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前言..................................................(1)
商业银行管理原则...................................(2)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要求.............................(2)
、商业银行经营目的.................................(2)
商业银行管理理论演变................................(3)
、资产管理........................................(3)
(1)、商业性贷款理论..................................(3)
(2)、转移理论........................................(3)
(3)、预期收入理论....................................(3)
、负债管理........................................(3)
、资产负债管理....................................(3)
总结................................................(4)
参考文献................................................(5)
内 容 摘 要
本文在介绍商业银行管理原则的基础上,对在其指导下产生和发展的西方商业银行的经营理论发展演变过程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 键 词
商业银行 理论演变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前言
商业银行的经营具有高负债率、高风险性和监督管制严格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必须遵循“三性”原则(即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是指在保证资金安全和流动的前提下,争取获得最大的盈利。这三个原则是银行管理者决策的依据,也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建立和发展的基本依据。
商业银行管理原则
(一)商业银行管理的安全性原则对银行的要求是,在经营的过程中,能够承担的住重大的金融风险和损失,随时应付客户的提存,从而保障客户对银行的信任。流动性原则要求商业银行能够随时应付客户提存,保证银行支付能力,其包括资产的流动性和负债的流动性;衡量银行资产流动性的标准是资产变现的成本和速度,资产变现的成本越低、速度越快,资产的流动性也越强;银行可用资金的价格越低、时效越短,负债的流动性也就越强。
(二)商业银行的盈利性是其经营管理的基本动力,也是其最终的目的,这一原则要求商业银行在遵循了安全性和流动性原则的条件下,尽可能地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三性”原则,要求其在经营管理中要能有足够的自有资本和合理的资金规模和机构,遵纪守法依法经营,达到安全性的目标;还须调整资产的结构,加强负债和流动性的管理,满足流动性的要求;并通过减少非盈利的资产,降低资金成本,加强经济核算来使银行能够获得最大的利润。二、商业银行管理理论演变
在““三性”原则的指导下,西方商业银行的管理理论经历了从资产管理到负债管理,再到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演变过程。
(一)资产管理
资产管理的理论是随着商业银行的建立而产生的,它的核心是通过对资产结构的合理科学安排,使得其在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上达到最佳的统一。这一理论更侧重于资产管理,在早期商业银行的管理领域中应用十分广泛,且流行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这一理论在发展的过程中,也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的演变。
(1)商业性贷款理论。商业性贷款理论在早期又称作真实票据论,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它的资产业务主要是以产生于实质交易的真实票据作为基础进行短期贷款,也即是以发放短期的流动资金贷款来保证资金的流动性与资金来源的流动性相适应。由于在商业银行发展的初期,当时社会经济下的企业资金需求量比较小,金融市场还不够完善,融资的渠道和资产的负债业务单一,这一理论的确很好地适应当时社会的经济形态,但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企业贷款量更大,贷款的种类也更为多样,由于忽略了国民经济发展的这一需求和银行存款的相对稳定性,加上贷款清偿的外部条件考虑不充分,这一会阻碍银行发展的理论逐渐被新的经营管理理论,即转移理论所代替。
(2)转移理论。转移理论又称为转换理论,产生于西方金融市场快速发展和不断完善的20世纪20年代,这种理论认为银行能否保持其资产的流动性,关键是其资产变现能力,因而银行资产的业务除了短期自偿性贷款,还可以将一部分资金投入到信誉好、期限短、易于出售的证券上,在需要时,只需要将证券出售出去,即可获得现金,保障资产的流动性。这种理论沿袭了商业性贷款理论的资金高度流动性的理念,但在银行业务上有了新的突破,增加了银行的盈利。在20世纪最初的几十年里,这种理论被广泛推行。但是在不造成银行损失的条件下,证券变现的能力还受到市场状况的影响,一旦发生经济危机等情况,就会给证券变现带来困难,使资产的流动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
(3)预期收入理论。在经历了上世纪的金融大危机后,商业银行的预期收入理论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而产生了,它是一种关于资产选择的理论,认为只要贷款人有预期的收入作为偿还能力的保障,就可以对其发放长期贷款,而不至于影响到银行资产的流动性。这一理论是在商业性贷款理论的基础上,将银行业务范围进一步的扩大。其促进了银行规模和业务的扩大,但由于金融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对预期收入无法有较为准确的把握,贷款人的实际收入有时达不到预期目标,无法偿还贷款,这就增加了银行的信贷风险。
(二)负债管理
负债管理理论产生并盛行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方银行中,是由以美国为代表的商业银行在资产管理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其重心由资产管理转移到了负债管理,认为通过灵活地调剂负债同样能实现银行资产的流动性,银行的周转资金可以通过向外筹借获得,只要市场上能借得到,即可以通过放款争取更高的利润。这一理论进一步扩大的银行业务的范围,同时丰富了资产调整的方法,但由于过于看重临时放贷的作用,而忽略了银行自身资金的重要性,使银行的自有资金在银行资产中的比重过小,对银行的安全性极为不利。
(三)资产负债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金融创新的日新月异,资金价格提高,市场利率大幅度的上升,负债管理在增加银行金融风险方面的缺陷愈加明显,而世界金融环境的日益复杂,也使得单一的管理已经无法适应现代金融市场的需求,在此形势下,资产负债管理莅临应运而生。这一理论资产管理和负债管理进行合理的组合,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新的商业银行管理理论体系,它通过对资产和负债结构的共同调整,使银行管理的结构更为科学合理,进而达到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者之间的均衡统一。三、总结
商业银行的经营理论经历了资产管理和负债管理的阶段,发展到了当前的资产负债管理理论,这一理论的产生,是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的一大进步,对现代商业银行和金融业的稳定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三种理论并无优劣之分,它们都是在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对当时所处的时代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也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处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
参 考 文 献
[1]向云.银行业风险管理理论的历史演进.科技经济市场,2009,(9).
[2]周毓萍.基于协同管理理论的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研究.金融管理与研究,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