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到会员中心

文档题目:

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上传会员: panmeimei
提交日期: 2023-11-27 13:16:56
文档分类: 行政管理
浏览次数: 1
下载次数: 0
下载地址: 点击标题下载 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如何获取积分?
下载提示: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右键另存为下载,或用浏览器下载。免费文档不需要积分。
文档介绍: 需要原文档可注册成本站会员免费下载。
文档字数: 3971
目 录
一、非营利组织的定义
二、非营利组织兴起的原因
三、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现状
四、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五、几点思考

内 容 摘 要
在公共管理中,非营利组织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简述非营利组织兴起的原因以及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现状,对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非营利组织研究
一、非营利组织的定义
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NPO),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主要开展各种志愿性的公益或互益活动的非政府的社会组织。非营利组织有时亦称为第三部门(thethirdsector),与政府部门(第 一部门)和企业界的私部门(第二部门),形成三种影响社会的主要力量。
非营利组织的定义包含3层含义: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志愿公益性或互益性。
分别阐述:
1.非营利性
非营利性是非营利组织的第一个基本属性,它是区别于企业的根本属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千差万别,但都是以获得利润为目的,而非营利组织则不同,它们不是企业,是非营利的社会组织。
2.非政府性
非政府性是非营利组织的第二个基本属性,也是区别于政府的根本属性。非营利组织和政府都属于社会的公共部门,这是两者的共性。但是非营利组织和政府不同,它们不是政府机构或者其附属部分,而是非政府的社会组织。
3.志愿公益性或互益性
志愿公益性或互益性是非营利组织的第三个基本属性,也是非营利组织最具有特征的一个属性。非营利组织的内部驱动力不是利润动机,也不是权力原则,而是以志愿精神为背景的利他主义和互他主义。
二、非营利组织兴起的原因
传统经济学理论主要从需求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有伯顿.韦斯布罗德的“政府失灵理论”、亨利.汉斯曼的“合约失灵理论”等。他们对非营利组织生成的解释,主要定位在“需求”角度,即当政府失灵和合约失灵出现时,“需要”有一种替代性制度和组织,以满足公众或消费者的异质需求。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伊斯泰尔.詹姆斯等人借用熊彼特的“企业家精神”这一术语,从供给角度研究了非营利组织生成过程中的主观努力,提出了著名的企业家精神理论。这进一步完善了非营利组织生成的理论研究。非盈利组织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的产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有着深刻的经济、政治、社会等原因。本文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原因简析:
1.政府的失灵 
这是由于政府机制存在本质上的缺失,而无法使资源配置达到达到最佳状态。这种状况的出现出来本身内在原因,如成本和收益的分离,政府组组织的低效率等,还有几个历史背景,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国家危机,转型国家的国际社会主义危机,第三世界国家发展模式危机和世界环境危机,这几个危机的后果都有一个共同点,造成对政府主导社会事务的能力和意愿的怀疑,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非营利组织乘势兴起。
2.市场的失灵
公共物品和服务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一旦这些物品生产出来,每个人都可以从中受益而无需任何成本。因此让别人来负担这些集体物品的成本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有利的。对此,市场是无效率的。然而每个人都这么想,不可避免的结果就是这些物品生产的越来越少,而每个人的福利都会收到损害。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需要建立以下非市场组织。政府就是其中一种,通过征税强迫每个人都来分担公共物品的成本。但是每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差别很大,政府只能满足中间人士需求的物品和服务,而过度需求和有特殊需求的人士无法满足。在政府失灵的情况下,克服市场失灵的另一组织则是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以其灵活多变的方式使一些人把他们的资源汇集起来提供他们都希望的物品和服务。这样需求较高的人得到额外的物品和服务,有特殊需求的人得到特殊的物品和服务。非营利组织起到了拾遗补缺的作用。
3.内在动机
组织非营利活动的个人或者团体有各种各样的动机:一类是牟取个人和团体的私利,如金钱、地位或者权力;一类是带有利他主义色彩,同时也期望获得某种回报;一类是纯粹利他主义,这类人往往把事业作为一种使命,令更多的人变成慈善和公益事业的支持者。
三、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得到快速发展,就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的活动领域主要为:社会服务,调查、研究,行业协会,文化、艺术,扶贫,环境保护,法律咨询与服务,慈善等等,活动领域呈现多元化格局。
根据民政部门统计,截至2008年底,我国各类民间组织已达32万个,其中社会团体近17.1万个,民办非企业组织14.8万个,各类基金会975个。截至2010年底,我国注册的非营利组织达41.4万个,这些非营利组织主要活跃在慈善救济、环境保护、扶贫发展、权益保护、社区服务、经济中介等领域。比如大家都耳熟能详细的,中华慈善总会、中国红十字会、青联、妇联、残联等等。这些非营利组织极大地提供了社会公益服务,弥补了政府功能的缺陷。就以广东省为例,比较著名的有广州市狮子会(慈善基金)、广州市扬爱特殊孩子家长俱乐部(特殊孩子教育康复)、广州市义工联合会(义工组织管理)等等。随着社会工作专业的兴起,更是为非营利组织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社会工作是以专业的助人手法帮助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为工作,其成立的机构属于非营利组织类别。著名的有广州市阳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广州市北斗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中山市博睿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深圳市社工联合会等等。
今年来,我国为促进非营利组织的发展陆续出台各项政策,《关于促进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发展的通知》就是民政部门为了充分发挥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重要载体和阵地作用,推进社会工作机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开展而出台的通知。同时为加快推进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切实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人才支撑能力,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今年4月份民政部相应制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 
四、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总的来看,非营利组织已经并正在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但就其能够和应当发挥的作用而言,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和国外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相比,和正在兴起并日趋完善的市场经济的发展相比,和改革开放中社会巨大变迁带来的需求相比,我国的非营利组织有着明显的先天弱质、后天困难。它们在获取和运用资源、协调关系、发挥作用等方面都不存在明显的优势。
具体来说,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方面:
第一,资源缺乏。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经费不足。相当一部分非营利组织资金严重不足,无法开展正常的活动,其中有不少组织处在名存实亡的“休眠状态”;也有一些组织为了维持生存发展,在通过各种渠道开展与其自身业务不相干的经营性活动或者违法活动,造成许多不良的影响。二是人才稀缺。由于中国的非营利组织大部分是政府支持的,基本的工作人员都来自政府机构,其中有许多是从第一线退下来的离退休人员,很多自下而上的非营利组织则没有或几乎没有固定的人才渠道,定员和编制极为有限,主要依靠志愿者开展活动,缺乏创新的领导人,这导致了普遍存在的制度不健全、管理不科学问题。
第二,行政干预严重,缺乏独立性。中国有相当一部分非营利组织是通过获取自上而下的资源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它们或者由各级党政机构所直接创办,或者本身就从党政机构转变过来,或者由原党政官员及与党政关系密切的知名人士所创办。这些组织,不仅其主要的资源来源于党政机关,且在观念上、组织上、职能上、活动方式上、管理体制上等各个方面,都严重依赖于政府,甚至依然作为政府的附属机构发挥作用。即使民间自发建立的非营利组织,由于要挂靠在业务主管单位上,也会受到政府各方面的限制和干涉。这种状态随着政府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不仅束缚了自身的手脚,也严重束缚了政府的手脚。解决这种政社不分的问题,需要实现体制的转变和观念上的革命,充分认识到非营利组织的性质、地位、作用,使其成为真正具有自主性的自治组织。
第三,缺乏完善的监督体系。非营利组织要获得健康的发展,要保证其公共服务的责任得以良好发展,必须依靠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管体系,这既要有内部的自我约束能力,同时也离不开外部的监管。而目前,我国的现实情况是:非营利组织的外部监管长期处于半真空状态,而且非营利组织内部自律能力也不稳定。我国非营利组织监管制度呈现不良状况。
第四,法律、法规不健全。与国外相比,中国非营利组织的法律法规很不完善,立法工作远远低于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我国至今还未有一部完善的非营利组织法律。
五、几点思考
通过以上对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问题的阐述,针对当前的问题,提出几点促进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对策。
非营利组织要不断完善自我,提高生存和发展能力。
在非营利组织中,政府的积极姿态是重要的,但是非营利组织也需要作出积极的回应,如:(1)完善人事制度,吸引高素质人才(2)建立严格、透明、完善的财务报告制度(3)健全自立制度来促进自身的良好发展
第二,政府应该建立有利于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法制环境,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应尽快制定有关非营利组织的统一规范的基本法,全面规范非营利组织的性质,法律地位,管理体质,运行机制等。调整税收政策,扩宽非营利组织筹资的渠道。免税政策是一种对非营利组织非常有力的扶持,同时也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多公益事业做贡献。
第三,完善社会监督机制。社会监督机制的首要原则是公开。非营利组织必须向社会公众公开其财务、活动、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包括被动公开和主动公开两种形式。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督主要有:捐款者与公众的监督,媒体的监督,独立的第三方评估监督等。
参考文献
1.吴东明,董西明,《非营利组织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2.古韶华,《浅析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非营利组织是如何生成的》,《人民网,北京》,2010年



(本文由word文档网(www.wordocx.com)会员上传,如需要全文请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

热门文档下载

相关文档下载

上一篇政府电子政务应用平台建设的实践.. 下一篇农村社会保障研究

相关栏目

最新文档下载

推荐文档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