政策是包干制,所以有些地方政府就为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自己的政绩,而罔顾国家的法律法规。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对假冒伪劣现象视而不见。为了增加地方税收,政府对当地的假冒伪劣产品生产经营者网开一面,甚至为他们大开“绿灯”,公然保护假冒伪劣行为。
(六)工商部门执法不严、打击不力、执法犯法导致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不可否认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打击假冒伪劣方面付出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同时必须承认执法不严、执法犯法的现象在我国仍很严重。某些素质不高的执法者为了谋求私利,官商合谋、共同制假售劣,致使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可以说,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的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工商行政部门的执法腐败或地方保护主义。 
(七)法制不健全、不完善,对造假售劣分子惩罚力度太轻。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法律法规体系以及相关法律条文的结构不完善,有些法律条文对执法者在执法时如何操作没有具体规定,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商标法》等法律中都有一些在执行过程中无法可依的空白,给执法造成困难。法制不完善,给造假者留下了法律空子,对违反市场规则者处罚不力,使造假分子敢于铤而走险 
三、整治对策 
(一)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约束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经营行为。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在繁荣市场经济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一批信誉较差的中小企业成了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主力军。当前失信问题主要存在于广大的中小企业当中,已对宏观经济运行构成了威胁。因此,要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包括建立企业信用调查评级制度、对守信者奖励失信者惩罚的机制等,提高中小企业的商誉、信用意识,管制和约束中小企业的行为。如果每个企业都非常注重自己的信誉,假冒伪劣产品将会因无人供给而消失。 
(二)对于厂商来说,建立信息自我披露制度,如卖药品,就必须披露和消费者相关的所有信息,同时使消费者能方便地获得这些信息,以维护自己的权益。对于政府,则要为市场上各类人提供各类信息,包括技术标准、法律法规、卫生标准等。另外,还需要促进信息的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以及扶植信息服务业,通过提供信息来规范市场,监督市场,遏制假冒伪劣产品。 
(三)增强消费者维权意识,做理性的消费者,自觉抵制假冒伪劣产品;营造一个知假不买的氛围,将假冒伪劣产品逐出市场。 
(四)加大对执法不力者、执法犯法者的打击力度,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都不同程度地与执法腐败、地方保护主义有关,如果执法者疏于执法,致使造假售劣分子逃脱法律制裁,那么即使法律的威慑力很大也很难保证厂商不生产经营假冒伪劣产品。因此,要加重对执法不力者、执法犯法者的处罚。同时,为提高工商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可采取相应的奖励机制。客观地讲,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与改革措施不完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密切相关。因此,为了彻底消除地方保护主义,要采取措施理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经济关系,切实减轻地方政府的财政。 
(五)地方政府、企业、消费者应密切配合。由于打假的公共物品性质以及成本收益不对称的问题,加之地方保护主义不同程度地存在,所以打假这一公共物品主要应由中央政府提供。工商执法部门应始终如一,时刻保持对假冒厂商的高压态势。同时,有关部门应提高处理消费者投诉的办事效率。
(六)在法律法规中增大假冒伪劣产品的成本和风险,加大处罚力度。可以借鉴国际上一些做法,设立“终身追究制”。比如医护人员,如果乱开假条的话,就会被终身取消行医资格。这种以牺牲未来收入为代价的规定,会让违规者在违规前权衡利弊,用经济术语来说,就是要让那些违法违规的成本远远大于收益,使违规者得不偿失,不敢以身犯险,充分发挥法律的震慑作用,厂商的违规行为一旦被查处,处罚的力度应足以遏制其再次违规的动机,提高违规成本,如吊销营业执照、罚款、没收其造假的设备、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等。同时,强化舆论的监督作用,让违规者不敢越雷池半步,才能有效地遏制假冒伪劣。 
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尚未完善。因此,需要通过政府来进行必要而合理的制度建设,确立高层次的道德约束标准和公正严格的法律体系,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大力防范及遏制假冒伪劣产品,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这样才能使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有机地协调起来,才能使整个社会以最低制度成本运行,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健康发展。 
本文撰写过程中难免借鉴、使用现有研究成果,期刊发文(见文后参考文献)。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谅解或通知删除。

参 考 文 献
1、crazeblue,道客巴巴, ://.doc88.com/p-944560118046.html ,2012年12月22日。
2、胡俊超,假冒伪劣商品存在的原因及治理措施,咸宁学院学报,2008年8月。
3、李厚刚,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的博弈行为分析,科技创业,2008年2月。
4、胡盛楠,假冒伪劣商品的治理,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11月。
5、胡嘉成,假冒伪劣产品盛行的危害成因及政治对策,2014年8月。


(本文由word文档网(www.wordocx.com)会员上传,如需要全文请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

热门文档下载

相关文档下载

上一篇企业竞争力研究 下一篇运用经济原理分析“一带一路”经..

相关栏目

最新文档下载

推荐文档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