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到会员中心

文档题目:

基于FPGA的多串口模块

基于FPGA的多串口模块
上传会员: xiaohou
提交日期: 2013-09-25 13:05:45
文档分类: 通信工程
浏览次数: 79
下载次数: 0
下载地址: 点击标题下载 基于FPGA的多串口模块 (需要:160 积分)  如何获取积分?
下载提示: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右键另存为下载,或用浏览器下载。不退出登录1小时内重复下载不扣积分。
文档介绍: 以下为文档部分内容,全文可通过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获取。也可加管理员微信/QQ:17304545代下载。
文档字数:
文档字数:15078本设计包括文件见上方文件夹预览,如看不清楚,请另存至电脑查看
摘  要

随着计算机系统和微机网络的快速发展,串行通信在数据通信及控制系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各种新型通用异步串行接收/发送器UART(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 Transmitter),它们较好的满足了时下的需求,并且能够实现比较全面的串行通信功能;但是常用UART芯片比较复杂且移植性差,而且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我们只需要其部分的功能,因而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本设计提出一种采用可编程器件FPGA 实现UART 的方法,实现了对UART 的模块化设计方法。最后将UART的核心功能集成到FPGA上,使整体设计紧凑,小巧,实现的UART功能。
本说明书在介绍串行通信、可编程ASIC和VHDL语言之后,着重讨论了如何使用可编程ASIC实现多串口模块,提出了一种专用异步串行通信电路的FPGA实现方法,具体描述了发送、接收、波特率发生模块及接口模块的设计,详细阐述了各个模块的流程、结构与设计细节,并且给出了各个模块及整个系统的仿真结果及分析。该电路根据实际应用中串口复用的要求,扩展四路串口,形成一个多串口模块。这样便充分利用FPGA的资源,提高了设计的灵活性和稳定性,简化了电路、缩小了体积、提高了稳定性,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关键词:可编程专用集成电路;串行通信;通用异步串口;系统级芯片;IP核。

目    录

引言  ………………………………………………………………………………………1
1  设计的目的和任务  …………………………………………………………………2
1.1 设计的目的  ……………………………………………………………………………2
1.2 设计的任务  ……………………………………………………………………………2
2  串行通信  ……………………………………………………………………………2
2.1 物理接口标准  ……………………………………………………………………… 3
2.1.1 串行通信接口的基本任务  ………………………………………………………3
2.1.2 RS-232-C标准  ……………………………………………………………………4
2.1.3 EIA-RS-232C与TTL转换  ………………………………………………………5
2.1.4 DB-9 连接器  ………………………………………………………………………5
2.1.5 RS-232C的接口信号  ………………………………………………………………6
2.1.6 RS232C串口通信接线方法  ………………………………………………………8
2.2 串行通信协议  ………………………………………………………………………8
3  设计分析及芯片选型  ……………………………………………………………9
3.1 设计分析  ……………………………………………………………………………9
3.2 芯片选型  ……………………………………………………………………………10
4  UP-TO-DOWN设计  …………………………………………………………………10
4.1 系统顶层设计  ………………………………………………………………………10
4.2 模块的设计  ………………………………………………………………………10
4.2.1 接收模块的设计  …………………………………………………………………11
4.2.2 抽样模块及波特率产生模块的设计  ……………………………………………16
4.2.3 发送模块的设计  …………………………………………………………………17
5  系统的仿真和综合  ………………………………………………………………20
5.1 交互式仿真方法  ……………………………………………………………………20
5.2 仿真程序的设计方法  ………………………………………………………………21
5.3 各模块仿真结果及分析  ……………………………………………………………21
5.4 综合  …………………………………………………………………………………24
5.5 硬件仿真及调试  ……………………………………………………………………24
6  结论  …………………………………………………………………………………25
谢辞  ……………………………………………………………………………………26
参考文献  ………………………………………………………………………………27
附录  ……………………………………………………………………………………28


(本文由word文档网(www.wordocx.com)会员上传,如需要全文请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

热门文档下载

相关文档下载

上一篇基于VTO-8000的简介及电路设计 下一篇基于DDS的2PSK调制

相关栏目

最新文档下载

推荐文档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