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一、会计要素的意义………………………………………………………….4
二、会计要素的内容………………………………………………………….4
(一)资产……………………………………………………………………….4
(二)负债……………………………………………………………………….5
(三)所有者权益…………………………………………………………….6
(四)收入……………………………………………………………………….7
(五)费用……………………………………………………………………….8
(六)利润……………………………………………………………………….9
三、会计要素分析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0
(一)合理设置会计科目…………………………………………………….10
(二)正确进行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11
(三)正确界定收益和费用………………………………………………….11
(四)妥善处理利得和损失……………………………………………….12
四、会计要素的计量属性……………………………………………………13
五、结语……………………………………………………………………………….14
内容摘要:
会计是应用经济学一个分支,它把有关企业经营和理财活动的信息提供给信息使用者。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会计的对象就是资金运动。会计要素就是根据资金运动基本规律并结合会计目标对资金及其活动所做的一种基本分类。会计要素问题是会计理论研究的核心之一,是连接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的关键。本文就此进行简 要分析。
[关键词] 会计要素体系;分析;属性。
会计要素研究
一、会计要素的意义:
会计要素是指财务会计核算的具体对象,也是组成企业财务报表的基本单位。企业应该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确定财务会计要素。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财务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项。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是组成资产负债表的会计要素,亦称“资产负债表要素”收入、费用和利润是组成利润表的会计要素,亦称“利润表要素”.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是对会计对象按其经济特性所作的基本分类,其自身则构成对会计对象进一步详细分类以便于更好地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基础。会计要素是指交易和其他事项的财务影响按其经济特性分成的类别。也就是从大量的经济业务中把不同性质的经济归纳出的若干具有独特性质的会计元素。这里所指的交易是指某一会计主体与外部主体之间所发生的价值交换行为,如何让想供应商购进材料物资、向经销商出售商品或产品等。事项是指会计主体内部发生的价值转移行为,如企业生产车间领用原材料、产品完工入库等;在我国一般将交易事项统称为经纪业务或简称业务。
一、会计要素的内容
(一)资产
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事项。资产的分类很多,如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有形资产、无形资产、不动产等。资产具有三个特征;一、资产必须是现实的资产,而不能是预期的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资源。企业过去的交易事项包括购买、生产、建造行为会其他交易事项。预计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资产。如企业日常活动产生构成的资产,购买生产设备,建造厂房等。但如果购买尚未发生则不符合资产的定义,所以不能确认为资产。二、是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所谓拥有或控制是指企业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或者虽然不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但该资源能被企业控制的,应该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要求,将其作为企业资产予以确认,如融资租入固定资产。三、是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所谓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的资源是指直接或间接导致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流入企业的潜力。如果某项目,过去已经被确认为资产,但未来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也不可以继续确认为资产。如果某目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那么该项目不能作为企业的资产。例如,待处理财产损失、已毁损的存货,就不能再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所以不是资产。
(二)负债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负债按偿还期限长短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两类。流动负债是指在一年(含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主要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应付利息、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付股利等。长期负债是指偿还期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卷、长期应付款等。比如,银行借款时应为企业接受了银行贷款形成的负债如果没有接受贷款就不会发生银行借款这项负债。负债有三个特征:一、过去的交易和事项形成的。例如,购买原材料形成的应付账款、企业按照税法规定应该交纳的税款、企业向银行贷入款项形成的借款等。二、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是指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不应当确认为负债。例如,某企业多年来制定有一项销售政策,对于售出商品提供一定期限内的售后保修服务,预期将为售出商品提供的保修服务就应当将其确认为一项负债。三、该义务的发生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负债的确认条件,在既要满足负债定义的同时,又要满足以下确认条件;与该项目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出能够可靠计量。例如,用现金偿还或以实物资产形式偿还、以提供劳务形式偿还、将负债转为资本等。
(三)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是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将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包括时候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和损失。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损失是指由企业日常活动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在负债既定的前提下,所有者权益的大小受资产变动的影响,收益与风险同在,当企业因分配利润后经营亏损使资产减少时,所有者权益减少。例如,国家、集体、个人对企业投入的资本,企业从净利润中提取的公益金,企业留待以后年度分配的利润等。
(四)收入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包括销售商品收入、劳务收入、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利息收入、租金收入等。如工商企业销售商品、银行的贷款、材料销售等。收入可能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或者资产增加和负债减少两者兼而有之,最终将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因为所有者投入资本产生的经济利益流入不属于收入。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且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所获得经济利益的流入并不都是收入的范畴,为了正确核算收入,有必要对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进行追本溯源:企业从银行取得借款表明企业承担了一项现时义务,该义务要求企业在规定的日期还本付息,这势必会引起资金流出企业,而最终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因此不能确认为收入,而应确认为负债;投资人对企业进行投资,所获得经济利益的流入只不过是投资人资本的增加,也不是收入;只有企业向其他单位提供产品或劳务时所获得经济利益,才是企业的收入。企业从日常活动中产生的收入,按经营业务的主次,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反映企业在主营业务范围内的获利能力;其他业务收入,反映企业在非主营业务范围内的经营活动的成果。企业的其他业务收入超过了主营业务收入,说明企业的经营方向发生变化,企业有必要进行战略决策,从长远利益考虑,改变企业的经营方向。而主营业务收入与其他业务收入相互混淆,对企业信息的使用者将产生一定影响。因此,收入的核算首先要区分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其次,要区别其他业务收入和利得。利得是企业从偶发的交易、事项所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从量上看可能与其他业务收入相似.都具有发生次数少、金额小的特点。收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这一点与利得很相似。所以在会计实务中,判断一项交易或事项是利得还是收入,是正确计量收入、准确判断企业盈利能力的前提。
(五)费用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包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制造费用等。费用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减少或者负债增加、且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费用最终将减少企业的经济利益。在会计实务中,不是所有经济利益的流出都是企业的费用。比如,用银行存款购置机器设备,由于设备使用年限跨越几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业周期,因此该支出应确认为资产;企业向投资人分配利润,这一支出与投资人分配利润有关,也不应确认为费用。为正确计量损益,核算利润与所有者权益,费用的确认要遵循三种标准:一、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等发生的可归属于产品成本、劳务成本等的费用,应当在确认产品销售收入、劳务收入等时,将已销售产品、已提供劳务的成本等计入损益。说明费用在确认时,首先要满足配比原则;二、企业发生的支出不产生经济利益的,或者即使能够产生经济利益但不符合或者不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比如,自创无形资产在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在发生时计入当期管理费用;三、企业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导致其承担了一项负债而又不确认为一项资产的。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比如,产品包修费用在确认预计负债的同时,也要确认销售费用。
(六)利润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利润金额取决于收入和费用、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金额的计量。利润也就包括了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 营业利润是企业正常经营活动形成的。它等于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利润(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支出)-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利润总额则包含企业所有盈利手段所获利润。它等于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补贴收入。由于利润是考核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指标,所以企业分析会计报表、调整利润的现象屡见不鲜。核算利润,除了要正确判断收入与利得、费用和损失以外。还需要准确核算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直接计人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前者由于没有对当期形成实质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或流出,故计入所有者权益;而后者,比如非现金资产抵债业务,由于用抵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所欠债务的账面价值来衡量债务重组利得。因此会将其差额计入利润,同时抵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属于企业非日常活动产生的资产转让损益,实质仍是利得和损失,只不过该利得和损失直接影响当期经济利益的流入或流出,因此计人当期利润。由于利润和留存收益紧密相连,这一部分利得和损失最终也将计入所有者权益。所以关于利得和损失的确认,对所有者权益不会有影响,对利润总额会有影响,正确核算利得和损失,是准确计量利润的关键。
一、会计要素分析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合理设置会计科目
设置会计科目要符合合法性、相关性、实用性。首先在大类上设置与会计要素分类一致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六大类会计科目;其次,划分每一大类会计科目下面的具体科目。把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中的成本类和共同类会计科目按照其经济实质划归到资产类科目中,把损益类会计科目划分为收入、费用、利得、损失四类会计科目。通过如此划分,将复杂的交易或事项划分为六大类经济性质相同的经济业务,然后据此设置账户进行会计处理,使得会计要素、会计科目和账户前后一致,使会计处理按类进行,简便易行。这样一来会计科目和会计要素之间就建立了一一的对应关系,非常方便理论学习和实际运用。如资产科目下还可以按期限的长短再进行细分。其他科目也如此。
(二)正确进行财务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
财务会计的确认是指符合财务会计要素定义和规定的一般确认标准的项目纳入资产负债表或利润表的过程。是依据一定标准,确认某项经济业务事项,应计入会计账薄,并列入会计报告的过程。包括会计项目确认和时间确认。某一会计事项一旦被确认,就要同时以文字和金额表述一个项目并将改金额包括在资产负债表或利润表的总额中。符合确认标准的项目,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或利润表内得到确认。计量问题是核心问题。贯穿于财务会计从记录到报告的过程。是指会计核算过程中,对各项财产物资都必须以某种尺度为标准确定它的量。会计计量包括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财务会计的目标是要向有关方面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这些信息必须是即用文字又用数字来描述的以定量化为主的信息。财务会计的确认实际上是明确了某一事项属于什么会计要素问题,而计量则是要进一步明确对该事项归属于某一会计要素的数量问题,体现会计信息定量化特点。因此,为了产生并传递合乎目的的要求和质量标准的信息,可靠的计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正确界定收益和费用
收益和费用是企业的日常活动形成的,按照与经营活动的相关性,将收益划分为收入和利得。收入是在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例如,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利得收入等。利得是在非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例如,营业外收入等。并在具体准则中明确规定收入和利得的具体规范。同时按照与经营活动的相关性,将费用划分为支出和损失。支出是指在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例如,营业支出、销售支出等。损失是指在非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并在具体准则中明确规定支出和损失的具体规范。
(四)妥善处理利得和损失
利得和损失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或损失;一种是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或损失。一般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或损失用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科目来核算。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或损失用资本公积科目来核算。换言之,利得和损失会分别反映在资产负债表(或所有者权益增减变动表)和利润表中。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或损失包括的业务有:盘亏损失、非常损失、公益性捐赠支出、盘盈利得、政府补助、捐赠利得、处置非流动资产的利得或损失、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利得或损失、债务重组的利得或损失等。一般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或损失用“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科目来核算。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或损失一般用“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核算,常见的业务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被投资方除净损益外的其他权益变动时投资方按应享有的份额而增加或减少的资本公积。
四、会计要素的计量属性
企业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确定相关金额。计量属性是指所予以计量的某一要素的特性方面,如桌子的长度、铁矿的重量等。从会计角度,计量属性反映的是会计要素金额的确定基础,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一、历史成本。历史成本又称实际成本,就是去的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是所实际支付的现金或其他等价物。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下,资产按照其购置时所支付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其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卫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二、重置成本。重置成本又称现行成本,是指按照当前市场条件,重新取得同样一项资产所需支付的资金或者现金等价物金额在重置成本计量属性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时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在偿付该项债务所支付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三、可变现净值。可变现净值是指正常生产经营中,以预计负债售价减去进一步加工成本和销售所必须的预计税金、费用后的净值,在可变现净值计量属性下,资产按照成本和销售所能收到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是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及相关税金的金额计量。四、现值。现值是货币的时间价值,是指货币经历一定时间的投资和再投资所增加的价值,也就是说,货币用于投资并经历一定时间后会增值,其增值部分就是时间价值。五、公允价值。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下,资产和素斋按照在公允价值中,熟悉情况是双方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五、结论
会计要素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分类。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企业在进行会计分析时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合理的安排,并进行确认计量,确定收益和费用,利得和损失。财务会计的确认是指符合财务会计要素定义和规定的一般确认标准的项目纳入资产负债表或利润表的过程。资产时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与其或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只想,与其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收入是企业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益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企业在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例报于会计报表及其附注时,应当按照规定时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确定其金额,会计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
[参考文献]
[1]万宇洵 杨秋林《基础会计学》,湖南人民出版社。
[2]杨金观 宗文龙《中级财务会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3]李定清 罗勇 陈煦江《会计理论》,立信会计出版社。
[4]杭瑞友 袁利杰 《会计基础》,东南大学出版社
[5]罗昌宏 王飞 《基础会计实务》,清华大学出版社
[6]魏桔妍 梁勇 《会计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