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2. 会计信息的失真 2.1. 会计信息失真原因 2.2. 会计信息失真危害 3. 会计信息质量及失真对策 4. 结束语
内 容 摘 要
摘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具有相对性和动态性的特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运用会计信息的人增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也愈加受到关注,而会计失真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论文先写其失真原因及危害,再针对失真原因,着重写治理对策。 关键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会计信息失真;失真原因;对策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会计信息是指单位通过财务报表,或财务报告、附注等形式向投资者、债权人或其他信息使用者披露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具体表现为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审计报告或财务报告等。会计信息具有真实性,也称客观性,所以具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反映了许多状况,是价值运动及其属性的一种客观表达,也是整个会计行为的系统核心部分,随着经济利益的主体的多元化,经济活动的国际化,以及经济规模的扩大和内涵的日益丰富,会计信息的作用与重要性越来越突,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会计信息的生命所在。所以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否,将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公众以及广大投资者的利益。不真实的会计信息会对企业本身乃至社会国民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指会计的核算必须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及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合法凭证为依据,一切会计记录都应当有凭有据可以查验。不能凭空捏造,也不能出现账簿与报告不相符的情况。
然而由于难以从会计信息本身去判断和评价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所以在实践中奉行的只能是相对真实的会计信息,并遵循程序理性的真实性。
2.会计信息的失真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的形成与提供违背了客观的真实性原则,不能正确反映会计主体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计信息失真分为许多种,大体可以分为无意失真和故意失真两大类型。无意失真是在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非故意的过失,财会人员由于种种原因可能在会计核算中发生各类失误。故意失真是指故意的,有目的的,有预谋的,有针对性的财务造假和欺诈行为,也称为会计舞弊。但不论是无意失真还是故意失真,这两者会计信息的失真都会造成非常恶劣的后果。
无意失真并非出于故意,而且从客观后果上看,经办人员并没有从中获益,可能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造成影响,也可能并不影响会计信息的合法性,公允性和真实性,而只是在业务处理过程和方法上有不妥当的地方。无意失真往往易于查找和纠正,一般不具有隐蔽性。比如2015年12月28日,香港上市公司中国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告称其公司2015年12月4日一辆卡车装载有截至2014年12月31日止四个财政年度及本年度的公司所有财务文件正本于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被盗的事件。 虽然故意失真他与无意失真有相同或相近的形式,但却有本质上的不同。因为故意失真是舞弊现象不能公之于众所以通常都会有同伙帮忙合作作案并且隐藏较深让人难以发现。如东芝财务造假事件,从2008年第二季度至2014年第三季度期间,东芝数位高管涉嫌在知晓电脑业务存在违法交易的情况下,虚报了总计2248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17亿元的税前利润。此乃最典型的有关人员(直接有关的会计人员和其他有实际控制能力人员)的故意作为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
2.1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有学者提到过,因为会计信息占约经济信息总量的70%,因而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决定了经济信息的质量。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信息质量差,证明这个国家的会计信息失真严重,可见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监管不严,道德法规没有强而有效的约束力。据统计,目前我国的会计从业人员有1500余万人,然而在这之中未受过专门会计教育的人占一大部分,使得会计人员在对会计的处理方法和和技巧上随意性增大,法制观念淡薄,造成了会计信息质量的变坏。也有许多监管部门有法不依,违法不究,执法不严,甚至存在着权钱交易,从而使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比较普遍。再加上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会计人员自身素质差,企业管理部门、企业领导人的非法干预造成主观意识上的会计信息失真。据新闻报道,2015年涉财务造假上市公司达10家,2014年更是多达14家,2013年亦有11家上市公司或因年报等遗漏、虚假记载而被卷入财务造假中,三年累计财务涉假上市公司达35家。国家对于政府的考核力度也不够严格,政绩考核多是以上交国家财政收入为主,很多干部出于个人利益动机,就给企业下达利税指标,若企业完成有困难,就乘机以私心暗示甚至鼓励企业在会计报表上作假,其结果是国家和企业利益受损,而个人得益。对于会计信息着一块的法律条例也相对薄弱,许多企业会将安装电话费、购置汽车附加费、联欢聚会餐饮费等列入成本计算。通过挂往来账的手法截留销售收入,然后进行偷税漏税。拒绝开具发票进行偷税漏税也是餐营业的一大陋习,堂而皇之视法律条例于无物。然而国家对于偷税漏税的相关统计也没有任何准确的数据表明。
2.2 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会计信息一旦失真,危害就随之而来,会导致税收和国家资产的大量流失,也使企业资产账实不符,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决策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危害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误导投资者与债权人,破坏投资环境等不良后果。并助长了行贿受贿、贪污腐败等丑恶现象的发生,给贪官奸商制造了盈利的温床,扰乱经济秩序,诱发经济犯罪。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危害。会计信息失真会传递错误的信息,误导经济行为。从微观角度看,会计信息的影响渗透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包含投资,融资,利益分配的决策,计划或控制等。会计信息失真仅仅是一种表现,其实质关系到经济利益的分配。从一项虚假的购销经济业务分析,若入账价值大于实际价值,其中只能包含有不正当的购销行为,使有关人员获得好处。还危害了国家财经法纪的权威性,在实际操作中降低了执行财经法纪的力度,实际就是在蔑视法律的存在。
3. 会计信息质量及失真对策
如今会计信息的失真问题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然而如何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有效的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是国家与政府与群众时刻都在关注的问题。对于治理会计信息的失真必须从多方面出发治理整顿,提高综合素质。
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对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而言,会计人员与会计信息真实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的第一人,素质是一个人的文化程度、工作技能、道德水准的综合反映,每个人接受的基础教育和再教育程度不同,必然会表现出个人的素质差异,而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对财务活动进行会计核算,实施会计监督。所以要坚持不懈的对会计人员加强业务继续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还需要完善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制度,对于会计工作所应该具备的条件与资质必须得到严格的制定,以此来保证整体会计从业人员都能够具备较高的素质。
二、建立完善的企业制度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一种有效的控制机制,对会计制度形成约束机制。主要从会计过程中进行严格控制,杜绝会计信息造假。使会计信息生成过程中可以自我约束,互相牵制。
三、加大会计打假力度,提高会计信息造假违法成本
对于恶意造假犯罪者,应当采取严厉打击,加大处罚力度,建立诚信的会计平台,让全社会监督会计主体的会计行为,对于不准守法律法规的企业、机构、个人、官员等,要让其收到法律制裁,对有违反原则和法律法规的会计执业人员施以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处罚,建立民事赔偿制度,使其造假成本远大于其利益。
四、加强会计的法制建设
普及并考核法律法规知识,不断完善会计规范体系,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空间,对违法行为的处罚标准细化,加大相关法律法规的可行性。加强对会计人员和单位负责人的法制知识宣传教育,使单位会计人员和单位负责人知法,守法,从源头上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4.结束语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随着我国的经济全球化,对于会计信息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所以对于如何解决和处理会计信息的失真,保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问题得从长远考虑,从眼下着手。总之,对于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需要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提高,完善管理制度并强会计信息的监管,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等方面来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关于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这不但是一个综合治理的过程,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参 考 文 献
1、张斌,简析提高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对策,财经纵横。
2、互动百科,关于会计信息的失真。
3、匿名,32家造假上市公司被罚均未超60万,中国财经滚动新闻。
4、田泓,东芝财务造假面临史上最大罚单,人民日报。
5、匿名,消失的账簿,网易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