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题目:基于单片机的家用定时报警器硬件设计
二、指导思想和目的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人们的安防意识也逐渐提高,我们现在家庭中常常用到的家电都有时间的限制,如果超出时间则会发生严重的后果,如:火灾,触电等。所以通过一个简易的定时报警可以避免这些事情的发生。
它体积小,成本低,功能强,广泛应用于智能产品和工业自动化上。单片机种类系列很多,但无论是从世界范围或是从全国范围来看,使用最为广泛的应用属于MCS-51系列单片机。MCS-51 单片机是单片机中最为典型和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基于这一事实,本次设计应用MCS-51系列的8位单片机89C51为主芯片来实现定时报警器这一功能。
三、主要技术指标
1、以AT89C51为主接口部件为单片机最小系统扩展一个具有键盘输入和数码管显示的外部功能电路来实现定时报警器功能。
2、具有可调定时时间功能,最高可以定时99秒。
3、利用2个微触开关,控制调时。
4、利用12M晶振为AT89C51提供整机系统时钟信号。
四、进度和要求
1.第四周~第五周 在PROTEL设计硬件原理图并可以运行。
2.第六周~第九周 针对系统具体功能进行编程调试。
3.第十周~第十一周 整理并看是否可以将其实物做出。
4.第十二周~第十四周 完成论文。
5.第十五周~第十六周 评阅与答辩。
五、主要参考书及参考资料
[1] 张毅刚.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设计[M].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2] 靳达,单片机应用系统开发实例导航 ,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 2003
[3] 流光斌等,单片机系统实用抗干扰技术,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4] 陈瑾;智能小车运动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东南大学硕士论文;2005
[5] 韦巍;智能控制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6] 蔡美琴等,MCS-51系列单片机系统及其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 代启化.基于Ptoteus的电路设计与仿真[J].自动化技术,2006(3)
[8] 降学礼.基于Ptoteus软件的单片机实验室建设[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05(9).
[9] 张小华.EDA技术在现代电路与系统设计中的应用[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04(4):67-69
基于单片机的家用定时报警器硬件设计摘要
科技在不断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品质也不断的在提高,人们也越来越忙,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了工作和享受生活,但是随之而来的却是一些安全隐患,比如现在的火灾,这就是个让我们不得不注意的问题,因为我们经常要做饭,烧开水,这是我们经常会碰到的。所以我们做了一个简单的定时报警器。
我们采用的倒计时器是由单片机为核心的器件组成的一个系统。它能通过按键来实现倒计时时间,在倒计时结束也会发出报警声和报警灯,它成本比较低,功能强,而且我们采用的MCS-51单片机是单片机最为典型和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这次我们做的这个报警器主要是以MCS-51系列的8位单片机AT89C51为主芯片来实现的,通电后系统会复位初始值,而我们的初始值设定为99秒,当让这99秒可以通过按键来更改,所以我们配备了一个“+”键和一个“—”键,分别来调整时间,还有一个按键是开始,当时间倒计时结束时,我们会通过单片机输入一个低电平给蜂鸣器,也会发出信号给二极管,同时达到双保险,双重报警,更安全,更便捷。
关键词:定时报警,单片机,倒计时
ABSTRACT
....
Key word:Timing alarm,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The countdown
基于单片机的家用定时报警器硬件设计目录
第一章 绪论 2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2
1.2 方案选择 3
1.2.1方案一:用LCD显示 3
1.2.2方案二:用LED显示 4
1.2.3方案确定 4
1.3 系统设计 5
1.3.1系统主要功能 5
1.4 本人在设计中的任务 5
第二章 整体硬件方案 6
2.1 整体框图 6
2.2单片机AT89C51基本知识 7
2.3单片机AT89C51管脚说明 8
2.4 AT89C51定时中断 10
2.4.1 中断系统 10
2.4.2 定时中断 10
第三章 倒计时报警系统硬件设计 15
3.1 系统各功能模块介绍 15
3.1.1 51单片机最小系统 15
3.1.2 LED液晶显示屏 16
3.1.3 蜂鸣发生器设计 20
3.1.4 发光二极管设计 21
3.1.5 复位电路 21
3.2 系统仿真截图 22
3.3 系统各项表单 25
3.3.1 使用工具及仪表清单 25
3.3.2 元件清单 26
第四章 倒计时报警软件设计 27
4.1 主程序流程图及程序 27
4.2 按键程序流程图及程序 30
4.3 显示程序 32
第五章 系统软硬件的调试 34
5.1 系统仿真 34
5.2 系统软件调试 34
参考文献 36
总 结 37
致 谢 39
附 录 40
附录一 程序源代码: 40
附录二 电路图 47
附录三 实物图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