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到会员中心

文档题目:

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研究
上传会员: panmeimei
提交日期: 2023-12-01 13:30:18
文档分类: 金融学
浏览次数: 2
下载次数: 0
下载地址: 点击标题下载 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研究  如何获取积分?
下载提示: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右键另存为下载,或用浏览器下载。免费文档不需要积分。
文档介绍: 需要原文档可注册成本站会员免费下载。
文档字数: 5744
目 录
摘要 ……………………………………………………………2
第一部分
银行业的产生与发展 …………………………………………3
商业银行的产生 ………………………………………………3
我国银行的发展 ………………………………………………3
第二部分
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 …………………………………………3
国内商业银行分类 ……………………………………………3
第三部分
我国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现状 …………………………………3
我国银行零售业务与国外零售业务对比 ……………………3
(一)经营范围和业务品种 ………………………………4
(二)业务规模和收入水平 ………………………………4
(三)科技和服务手段 ……………………………………4
(四)经营观念 ……………………………………………5
第四部分
我国现银行零售业务存在的不足 ……………………………5
我国银行零售业务今后的发展方向 …………………………6

内 容 摘 要
 本文从银行起源与发展为前引,接下来对银行业如何演变出商业银行做出简要解释。通过首先将现我国现有商业银行进行分类,对我国商业银行现有业务进行分类,通过现有业务分类引出零售业务的概念,其次对零售业务的做出详细阐述,从概念中引出零售业务在中国经历短期高速发展后的现状。将我国现零售业务发展情况与国外情况分别从经营范围和业务种类、业务规模和收入水平、科技和服务手段以及经营观念四方面进行一一对比。从对比中得出不足,总结形成不足的原由,最后结合现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情况与短板,提出自己的一些小见解。

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研究
银行,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早在17世纪60年代末,现代银行已逐渐出现。银行业的产生大致历经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出现了使用货币进行兑换的行业及负责兑换的商人;第二阶段时期,在货币兑换过程中为保证稳妥进行兑换是需要第三方人员进行货币保管和收付业务的,因此货币兑换业演变为货币经营业;第三阶段时期货币经营的过程不断完善,具有货币保管、收付、结算、放贷等业务职能,此时货币经营业发展为早期银行业。
银行是经济体系之中最为重要的金融机构之一。17世纪末到18世纪期间早期银行业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为现代银行。随之发展演变而来的还有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且不断完善的必然产物——商业银行。现代商业银行最初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通过三种途径产生:一、就的高利贷性质的银行逐渐适应时代变化新的经济条件,变化为资本主义银行;二、新兴的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银行,因此新兴资产阶级按照资本主义原则组织了股份制的银行;三、由国家作为主要出资人进行组建。
我国早在明朝末年就出现了类似银行的钱庄和票号,自鸦片战争过后一些外商银行陆续进入我国,开展金融方面业务。二十世纪30年代,国民党政权建立了“四行两局一库”,分别为: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中央信托局、邮政储金汇业局以及中央合作金库。与此同时,还有一批民族资本家在沿海地区兴办起规模不大投机性强的私营银行、钱庄。至2009年,我国发展到上万家法人性质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形成了政策性银行、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和合作银行。据全球银行1000强数据显示,中国内地84家银行跻身1000强。
商业银行,主要以经营存、放款,办理转帐结算为主要业务,以盈利为主要经营目标。其主要显著特征是能够吸收活期存款,创造货币。通过对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对银行资产、负债进行综合、全面管理,通过谋求合理的资产与负债结构,便银行资产达到保值增值目的。
国内商业银行大致分为以下三种:
(一)国有独资商业银行 由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四家国家专业银行演变而来。除农行外,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业务逐步向大中城市集中,主要服务于国有大中型和大型建设项目。(二)股份制商业银行 1987年4月,交通银行得以重组,成为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随后,又成立了深圳发展银行、中信实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股份制商业商业银行股本以企业法人和财政入股为主,它们以商业银行机制运作,股务比较灵活,业务发展很快。(三)城市合作银行 在对城市信用社清产核资基础上,通过吸收地方财政、企业入股组建成。其依照商业银行经营原则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中小企业发展服务。
我国现有商业银行所办理业务主要分为三大类: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以及中间业务。这三部分主要业务部分组成了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主体,而零售业务逐步变为了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
银行零售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以客户为中心,运用现代经营理念,依托高科技手段,向个人、家庭和中小企业提供的综合性、一体化的金融服务,包括存取款、贷款、结算、汇兑、投资理财等业务,它涉及到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
中国银行业的银行零售业务在较短时间内得到较高速的发展初步告别了短缺状态,实现了区别于历史的质的飞跃,但就总体而言,与发达国家比,较晚的起步还使我国与国外发达的零售金融服务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下面将以下几方面进行对比:(一)经营范围和业务品种对比  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零售银行业务逐渐呈现出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绝大多数商业银行都开始重视个人业务,加大对个人零售业务建设力度,为客户提供的个人金融产品不仅在数量上增长较快,而且在业务种类上逐渐向多样化和多层次发展。目前各商业银行都拓展了个人信贷、职能银行卡、各种代收代付及个人理财等多种个人金融业务,改变了从前银行以个人储蓄业务为主的单一的个人金融产品结构。但就现情况来看,各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出现同质化现象、传统化特点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经营模式还较为传统,产品技术含量较低,难以进行增值组合,缺乏复合型产品和综合性的个人型人性化金融服务,难以表现出各自的个性化、差别化,创新不足。国内商业银行的零售业务,从负债业务来看,主要是人民币储蓄存款和外汇储蓄存款;从资产业务看,主要集中在个人住房贷款、个人汽车贷款、个人助学贷款等,信用卡透支数量较少;从中间业务看,主要有个人汇兑结算、信用卡、代理支付、个人咨询及理财业务、个人外汇买卖及外币兑换业务等;从电子业务来看,主要集中在电子查询、转账及缴费等业务上。  相比之下,国外商业银行经营的零售业务种类繁多,尤其是在各国纷纷打破分业经营的限制,实行混业经营以来,为满足客户各种需求,商业银行的零售金融产品日新月异、层出不穷。总体来看,国外零售银行产品大都由八大类构成,除最简单和对银行利润贡献最小的基本账户以外,还有储蓄、保险、直接投资(股票、债券等)、消费者贷款、信用卡、长期储蓄(人寿、养老、共同基金)和抵押贷款,基本覆盖了各金融领域的零售产品。[2]这是国外零售银行产品与服务综合化、多样化的体现。如美国花旗银行,现今已是世界上开展个人金融业务规模最大的银行,它在全球一百个国家为一亿客户服务,从消费银行服务到信贷、投资银行服务以至经纪、保险和资产管理,非常全面。
(二)业务规模和收入水平对比  2005年,国内各大银行纷纷提出向零售银行转型的经营战略,中国银行业对零售业务的重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金融业人事逐渐发现零售银行业务是一项稳定、低风险且能达到较高收益的业务。国际银行业发展的历程已证明个人金融业务收入在银行总收入中的占比上升是大趋势。然而,有调查表明,目前国内零售银行的盈利性情况不容乐观。各行目前在零售业务发展上的重点往往都放在消费信贷与信用卡,而消费信贷中又以住房按揭贷款为主,几乎占了整个消费信贷业务近80%。但是,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由于利差很薄、效率低、费用高、缺乏科学量化风险和科学定价的能力等原因,并不能给商业银行带来高利润;信用卡业务由于前期建设成本高、超免息期透支使用率低及推广期免年费政策等,盈利情况也不容乐观。以零售银行业务竞争优势较明显的中国银行为例,中行2005年个人银行业务产生的营业利润为188亿元,还只占到公司营业利润的35%。
对比来看,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就逐步改变经营策略,业务拓展转向以个人为主的金融服务。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银行的收入结构中,零售银行的业务份额和利润贡献率通常都在50%以上,零售银行业务成为现代商业银行调整结构、分散风险、稳定收入、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美国银行业的收入和利润增长主要来源于零售银行业务,2002年,花旗集团、JP摩根大通、美洲银行、第一银行、华盛顿互助等大型银行集团零售业务收入对总收入的贡献率都在60%以上,华盛顿互助更是高达90%。2004年,花旗集团、德意志银行零售业务所创收入分别占利润总额的69%和54.4%。 
(三)科技与服务对比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银行业的竞争,与其说是资金业务的竞争,不如说是服务技术的竞争。我国商业银行的零售业务技术手段相对落后,科技化程度低,主要表现在缺乏高效、快捷的结算、支付系统,缺乏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通讯网络、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应用软件配套能力差。虽然近几年ATM、电话银行、自助银行、网上银行有所发展,但数量相当有限,效率不高,功能也不尽完善。很多地区还没有实现系统间、同业间的联网,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流动相对较慢,不能满足客户对金融服务便捷性的要求。如许多银行推出的以“便民”为宗旨的代理收费业务,往往因银行系统故障,而使顾客奔波于银行网点和电信、税务等服务大厅之间,造成“便民”举措“不便民”。  相比之下,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服务手段科技化程度很高,软硬件设备、支付应用系统及管理信息系统先进,网络信息技术发达,家庭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等服务应有尽有。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服务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向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拓展了银行的服务时间和空间,大大降低了成本,改变了传统银行的经营方式,银行正逐渐从传统的实体经营发展模式向虚拟的网络经营发展模式转变。 (四)经营观念对比  多年来,国内商业银行的管理层,对于企业资产业务能够给银行带来更多的存款和更大的贷款利差的观念根深蒂固,忽视了发展潜力巨大的零售银行业务。直到最近,许多商业银行才真正开始思考究竟如何给零售银行业务定位、如何发展零售银行业务等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是在外部环境的逼迫、市场需求加大、未来得及周密准备的情况下快速发展起来的,缺乏充足的理论准备与科学论证。所以,以零售银行业务为发展重点的经营理念还须逐步深入,管理创新能力还有待大力提高。 对比来看,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国外大多数商业银行就纷纷转移目光,提出零售银行业务发展战略,国际银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趋向是零售业务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在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中,零售业务的贡献率越来越高。根据欧洲中央银行的报告,2000~2003年欧盟银行业在普遍的经济衰退、股票市场价格大幅度下挫、公司财务丑闻频传以及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等众多逆向冲击下,仍然能保持比较稳定的收入增长与盈利水平,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抵押贷款、消费者贷款等零售银行业务的稳步增长。 
以前,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其中消费的占比不高。在此背景下,企业的资金需求很大,这就导致对公业务成为银行的“重头戏”。近年来,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国的经济增长动力开始发生转变,投资在GDP中的比重开始下降,消费占比迅速上升,这表明,我国经济由投资拉动型正在向消费拉动型转变。意味着在金融服务的需求中,个人将占据主导。
随着时代、社会、经济乃至人日益增长的经济、文化、心理需求,普通的零售业务已日渐无法满足广大客户的需求,越来越多互联网企业的进入以及人们更依赖无卡支付、网上支付等的变化,促使零售业务也出现了新要求。相比之前银行物理网点较多,靠发卡就能打开零售渠道。但现在客户更愿意使用互联网进行上购物,小额支付则越来越接受第三方支付的方式。换种说法,要做好零售业务,仅仅依靠物理网点营销、发放银行卡已经不能满足零售业务的发展了,需要更新型的方式,如在移动支付端更多地考虑如何结合场景、如何打造更好的网络获客能力等方面提升零售业务发展模式与方向。
现在,银行在零售业务上也面临激烈的挑战与竞争。这巨大的竞争不仅来源与国内外银行之间,还包括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公司等也希望在这一市场上“分一杯羹”。我认为,对银行的挑战来自几个方面:一是,零售业务并不是可以快速赚取钱财的业务方向,投入多且时间长,回报慢且收益相对低,需满足客户种种需求,使客户称为忠实客户,不断“挖掘”客户财产,才能慢慢“回暖”。因此,零售业务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二是,零售业务对银行的基础设施要求比较高。零售面对的是海量客户,对银行的技术基础、物理网络、电子银行渠道、产品等综合能力的要求非常高。因此,银行发展零售业务要考虑线上与线下的结合,尤其是与场景的结合。需要根据客户行为习惯的变化,发挥银行在线下既有优势的同时,结合线上的习惯,创造更好的环境。未来的趋势是,要让零售客户获得一站式、全方位、快捷的服务。
未来,银行零售业务的收入将超过对公业务的收入。如在美国等消费主导型国家的市场,银行的主要收入都来源于个人客户而非企业。这是经济结构调整后的必然结果。金融业要适应实体经济的调整和变化,银行也当顺势而为。发展零售业务,不仅要扩宽获客渠道,更要有扎实的产品,强化在产品端的较强优势,以此为基础来拓展业务,做好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道路与阶梯,不断发展商业银行的零售业务。
以上就是我对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一些想法,请老师指正。

参 考 文 献
[1]《中国城市金融》2017年第11期
[2]贾志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年1月版
[3]俞国章,俞志明.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转型路径选择[J].福建金融,2013,11:62-65.
[4]马雷,颜卢,林风.商业银行零售网点转型的思考[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S1:146-148.
[5]任碧云.《我国银行发展个人金融业务之讨论》.《金融研究》2001年第7期


(本文由word文档网(www.wordocx.com)会员上传,如需要全文请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

热门文档下载

相关文档下载

上一篇我国汽车金融现状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我国保险市场营销的现状及策略选择

相关栏目

最新文档下载

推荐文档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