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到会员中心

文档题目:

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上传会员: panmeimei
提交日期: 2023-12-20 16:53:35
文档分类: 金融学
浏览次数: 0
下载次数: 0
下载地址: 点击标题下载 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如何获取积分?
下载提示: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右键另存为下载,或用浏览器下载。免费文档不需要积分。
文档介绍: 需要原文档可注册成本站会员免费下载。
文档字数: 4162
目 录
1.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特征
1.1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2信贷风险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 
1.3信贷风险的多变性
1.4信贷风险的可控性
2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
2.1 内部因素
2.1.1商业银行内部信贷风险管理水平不高 
2.1.2商业银行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 
2.1.3商业银行内部人员组织结构不合理 
2.1.4商业银行信贷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流动性过大 
2.1.5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信息系统不完善 
2.1.6 商业银行盈利压力和同业间的恶性竞争 
2.2 外部环境因素
2.2.1微观经济不景气,企业经济效益下降 
2.2.2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滞后 
2.2.3 法律制度约束不力 
2.2.4 社会信用监督机制不健全,企业逃废债现象严重 
3.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对策
3.1 强化信息管理工作和内部稽核制度,提高信贷决策的科学性 
3.2 建立严格的信贷管理者岗位责任制,避免或减少违规行为 
3.3 不断建立健全贷款信息管理系统
3.4 信用环境治理 
3.5 银行业监管和行业协会自律治理 
3.6 法律环境治理 

内 容 摘 要
贷款风险管理的过程,其实就是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处置的过程,是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所建立的一种机制。因此,从我国现实的信贷环境出发,研究探讨商业银行贷款风险识别、评估和分析,预测风险发生的可能并采取措施控制客观条件的变化,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这对于保障商业银行稳健运营,促进银行信贷业务的创新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商业银行贷款业务风险管理的一般性分析着手,首先介绍了相关管理理论,并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关的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对策结论。
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我国商业银行贷款规模迅速增长,对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贷款高速投放带来的风险隐患也在增加,商业银行经营活动中的不审慎行为和冲动放贷、粗放经营的倾向有所抬头。如何认识信贷风险的成因,加强对信贷风险的管理与控制、防范和化解,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活动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特征、成因和对策三个方面谈谈如何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管理。
1.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特征
1.1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借款人在经济活动中发生借贷关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随时有可能出现亏损,甚至破产倒闭,这就有可能造成银行信贷风险损失。所以说,中要有经济活动,就会有经济风险,有经济风险就有可能导致信贷风险的产生,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更不会存在完全无风险的信贷关系。
1.2信贷风险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 
由于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经济活动有很大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而信贷关系发生后,在整个资源配置的链条中并非所有的变量都可测可控,所以这些风险往往以偶然的时间、地点、形式出现,影响最初的收益预期,从而造成信贷风险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
1.3信贷风险的多变性
信贷风险的多变性,就是信贷风险的各个变量因素,因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使原有的风险发生的范围、程序、频率和形式等发生相应变化,或者是旧的风险消失了,新的风险又产生,从而导致信贷风险的变幻莫测。
1.4信贷风险的可控性
尽管信贷风险发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出现的形式变化无常,但它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寻的,人们可以通过采取一定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对信贷风险做科学的识别和监测,并在此基础上对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分散和转移,对风险损失进行控制和补偿。
1.5信贷风险的危害性
信贷风险的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银行如果发生不良贷款,将使信贷资金周围受阻,经营性风险剧增,甚至发生经济损失,从而削弱信贷资金的供给能力,信贷资金的供给不足,将牵制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给社会经济带来不利影响。
2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
2.1 内部因素
2.1.1商业银行内部信贷风险管理水平不高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水平不高,具体表现在:1、在实践中银行对风险管理的认识上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重视操作风险控制,轻视对汇率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的其他风险研究;2、不能及时预警风险,在风险发现方面还存在着时滞现象;3、缺乏有效的风险分析工具。
2.1.2商业银行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 主要表现在:银行内部信贷权力分配不合理,一些基层管理部门的权力过大,监督约束机制没有真正起到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管理者的乱批乱贷,乱投资等短期盲目行为,而忽视银行的整体和长远利益,惩罚措施不明确奖罚不合理,忽视对信贷人员道德风险的监管。
2.1.3商业银行内部人员组织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仍然采用“金字塔”型的纵向组织结构,采用层级结构组织信息传导方式,信贷信息的传递层次多,传递速度慢,偏差大,信贷信息的传递层次多,传递速度慢,偏差大,信贷信息反馈差,银行可能会因此而做出错误的判断,从而增加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2.1.4商业银行信贷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流动性过大 一方面商业银行信贷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学历普遍较低,缺乏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风险意识不强,使基层信贷工作难以向前突破;另一方面,有相当数量的资深信贷人员为了追逐高薪从中资银行跳槽到外资银行,这不仅会造成国内商业银行缺失许多高素质的信贷人员,而且还会对银行客户产生影响,使得银行流失很多高端客户,从而导致银行客户信息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的中断,增加银行对客户关系的维护成本。
2.1.5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信息系统不完善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基本完成数据和信息的集中,初步建成了信贷风险信息系统,但是国内各主要商业银行之间的一些重要的内部信贷信息尚不能通过信贷风险信息系统完全真实的公布出来,信息还不能完全自由互通、共享和协调,不同的银行可能会对同一个借款企业做出不同的信贷等级判断,这会给一些资信状况不好的企业有机可乘,为它们获得银行贷款创造了机会。
2.1.6 商业银行盈利压力和同业间的恶性竞争 虽然商业银行经营要正确处理好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之间的关系,但是由于目前,央行票据、存款准备金等这些收益相对较低的资产,在银行资产总盘子中占将近20%,这些低收益的资产量份额越大,越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银行迫于盈利压力,不得不将这80%的资产用来冒险,于是银行有了更大的贷款冲动,同时银行同业间大搞储蓄争夺战,为争夺客户,抢占市场会不择手段,银行很难在放贷的质与量之间把握好“度”,这就给许多贷款企业有机可乘,多头开户,多头贷款,短贷长用的现象屡禁不止,再加上尚未完善的信贷登记咨询系统,银行很难掌握贷款企业的真实情况,致使银行监管低效或无效,金融秩序混乱,最终形成不良贷款,信贷风险增加。
2.2 外部环境因素
2.2.1微观经济不景气,企业经济效益下降 国有、乡镇企业及个私企业亏损面较大,其结果必然会相应地影响到银行的贷款资产质量。近年来,企业经济效益的下降是银行不良贷款不断增加的直接原因。
2.2.2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滞后 由于企业破产失业救济制度没有完善起来,因而银行贷款风险无法直接分散和转移。企业与社会的问题没有解决,直接导致企业把生产所需资金的缺口留给银行贷款解决,形成贷款风险压力。企业保险制度不健全,使银行无法保全贷款资产的安全性,增加了损失的概率。
2.2.3 法律制度约束不力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和法制建设的时间尚短,不论是公民或企业的法律意识,还是国家的立法、执法,都不尽如人意。银行常常在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时,受到挫折。
2.2.4 社会信用监督机制不健全,企业逃废债现象严重 由于我国目前缺乏一套完善的社会信用监督机制,逃废者得不到法律和社会的制裁,廉价的逃债成本成为企业逃债的直接原因。造假、欺诈、逃债、赖债等现象层出不穷,使得我国金融市场的诚信资源遭到了非道德主义的侵袭,社会信用出现了严重的滑坡和流失,信用已成为最稀缺的资源。
3.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对策
3.1 强化信息管理工作和内部稽核制度,提高信贷决策的科学性 
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实现信息的开放性、广泛性、集成性,从而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实现资源共享系统,尤其是对集团公司的信贷风险实施统一监管。对信贷风险进行实时监控,从而达到有效管理风险的目的。建立健全审计稽核管理体制,实行审计督查考核制度,确保审计稽查部门监督职能的充分发挥。
3.2 建立严格的信贷管理者岗位责任制,避免或减少违规行为 认真执行贷款的审批、发放、检查三岗分离和贷款三查制度,防止人情贷款,提高整体分析判断能力;对贷款人员要进行系统的岗位理论和实际操作培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对不称职的信贷人员要坚决调离岗位;对在信贷风险管理过程中出现决策失误或违规操作的信贷管理人员,必须一律从严追究责任。
3.3 不断建立健全贷款信息管理系统
一是收集贷款信息要做到全面、连续、实用,做到宏观和微观兼顾。二是对贷款信息的分析整理可以从上级行与基层行两个层次进行,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对贷款对象的经济活动做出真实的把握,并利用准确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三是要檀越保管和正确使用有关信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要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建立企业档案查询系统,根据监测信息随时进行电脑分析,及早发现风险苗头,提出预警。
3.4 信用环境治理 
第一,加强社会信用环境的综合治理,建立社会和个人信用体系。第二,建立和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信用评估体系。信用评估系统应是在工商、税务、金融等多部门提供的有关公司信用数据基础之上,综合考虑公司以前的贷款记录、经济实力和还款意愿评估信用等级。
3.5 银行业监管和行业协会自律治理 
第一,加强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的服务和信息沟通。要充分利用人民银行建设中的资信系统,尤其是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尽可能消减银行信贷市场中的非对称信息,做到贷款风险的事前防范,改进信贷市场效率。第二,加强同业协作, 建立不良贷款公示制度,使各家银行及时了解逃债者的有关信息,从而使逃债企业无法再次获得银行的信用支持,避免银行间因信息错位而再次与逃债企业发生信用关系。
3.6 法律环境治理 
第一,尽快充实修订有关法律法规,提高法律对银行信贷资产的保护;第二,要加大信用立法和执法力度。
 
参 考 文 献
1、高鸿业.西文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阎庆民.中国银行业风险评估及预警系统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3、沈红梅,胡士平.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策略 [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12) .
4、李海红.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及对策分析 [J].统计与咨询,2009,(5). 
5、马博.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浅议[J].现代经济信息,2009,(9). 
6、李佑炫.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与对策 [J].时代金融,2009(9). 
7、李金玲.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大家谈论坛,2009,(8).



(本文由word文档网(www.wordocx.com)会员上传,如需要全文请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

热门文档下载

相关文档下载

上一篇论我国商业银行货款风险管理制度 下一篇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拓展

相关栏目

最新文档下载

推荐文档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