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35kV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主要为无人值班形式,其设计应服从电网调度自动化的总体设计,其配置、功能包括设备的布置应满足电网安全、优质、经济运行以及信息分层传输、资源共享的原则。因此,本次设计我们将以此作为设计指导原则展开设计工作。整个设计过程包括总降压变电所电气设计、微机保护及综合自动化系统设计、高压线路选择、防雷与接地设计。我们将从各种相关方案中比较确定出最佳设计方案。其中总降压变电所采用内桥式的接线方式,所用电采用接地变压器兼所用变压器的形式。本次设计主要针对35KV变电所,通过对原始资料的分析进行相应的计算,确定变压器台数和容量,得出主接线,并完成选择及校验电气设备、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配置,及防雷与接地,所址选择等设计,整个设计基本包括了电气部分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电气设计,综合自动化,微机保护,防雷,高压线
目 录
摘要……………………………………………………………………………. . .…………….I
Abstract………………………………………………………………………. ……………II
1 绪论…………………………………………………………………………………….……1
1.1 35KV变电站一次侧设计现状…………………………………………1
1.2 毕业设计意义及要完成的工作.…2
1.2.1 主要任务与目标…………………………. . …………………………….…2
1.2.2 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2
1.2.3 设计指导思想…………………………….……………………….…………2
2 设计任务……………………………………………………………………………. . ….……4
2.1 设计总任务……………………………………………………………………………4
2.2 工厂基本信息…………………………………………………………… . ……….4
2.3 气象及地质资料…………………………………………………. . .…….……………5
2.4 当地电业部门提供的技术资料和供用电协议…………………. . .…….……………6
3 总降压变电所设计……………………………7
3.1 负荷分级及供电要求……………………………………….…………………….…….7
3.2 负荷计算………………………………………………………………….………….7
3.3 电压选择……………………………….………………………………………………9
3.4 35kV变配电所主接线方案确定………………………………………………………10
3.5 主变压器选择…………………………………………………………………………13
3.6 无功补偿………………………………………………………………………………14
3.7 短路电流的计算………………………………………………………………………15
3.8 高压电器的选择………………………………………………………………………17
4 高压线路选择……… ……………………………………………………………….….22
4.1 线路选择与校验的项目及条件………………………………………………………22
4.2 35kV高压进线线路选择与校验………………………………………….……………22
4.2.1 选择校验的方法……………….………………….…………………………22
4.2.2 按经济电流密度和发热条件选择35kV高压进线…….………………….…22
4.3 10kV高压出线线路的选择与校验…….………………….………………………….23
4.3.1 选择校验的方法…….………………….……………………….………….23
4.3.2 按发热条件选择6.3kV高压出线…….……………………….………….23
5 微机保护及综合自动化系统设计. .……………………………………….…………25
5.1 变电所操作电源的选择………………………………………………………………25
5.2 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设计…………………………………………………………26
5.3 变电所微机保护设计…………………………………………………………………26
6 防雷与接地设计…………………………………….……………………………………29
6.1 变电所的防雷保护…………………………….……………………………….……29
6.1.1 电力线路的防雷措施………………………………………………………29
6.1.2 变配电所的防雷措施………………………………………………….…….29
6.1.3 雷电侵入波的防护…………………………………………………….…….31
6.2 变电所公共接地装置的设计………………………………………………….…….31
7 总结………………………………………………………………….……………………….32
致谢……………………………………………………………………………………………33
参考文献……………………………………………….……………………………………34
附录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