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中国保险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保险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保险业的国际化分析
中国保险业政策监管状况分析
总结
内 容 摘 要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保险需求也将增加。其中收入水平越高,城市居民对保费的支撑力越强,保险需求会增加;反之减少。保险满足的是人们对安全的需求,伴随着中国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险消费逐步成为现代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保险业是朝阳行业,本文旨在分析中国保险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以便进一步了解中国保险业。
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分析
保险的思想古而有之,中国历代实行的各赈济制度就是古代保险的萌芽。现代意义上的保险是西方从14世纪左右出现的海上保险开始的,并于19世纪初传入中国。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全国性的保险机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直在保险市场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自1958年,由于总所周知的原因,国内的保险业停办了20多年,直到1979年底才恢复经营。现阶段,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保险行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与进步。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保险市场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其发展相对滞后。保险行业是朝阳行业,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我国保险市场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保险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更加重视人身、资产、财富的安全和保障,保险业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大。目前,我国保险业蓬勃发展,是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在“促进改革、保障经济、稳定社会、照福人民”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宏伟目标对保险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带来了我国保险业的发展良机。
、中国保险业现状。
1、与世界同行相比,中国的保险业起步较晚,开发程度较低。但发展迅速,保险市场尤其是城市保险市场的潜在需求巨大。
2、中国保险产业规模较小,有效供给不足。与风险种类繁多这一现实相比,所提供的险种单一,保险公司的业务主要集中在有限险种的经营上,保险产品同构现象十分严重。
3、中国加入WTO后,将有更多的国外保险公司以合资或独资等多种形式进入中国市场,国内的保险业务将面临外来竞争和自身发展的双重压力。
(二)中国保险业现状的原因分析
1、保险意识滞后。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消费者现有财富增长和风险总量的提高,使消费者对保险的需求不断增加。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承担风险的主题逐渐从增幅转移到企业和个人。实践证明,保险是应对风险的一种有效手段,但由于中国自1959年停办国内保险业务以后,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没有商业保险的实践,因此,中国人的风险意识滞后,保险观念单薄,这是保险行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2、保险品种单一。伴随着全新的、供人们精神享受和物质享受商品的出现,新的风险也应运而生。例如,飞机在带给人们快捷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飞机失事所导致的巨灾风险等。此外,随着新体制、新规则的制定,新环境的出现,也将产生许多新的风险因素。如责任风险、信用风险等。面对风险种类的迅速增加,我国保险业所提供的险种却十分有限。例如在寿险行业中,各大公司都在拼命争夺、抢占少儿市场;在财产险上,各公司的竞争也主要集中在财产、车辆、货物等少数几个大险种上。
3、专业人才缺乏。保险业的特殊经营方式产生了对展业、精算、承保、投资、理财等特殊人才的需求。各种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累计的过程。而我国停办国内保险业务达20年之久所带来的一个直接的严重后果是保险人才培养的断层。保险公司的培训水平很有限,相应的院校师资力量薄弱、素质不高、教材手段落后等问题,都使得保险业的人才不能很好的满足快速发展的需要。据调查,由于一些保险营销员缺乏职业道德,缺少相关知识,致使在推销保险产品过程时出现误导陈述、保费回扣、恶意招揽等违规、甚至违法现象,极大地损毁了中国保险业的声誉。
4、监管力度薄弱。保险是经营风险的行业,它遍及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保险经营是以大数法则为其数理基础的,保险定价需要非常专业的知识和技术,而这些技术是多数投保人不了解的。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性,需要政府对保险业加以监督管理,以保障投保人获得合理的保障条件和费用支付条件。
在保险业迅速发展的情况下,保险监管制度却明显滞后。由于监管不力导致中国保险市场秩序混乱,如保险公司或中介机构资金管理松弛、公司之间的不正当竞争和恶性竞争严重等,这些都是中国保险业丞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保险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随着互联网浪潮在整个金融行业如火如荼地蔓延发展,无论是银行业、证券业还是保险业都不同程度感受到了来自于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务的冲击,也都纷纷根据行业特点制定了各自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战略。银行方面,互联网金融业务逐渐由前端的移动支付、渠道拓展向后端的大数据信息平台建设和产品定制方向过渡,甚至通过与互联网企业合资设定子公司的模式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互利共赢。券商方面,一方面通过与互联网企业开展资源技术合作,获得更过客户资源,一方面通过自建电子商务平台,提供标准化产品及服务,发展移动APP端口打造新型生态链。相比之下,保险行业的互联网金融业务起步较晚,目前还仅仅停留在借助互联网渠道销售产品和获取客户资源信息方面,尚不能对保险公司盈利能力产生决定影响,但是互联网保险的经营模式正在快速发展并逐步渗透到保险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根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数据显示,国内获准经营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公司从2011年的28家上升到2015年的110家,保费规模也从32亿元激增至2234亿元,五年间翻了将近69倍。互联网保费在总保费收入中的占比从2011年的0.12%上升到2015年的9.2%。
互联网保险业务飞速发展的同时,其运营模式也逐渐向着多元化发展。各保险公司根据自身特点,通过借助公司网站、网上商城、离线平台以及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等多种形式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未来随着互联网和保险业继续融合深化。以平台建设、渠道拓展、客户资源以及大数据精准营销为主要着力点的互联网保险将引来高速发展的时代。
因此,在“互联网+”浪潮下,保险业应抓住机遇。一是产业融合的新机遇。借助“互联网+”模式的广泛应用和大数据的精确定价、精确营销、精确管理,有利于打造一站式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二是管理优化的新机遇。在“互联网+”模式下,有助于实现集中管理和资源共享,并整合各种方式和渠道。三是技术性带来新机遇。保险业集团化经营在“互联网+”转型过程中,实现技术升级的转型提升,有助于构建符合大数据要求的数字化管理体系,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响应前台,有助于推进轻资产机构的建设。四是体验提升。在集团化模式下更能把握互联网机遇,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转型升级,从用户不同阶段的需求出发,提供差异化的服务体验。
中国保险业的国际化分析
经济全球化是目前经济发展的主导趋势。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必然会带来保险的国际化,这种国际化必然对我国保险业产生重大影响。随着越来越多的外资保险公司进入我国保险市场,外资公司在我国保险市场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规定范围内分散风险,使国际再保险市场对我国保险产品和定价的影响力加大。随着我国保险市场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国内保险业将逐步融入国际保险市场,成为国际保险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要求中国保险业的经营管理要更加符合关机惯例。
2005年是我国保险业全面对外开放的第一年,我们说保险业已经全面开放,不仅仅是因为入世过渡期已经结束,更主要的是因为我国保险业对外开放具备了国际化的四大特征:
特征之一,保险公司的国际化。一方面主要跨国保险金融集团和发达国家的保险公司都已经进入中国,目前名列《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企业中的40多家外国保险公司已经有27家在中国设立了营业机构,外资保险公司数量已经达到41家,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128家外资保险机构在华设立了192个代表机构和办事处。另一方面,我国几个大的保险公司当中比如中国人寿股份公司、中国人保股份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都已经在境外上市,已经成为国际化的公司,其他的比如太平洋保险公司、新华保险公司、华泰保险公司、泰康保险公司,这些国内的保险公司都已经引进了国外战略投资者,其资本构成已经开始国际化。
特征之二,保险业务的国际化。目前外资保险公司的业务领域基本上放开,外资寿险工作可以向中国公民和外国公民提供健康保险、团体保险和养老年金服务,业务范围已经与中资寿险公司完全一致,外资非寿险公司可以提供除法定保险以外的全部业务。此外,我国商业再保险业务向来重视向国际市场分散和转移风险,国际化的程度一直比较高。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时,已经承诺允许外国再保险公司可以以分公司、合资公司或者独资子公司的形式提供寿险、非寿险的再保险业务。
特征之三,保险市场的国际化。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保险市场地域限制已经取消,入世以前,保险业对外开放的城市只有五个,入世以后的过渡期间开放城市陆续扩大到十五个,从2004年12月11日开始,外资保险公司可以在中国任何地区提供保险服务。
特征之四,保险监管的国际化,根据对外开放的新形势,我们积极参与修订的保险法,颁布实施了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等规章;还稳步推进了保险条款费率制度改革,保险资金运用管理体制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努力完善保险业对外开放的法律体系、制度体系,中国保监会认真借鉴和吸收国际保险监管的先进经验,使中国保险监管逐步朝国际化的方向接轨。
四、中国保险业政策监管状况分析
自我国保险业复业以来,伴随着保险业务的迅猛发展,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出台。1995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是我国保险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是新中国第一部保险法,是中国的保险业的发展步入了新的、有法可依的历史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保险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引入了竞争机制,确定了分业经营和管理,加快了保险中介市场的建设,培养了一批保险代理人队伍,是保险资源的配置日趋合理。随着保险法的完善,保险的监管也不断增强。
2016年8月,保监会发布《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下称《纲要》),《纲要》明确了“十三五”时期我国保险业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是未来五年保险业科学发展的重要蓝图,对保险业深化改革和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保险业之所以能与国家发展如此紧密相连,一是源于保险的功能,这构成保险业服务国家发展的内在基础;二是源于国家对保险业的重视,这为保险业服务国家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三是源于保险业自身实力的提升,这为保险业服务国家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十三五”时期,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保险业一要坚持“保险姓保”,二要确保“险企不险”,三要实现“消费者愿意消费”。
2016年,在险资举牌引发争议的背景下,保监会提出要全面落实“保险业姓保、保监会姓监”要求,正确把握保险业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保险是一种保障机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是金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的支柱。保险的本质是风险管理,不是单一的赚钱工具。中国保监会主席项俊波表示,保险业要始终坚持“保险”首先应该“姓保”,处处体现保险业“扶危济困、雪中送炭”的宗旨,以增强全社会抵御风险能力、提升社会安全感、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目的,发展绝不能“跑偏”。
五、总结
伴随着新兴产业的腾飞、高新科技的发展、世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保险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中国保险业发展面临良好机遇和广阔前景的同时,也承受着深化保险体制改革和不断创新的压力,保险公司将被推置于富有挑战和激烈竞争的保险市场之中。中国保险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良好的竞争势头和快速的发展步伐,健全和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改革以及整顿和规范保险市场的经营是势在必行的。中国的保险市场潜力巨大,人们的保险的保险意识逐渐增强,保险行业日益规范,保险保障更加健全。相信通过不断地研究和努力,我国的保险业一定有一个更加辉煌的明天。
参 考 文 献
刘仁伍,《中国保险业:现状与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一版2008年
陈立双,保险学,东南大学出版社
赵孟,人寿保险个人理财新工具,中国金融出版社
吴定富,中国保险业的国际化与国际竞争
孙祁祥 郑伟,中国金融,2017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