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一、中小型企业流动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二、中小型企业流动资金短缺的成因
三、解决流动资金管理问题的措施
内 容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经过不断的发展壮大,至目前,其数量已达到1100多万家,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5%,中小企业实现的工业总产值和利税分别占全国企业总产值和利税的60%和40%,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中最具有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尽管如此,但从目前中小企业的发展来看,企业流动资金管理不善已使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的弱势群体。企业的流动资金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它的流动和运动,反映在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管好用活流动资金,加速流动资金周转,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对中小型企业而言,流动资金更是占企业的绝大部分。因此,有效的管理好流动资金对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将关系到中小型企业的经营与发展,直接影响中小型企业的生存。
浅淡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的管理
一、中小型企业流动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状况差,企业融资难。
近年来,我国一些企业的生产经营一直处于疲软状态,经济效益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亏损企业日益增多,亏损面不断扩大,企业资产负债率偏高,财务状况较差,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较难,即使以资产抵押向银行贷款,额度也十分有限。浙江省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中,占全省税收总额50%以上的乡镇企业(农村中小企业)贷款比重从2000年的13.74%下降到2007年的6.72%,下降了7.02个百分点。企业会计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不规范,机构不健全。企业甚至没有完整的会计账簿,再加上财务报告随意性大,真实性差,信用等级低,难以满足银行所需要的贷款条件。
(二).流动资金不足,融资成本大。
流动资金紧张反映了企业宏观管理不当,资金配置不合理,微观管理不严,流通环节不畅等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内部资金管理控制薄弱,存在多头开户,资金“跑、冒、滴、漏”的现象;“小金库”屡禁不止;违反财经法规、纪律的情况时有发生。资金管理松弛,造成生产经营中资金的大量损失、浪费和无效使用,资金使用效益差。资金的严重紧缺和无效占用是许多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许多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不注重管理,致使生产消耗过高、设备闲置,大量在职人员处于停业、待业状态,造成材料、机器、劳动力和资金的浪费。许多企业在资金的筹集和使用上缺乏科学的预测和决策,资金使用过程中占用在各种形态上的资金如何管理等问题,缺乏一套科学而完善的措施和制度,仅凭经验、感觉来进行管理和决策,致使资金使用中出现高投入、低产出、投资分散、规模效益差等现象,造成资金的无效使用和大量浪费。加之从资金的投入到收回,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造成各环节之间衔接较差。这种资金使用中的低质量和管理上的松弛,加剧了资金的紧张状况。目前,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普遍上浮30%—40%,高的上浮达80%,不少银行还要求企业存单质押,使国有银行综合融资费率达到了11.65%,股份制银行综合融资费率达到了15.40%,如果是担保贷款加上担保机构平均2—3个百分点的担保费率,中小企业承担的融资成本将更高,而多数地方民间融资月利率已经高达4分到6分,过高的融资成本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三).货款拖欠严重。
信用销售己成为商家争取客户、扩大销售额和经营规模的最有效手段。但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现:虽然利润表上的盈利数额非常可观,但现金流量表上可供支配的自由现金不多。企业无法将利润转变为可供支配的现金,从而无法把握投资机会,限制了企业的发展,甚至影响到企业的生存。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促销手段趋于多样化,商品的赊销也越来越多。
由于资金紧张,销售产品的质量、品种、规格等方面的问题以及结算制度的不完善等,使货款难以及时回笼,造成企业间的货款相互拖欠。另外,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没有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真正负责,因此也没有人对收款问题承担责任。在外部信用风险增大时,便产生大量拖欠账款,而且是被长时间拖欠才开始催收。其结果是前清后欠,屡禁不止。
二、中小型企业流动资金短缺的成因
造成中小型企业流动资金短缺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既有内因,也有外因。外部原因主要是财税支持不够,我国的金融市场不发达,中小企业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融资渠道不畅。内部原因主要有:资金在生产、经营、销售环节滞留,内部对资金的管理使用监控不利,管理不善,使用不当,资金管理效用低,使资金积累不足。企业周转不灵,过度举债经营,缺乏竞争力,制约发展。
(一).自身缺陷限制了中小企业的融资。
中小民营企业经营活动的规模小,易受经营环境的影响,变动情况频繁,风险大,外界不易了解其经营活动,这使很多企业错过投资机会。同时中小企业因其经营规模小,负债能力低使债权人顾虑到自己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从而不愿意出借资金。另外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经营管理不规范,财务体制不健全,财务管理混乱,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等内部问题。这些原因都使融资难上加难,投资人不愿意向中小企业投放资金,也使银行等单位不愿意贷款给中小企业。
(二).为了占用其他资金而有意拖欠,不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益。
中小企业在资金的使用上,注重投入,忽视管理,不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益。企业间互相拖欠,彼此不支付对方欠款,认为欠款有理。恶意拖欠,专为欠账渔利。一是拖欠企业有现汇不给,而指定单位或个人去收取欠款从中收取大量折让费。二是部分企业用卖不出去的产品抵账,而且价格高于出厂价。三是部分用煤企业,不直接与煤矿订货,而让中间商用积压产品来抵账,从中渔利。四是一些地方煤炭公司及乡镇企业,煤炭运走后,两天合并、三天换牌,名为破产,实为逃债。五是一些用户故意在产品质量、数量上挑毛病,以拒收产品相威胁,拖延付款期限。
(三).资金的来源单一,渠道不畅通,中小企业诚信度相对缺乏。
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渠道只有向金融机构贷款。但是金融机构贷款要考虑风险问题,要全面的评估企业各方面。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小,无法达到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要求,因此中小企业往往想贷款而贷不到款。即使贷到了款,中小企业在贷款到期归还时经常会拖欠贷款,这种行为也为其长期贷款和整个行业的贷款断绝了渠道。
(四).外部环境制约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总的来说,国家对中小企业的支持还是不够的,整个政策都是向国有企业偏移的。这就导致了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也不到位了。虽然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等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比较积极,但是由于资金有限,扶持力度也有限。而且银行是个高风险的行业,追求的是降低资金风险,所以还是偏向于集中力量服务大客户。另一方面就是缺乏信用担保体系。现在基本上只有房产才是主要的担保品,中小企业很少可以拿土地产权作抵押,无法得到贷款。
三、解决流动资金管理问题的措施
(一). 规范企业生产、经营、销售管理,加强拖欠货款管理,加速企业资金回收。
要及时结算资金,减少应收账款,对销售人员不仅制定销售指标,还要制定款项回收指标,规定销售人员资金回收率达到规定的标准后,才能确认销售完成。建立赊销———回款责任制、赊销———回款与个人利益挂钩制度,加强应收账款的账龄分析,防止形成新的“三角债”。信用政策是应收账款管理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信用标准、信用条件和收账政策。在制定应收账款管理制度时,应权衡收账费用与应收账款的成本和坏账损失之间的得失,确定合理的信用政策。
(二).加强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工作。
公司在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做好基础记录,包括企业对用户提供的信用条件、建立信用关系的日期、用户付款的时间、目前欠款数额以及用户信用等级变化等。二是检查用户是否突破信用额度。三是掌握用户已过信用期限的债务。四是分析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平均收账期。五是考察拒付状况,考察应收账款坏账损失率,以决定企业信用政策是否应改变。六是编制账龄分析表,检查应收账款的实际占用天数,企业对其收回的监督可通过编制账龄分析表进行,据此了解有多少欠款尚在信用期内,有多少欠款已超过信用期,计算出超时长短的款项各占多大比例,估计有多少欠款会造成坏账,如有大部分超期,企业应检查其信用政策。
加强企业资金管理,减少货款支付的拖欠。一要及时调整产品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减少库存积压。二要严格按来源和计划进行资本性支出。三要建立企业流动资金自我补充机制。对项目“铺底”流动资金、企业经营规模扩大增加的流动资产占用资金,要通过落实项目资金总来源和企业留利分配予以解决。
(三).加强销售环节的管理,加速资金回笼。
做好销售工作。首先,加强产品销售工作的计划性,采取“供、产、销”一条龙的承包责任制形式在保证产销平衡的原则下,根据销售计划安排生产在确保销售计划指标时,必须注意期末结存的产品数量不能超过产成品的库存定额。其次,销售计划编制后,及早安排运输计划,使发货计划同运输单位的货运计划衔接起来。及时将产品运到购买单位,避免产品积压。再次,企业必须设置专门的销售人员,懂得如何把自己的产品推销出去。尤其要发展新的购销伙
伴,不断开拓新的销售渠道。
(四).加强资金管理力度,讲求资金使用效益。在资金管理使用的问题上,应建立严格的企业资金管理控制制度,加强对现金流量的管理,有效防止现金滥用和流失。资金使用实行私人资产抵押制度,强化现金支出决策者的责任,以规范资金使用行为。同时采用财务监管手段,健全资金管理制度,科学有效的进行购销、存货管理,降低生产经营风险。
(五).完善企业财务制度,提高企业信用。真实的财务信息和信用是企业获得贷款的基础。中小企业存在财务报告制度落后、账目不全、信息不透明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向金融机构贷款的可能性。因此中小企业必须完善财务制度,加强信用意识,加强和银行的长期合作,提高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用度。
(六).加强国家政府相关部门在宏观政策方面的调控,建立多层次的信用担保机构。比如,搭建中小企业合作平台。2006年,浙江省中小企业局和国家开发银行浙江省分行签署《中小企业成长贷款合作协议》,建立了浙江省中小企业创业贷款融资平台。截至2008年,融资平台已为191个中小企业融资项目发放基准利率贷款超过3亿元。还可以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通过担保机构资信评级、业务指导、人员培训、运行监测等措施来促进担保业务。截至2007年年底,浙江省已有中小企业担保机构306家,担保金额达96.83亿元,已累计但保企业7.3万家,担保笔数15.8万笔,担保总额达1094.59亿元。这都使一批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得到了充足的发展。
(七).发展风险资本市场,拓宽融资渠道。可以鼓励具有规模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特点的保险资金在中国保监会的批准下,适当比例的进入市场注资风险资产。同时也可以发展私人资产风险投资,现在个人的资产也很多,也希望有投资的方向。只要国家出台相对应的政策,就能规范资金的投向和使用,满足个人投资者和中小企业的需求。
总之,中小企业的资金问题是由企业自身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企业内部是依据,外部是条件,要摆脱困境,解决内部现状是关键。虽然外因不是主要的,但也起着巨大的制约作用,不能忽视。因此无论是中小企业自身还是政府、金融机构等环节,都要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尽自己的力量。
参 考 文 献
1、史娜《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瓶颈创新研究》 2007
2、孟琳《中小企业融资和银企关系问题探讨》2005
3、程未《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研究》2006
4、顾慧琴《浅议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及其对策》2004
5、杨红梅《新思路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中国财经报2009-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