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浅谈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及策略
答辩问题
问题1、民营企业概念?
答:所谓民营企业,在经济学界有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是民营企业是民间私人投资、民间私人经营、民间私人享受投资收益、民间私人承担经营风险的法人经济实体。
另一种看法是指相对国营而言的企业,其按照其实行的所有制形式不同,可分为国有民营和私有民营两种类型。实行国有民营企业的产权归国家所有,租赁者按市场经济的要求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私有民营是指个体企业和私营企业。
我国民营企业界定从广义上看,民营只与国有独资企业相对,而与任何非国有独资企业是相容的,包括国有持股和控股企业。有的非公有制企业均被统称为民营企业。在《公司法》中,是按照企业的资本组织形式来划分企业类型的,主要有:国有独资企业、国有控股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合伙企业和个人独资企业等。按照上面对民营企业内涵的界定,除国有独资、国有控股外,其他类型的企业中只要没有国有资本,均属民营企业。
问题2、简述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答:目前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
民营企业的大部分决策者还没有对人力资源管理有一个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目前我国的许多民营企业对人力资源观念的理解仍然停留在事务性管理层面,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
2.缺乏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近年来民营企业的发展迅速,人力资源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尤其是中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才的缺乏,使得民营企业发展的后劲不足。许多民营企业业主存在功利主义,有开发培养人才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的顾虑,对人才只用不养,缺乏充分开发培养、合理使用、有效管理人才的观念。这种观念不能有效地挖掘员工潜能,是对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挫伤,阻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
3.员工流失快,人才稳定难。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流动速度越来越快,机制越来越灵活。很多民营企业老板认为只要有钱,不愁在市场上找不到人。可是他偏偏忘了,骨干人员的离去,带走的不仅是技术、市场及其它资源,而且更可怕的是遗留下来的不安全感和不稳定感,使得员工心态不稳,进而引发“跳槽”,严重影响了士气及整个组织气氛。由于员工跳槽现象严重,企业由此陷入了招聘—流失—再招聘的不良循环中。这一方面加大了人力资本损耗,使人力成本上升;另一方面也使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难以维持,影响了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损害了企业的形象。对企业来讲,人才队伍的相对稳定是必要的,流动异常,不利于工作的延续和事业的发展。
4.人员招聘不规范,方法单一。
人员的招聘本身应具有很明显的计划性、程序性和科学性。而我国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由于缺乏规范的招聘规程,在招聘时没有详尽周密的招聘计划,其招聘往往呈现出“现用现招”的特点。结果既费时,又费力,造成了招聘成本过高,而且企业难以招到满意的人才。
另外,大多数民营企业在招聘时,往往采用传统的面试法,很少采用笔试法、情景模拟法和心理测验法等科学的招聘方法来考察应聘者的结合能力
5.管理人员素质偏低.
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企业员工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与壮大,接踵而来的问题是人才的缺乏,尤其是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表现在:(1)学历不高;(2)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3)专业结构单一,复合型的管理人才少。
6.人才晋升难,发展空间小。
由于大多数民营企业属于家族式企业,因此,在人才选用和晋升时,最为担心的是这些人才对企业或老板的忠诚。一方面,企业感到原有的亲戚朋友创业元勋的能力、学识和素质已难以胜任企业的持续发展,急需从外部选聘人才。但另一方面又顾虑从外部选聘的人才能否忠于企业,忠于职守。在这种心理影响下,导致企业以家族成员利益为中心,企业内从财务到人事等核心部门充斥着本家族人士,从而造成近亲繁殖。相应地,则把引进的外来人才放在各种框框的控制内使用,把人才手脚捆起来跳舞。在晋升、培训机会的分配与安排上,不是以员工的能力与实际需要为标准,而是将外聘人员当作“外人”,一律拒之门外。
7.强调管理,忽视激励。
大多数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基本上还处于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过于强调组织中的管理制度与管理程序的制定,忽视了建立和健全有效的企业激励机制。
目前虽然许多民营企业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并以较高的工资收入或其他物质激励方式吸引人才,但在对人才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单一地以增加报酬激励员工的工作激情,忽视非物质的激励方式(如理想激励、目标激励、榜样激励、培训激励和自我实现激励等),忽视良好的企业组织环境的培育,使得企业缺乏凝聚力,员工缺乏归属感。
8.注重培训的形式和数量,忽视培训的内容和质量。
随着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企业本身也认识到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搞培训,结果却是受训者对培训内容兴趣不大,参训的积极性不高,培训对促进管理及人员素质的提高作用不明显,培训的整体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在于国内许多民营企业的培训往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具有被动性、临时性和片面性,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9.人事法规政策淡漠。
我国民营企业中,由于部分企业经理只知道技术、产品与市场的重要性,而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认识较少,所以选用人力资源管理人士随意性很强。这些人力资源管理者基本上身兼多职,既不懂劳动人事政策,又没有劳动人事管理专业知识和经验,在管理上根本不考虑人事法规政策,完全依照老板的旨意行事,老板让怎么干就怎么干,企业的建章建制、医疗保险、社会保险等管理也不健全。这就使员工缺乏归属感、稳定感,增加了员工的流失率。
问题3、简述民营企业如何完善薪酬激励机制?
答:有效合理地建立完善的薪酬激励制度,才能让民营企业保持对外具有竞争力,对内具有公平性。薪酬结构设计的目标是要让员工所获得薪酬额与其贡献成正比,民营企业通过对员工的绩效考核,使岗位之间的晋升或降级有了量化的考核数据,使员工的精力集中到努力工作、提高工作业绩上来,避免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消极局面,这样才能较好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
完善薪酬激励机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民营企业内外调查,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内部实施调查,了解本企业的薪酬体系会取得什么样的效果。通过调查竞争对手的薪酬,了解同行的薪酬水平和本单位的薪酬体系的不足。内部调查要了解员工对薪酬福利水平、薪酬的结构、薪酬的决定因素、薪酬的调整以及发放方式的看法、意见,了解员工对本企业薪酬管理的评价以及期望,以民主的方式为提高员工满意度找到途径。
2.通过岗位评价,保证薪酬内部公平。如果岗位间的薪酬不合理,不能较好地反映民营企业内部岗位间的相对价值,就会造成不公平感。民营企业薪酬设计应遵循“公平与公正”原则,特别是对内公平,薪酬差别必须合理。其中建立科学、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定期对员工们进行绩效考核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目的就是为了对员工的实际贡献进行客观的评估,并将考核业绩与收入挂钩,这样才能有利于改善和提高员工对薪酬的公平感与满意感。
3.寻找可替代加薪的其他激励方式。当员工的需要层次发展到一定程度,员工就不会为了一点点的加薪而努力工作了。作为民营企业的管理者,需要时刻注意员工这一变化。薪酬对提高员工满意度的帮助是有局限性的,因为物质的需求毕竟是低层次需求,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则需要其他物质激励手段和精神激励方法。
4.薪酬制度要与时俱进。几乎所有的民营企业都有走上激励机制“固化”的可能。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实施动态激励管理,对薪酬制度进行动态调整。薪酬制度的调整包括个别员工薪酬的调整、薪酬总体水平的调整、薪酬结构及构成要素的调整以及整个薪酬管理体系的变革等。要使薪酬制度长期发挥激励功能,必须根据民营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及管理科学的发展,不断地对其进行完善、调整和改革,以始终保持薪酬制度的先进性与实用性,这样,才能使民营企业薪酬制度在动态的变化中持久地发挥激励功能。
总之,作为民营企业的薪酬管理人员,必须紧紧围绕激励功能的发挥与否,动态地了解掌握本企业岗位分布与设定、人员构成、员工素质、心理状态、人力资源开发、招聘、考核、等现状,了解国内外薪酬管理科学发展动态,并不断吸收、消化,不断调整与完善薪酬制度,才能使薪酬制度始终富有激励的活力,成为民营企业生存、发展的动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