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当今世界,电梯的生产情况与使用数量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之一。特别是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迅速发展,大批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电梯在人们的生产、工作、生活中日益重要。因此对电梯的研究也显得更加有意义。
国内外对电梯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在理论上,电梯控制经历了从继电器接触器到PLC控制和微机控制的过程。在我国实际工程设计中,PLC由于具有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功能强大、可扩展性强、成本低等优点被广泛应用。
本文主要研究基于PLC的四层电梯控制,首先分析了电梯的主要结构和控制要求,设计出电梯控制PLC的输入输出电路,继而编写梯形图程序并通过调试,接着介绍四层电梯模型,经过系统通信达到控制四层电梯模型运行的效果,本研究对于电梯行业的进一步研究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电梯模型、PLC控制、程序设计
目 录
摘要……………………………………………………………………………. . .……………I
ABSTRACT .….….…II
1 绪论……………………………………………………………………….………………… .1
1.1 电梯简介………………………………………………………….…………………….1
1.1.1 电梯的发展概况………………………………………….………………………1
1.1.2 国内外电梯的生产和使用情况………………………….………………………2
1.1.3 电梯的发展趋势………………………………………….………………………3
1.2 PLC在电梯控制中的重要意义……………………………….……………………….4
1.3 MCGS在电梯模型模拟组态中的应用……………………….……………………….5
2 总体设计方案…………………………………………………………….………………. . . .6
2.1 系统总体结构…………………………………………………………………….……. .6
2.2 电梯模型结构…………………………………………………….…. .………. ………7
2.3 系统总体软件流程………………………………………………………. .……. . .……8
3 电梯PLC控制系统设计………………………………………………. .……………….9
3.1 可编程控制器PLC………………………………………………. .……………………9
3.1.1 PLC的产生和发展……………………………………………………. ………9
3.1.2 PLC的工作原理、功能及应用………………………………………………10
3.1.3 松下FPX-C30T型PLC简介…………………………………………………12
3.2 电梯的主要结构………………………………………….……………………………14
3.3 电梯的总体控制功能…………………………………….……………………………17
3.3.1 检修状态…………………………………….…………….……………………13
3.3.2 消防状态…………………………………….…………………….……………13
3.3.3 锁梯状态…………………………………….………………….………………17
3.3.4 自动状态……………………………………….…………….…………………17
3.3.5 电梯保护… …………………………………………………………………… 19
3.4 电梯PLC设计…………………………………………………………………………19
3.4.1 电梯PLC控制系统结构………………………….……………………………19
3.4.2 PLC的输入输出地址分配…………………….……………….………………20
3.4.3 PLC程序设计………………………………………….………………………22
4 系统通信与系统调试……………………………………. . .….….……………………… 31
4.1 PLC与计算机的通信……………………………………….………………………… 31
4.1.1 FP-X通讯简介…………………………………….……………………………31
4.1.2 RS232C简介……………………………………………………………………31
4.1.3 FP-X与计算机的连接…………………………….……………………………32
4.2 PLC与电梯模型的连接………………………………….………….…………………33
4.3 系统调试………………………………………………………………………………34
4.3.1 PLC程序调试…………………… ………………………………… …………34
4.3.2 联机调试……………………………………… ………………………………35
5 结论与展望 …………………………………………………………………………………36
5.1 论文的主要工作成果…………………………………………………………………36
5.2 存在的不足…………………………………………… …………………… …………36
5.3 研究展望……………… …… ……………………… …………………………………36
参考文献 ……………………………………………………………………………………… 37
作者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38
致谢……………………………………………………………….…………………………. …39
附录……………………………………………………………….………………………………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