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目 录1
内 容 摘 要2
中外财务会计比较研究3
1.绪论3
2.中外财务会计现状3
2.1中国财务会计3
2.1国外财务会计3
2.中外财务会计比较4
2.1中外财务会计准则4
2.2中外财务会计要素5
2.2中外财务会计目标5
2.3中外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6
2.结论与展望6
参 考 文 献7
内 容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财务会计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工具被广泛运用到各行各业,会计理论的研究也进一步深化。在全球化的今天,探究国内外会计理论的差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会计理论概述出发,通过对中外会计准则、会计要素、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进行比较,阐述了中外会计理论不同的原因,为我国会计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指导意义。会计准则建设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会计准则国际化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趋势。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和法律的不同,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制定程序和内容结构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既要考虑我国特有的会计环境,又要兼顾会计准则的国际化需要,在国家化的实践中必须强化执行机制,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成本效益原则
同时,我国的会计理论在模式和体系上都存在一定缺陷,在与国际接轨的道路上也有诸多困难,在会计理论的发展道路中,我们也应当不断完善,不断自我提高。肯定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会计成果。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当借鉴发达国家较为成熟的经验、理论以及研究方法,并结合我国情况加以引进和借鉴,将我国的会计事业向科学、规范的方向引导。
关键词:会计准则 比较 国家化 国际化
中外财务会计比较研究
1.绪论
财务会计是现代会计的一个分支,如果从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制定的第一个“公认会计原则(GAAP)”(即会计研究公报ARB NO. 1,1937)算起[1],财务会计乃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它的特点,主要是立足企业(值证券公开发行公司及上市公司,Public company)面向资本市场,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对不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投资人提供投资决策所需要的通用财务信息,财务信息的主要载体是反映公司整体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变化的财务报表。
财务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反映企业经济的真实性,并可靠的记录、报告企业的经济活动(主要是财务活动)的历史[2]。财务会计包含以下几个固有特点:
以过去的交易和事项所所引起的企业资源及其业务的变化为具体的记录和报告对象(即过去的交易和事项是财务报表要素的基础)。
由于以过去的交易和事项为基础,按过去交易和事项发生时的公允价值(历史成本)作为记录和报告的计量属性是一种科学合理的选择。基于历史成本计量基础所形成的信息,应当是最可靠、最真实,而且可以稽核。
只有以过去的交易和事项为基础,才能辨明确认的时间,从而有根据地正式记录并计人财务报表。
2.中外财务会计现状
2.1中国财务会计
一直以来中国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对财务会计的研究处于落后的状态。中国关于会计准则的广泛介绍和普遍争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尤其近十多年[3],《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和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的公布和实施,使得中国的会计标准在会计要素定义、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财务报告体系等重大方面基本实现了与国际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财务报告体系等重大方面基本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一致或协调。
2.1国外财务会计
国外在会计文化研究中目前形成了三大研究理论框架[4]:以荷兰学者霍夫斯泰德(Hofstede)为代表的社会文化研究框架(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大小、对不确定性的回避程度、阳刚与阴柔);以苏格兰格拉斯哥大学教授格雷(Gray)为代表的会计亚文化理论框架(职业化与法律管制、统一性与灵活性、稳健主义与乐观主义、保密性与透明性);以美国学者哈里.H.E.费克纳和艾伦.基尔戈为代表的修正后的会计亚文化理论框架(把文化因素和经济因素加以综合考虑)。
西方国家在对会计理论的研究中.探讨了文化对会计的决定作用,即文化决定论的观点,认为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模式的形成以及会计实务的发展方向等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会计所处的文化环境决定的,文化是一国会计制度形成中的重要因素。其中比较著名的是以荷兰学者霍夫斯特德(Hofstede)的价值倾向文化取向理论为基础进行的研究[5]。他根据一项对52个国家和地区的IBM员工的问卷调查。用统计方法归纳出4个用以区别民族文化特征的社会价值层面(A View of social Value)。
2.中外财务会计比较
2.1中外财务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是会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准则推动了会计理论的发展,并指导会计研究的框架。会计准则将会计账目的核算和报告规范化,使会计结果具有可靠性和可比性、处理过程合理、公允。根据会计准则的内容和作用,分为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
20多年来。中国的财务会计规范在借鉴国际惯例,与国际接轨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以往传统的会计制度相比,在兼顾本国国情和国际惯例方面,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有了很大的进展[6],主要包括:(1)会计目的方面,已从几乎只顾政、府需要转为兼顾政府和投资者的需要;(2)在会计信息的透明度方面,从绝对保密转为逐步公开;(3)在会计信息质量方面。从强调合法性转为兼顾合法性、有用性及可靠性;(4)在会计选择方面,从只有政府宏观选择转为政府宏观选择与企业微观选择并重;(5)在会计和税务的关系上,从会计制度服从于税务法规转为会计制度与税务法规适当分离。
我国的会计准则和制度的制定仍没有突出市场经济为主体,尤其是投资人和债权人的信息需求;会计准则和传统会计制度的关系仍比较混乱;准则内容仍过于简单,操作性不够强,被操纵的余地仍相当大;准则制定速度不够快,实务中暴露出来的可能严重影响财务会计数据质量的一些重大问题仍未及时得到解决;准则与制度仍不够稳定,各项损失准备仍不够充分,不良资产不能及时得以消化,虚盈实亏、资本消蚀现象仍非常严重。
在国外会计准则主要分为由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制定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Rs)制定的美国公认会计原则(GAAP)。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许多国家的会计准则的制定都有着指导意义[7],但不同的国家采纳程度并不相同,其主要适用于欧盟国家。美国公认会计原则主要是为美国的上市公司制定,美国公认会计原则内容包括了准则、注释等规定,它相对国际财务报表准则更为广泛,而美国也致力于将其准则的使用范围进一步向国际推进。
2.2中外财务会计要素
财务会计要素在西方会计准则或国际会计惯例中,一般被称为“财务报表要素(EIEMENTS 0F FI№气NCL也STA皿MENrs)”。其实,它是指财务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具体对象,是对企业经济交易的归类。财务会计要素的确立及其含义界定,影响到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方法的建立与运用。
中国的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包括利得)、费用(包括损失)、利润构成。对于中、美以及国际标准的会计要素比较发现,美国在损益表中将损失、利得及综合收益作为独立的会计要素罗列,并将业主投资、派给业主款从权益中独立出来,成为十大会计要素。国际会计委员会将营业收入与费用二者作为衡量利润的要素,所以将利润未列入会计要素。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所确立的会计要素:FASB在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将会计核算对象要素划分为10个,即:资产、负债、权益、业主投资、派给业主款、收入、费用、利得、损失、全面收益。可以看出,美国财务会计准则 以“流转过程理论”为依据,强调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的因果关系,选择了狭义的收入和费用要素概念。
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所确立的会计要素:ASB所确定的会计要素是:资产、负债、权益、业主投资、派给业主款、利得、费用等7个。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确立收入和利得的“利得”要素的广义概念,以及费用和损失的“费用”要素的广义概念。
从我国会计要素的确立和国际上较典型的会计要素的确立上来看,各国在资产、负债、权益要素本质界定和内容规范上基本相同。主要区别是在于收入、费用、利得、损失在广义和狭义上的不同以及对于业主权益具体变动的重视。但有一点比较清楚,作为我国确立的“利润”要素,显得比较单调,即便和FASB确定的“全面收益”有些相似,但实质还是区别甚远。
2.2中外财务会计目标
我国对财务会计目标的研究起步较晚,基本上从2000年起,才开始了一些针对性较强的研究[8]。葛家澍和刘峰在《会计理论——关于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研究》(2003)中提出,在当前市场经济发育状况下,盲目模仿美国FASB提出的“决策有用观”来确定我国的财务会计目标未必恰当,财务会计目标取决于财务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及其需求,鉴于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应当以“受托责任观”为主。曹伟在《会计准则导论》中区别了财务会计目标、财务报告目标和财务报表目标。指出财务会计目标不能定得过高,否则财务会计难以实现;但也不能定得过低,否则难以发挥财务会计的职能。他将“受托责任观”定位为财务报表的目标,“决策有用观”定位为财务会计目标和财务报告目标。
我国的会计目标并没有明确提出,在会计准则中,“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管理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求”相关表述,可以理解为我国的会计目标。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会计目标以“决策有用”为导向,这种目标导向是否最有利于我国的会计发展还有待商榷。
20世纪50年代以前,国外在许多相关论著中已提到会计目标的概念,但还比较抽象,不够明确。20世纪50年代以后,有学者开始将财务会计目标作为其研究的直接对象。如美国的史度伯(G.J.Staubus)提出财务会计的目标是“提供对投资人决策有用的信息”(1953)。。1966年,美国会计学会(AAA)发表了《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意味着财务会计目标开始成为财务会计理论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1973年,罗伯特·特鲁布莱德研究小组在《财务报表的目标》中,提出财务报表的基本目标是“提供据以进行经济决策的信息”,并将目标分解为基本目标、信息使用者和用途、所需要的信息、信息的性质、财务报表、特别推荐的报表等12项。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1973年成立以后,充分认识到财务会计目标对会计准则制定的重要性,对其进行全面研究并取得了新的突破。
2.3中外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我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提出了重要性、完整性、真实性、有用性、谨慎性、相关性、一致性、可比性、及时行、明晰性以及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会计质量特征具有相互联系,并大致相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包括可理解性?相关性、重要性、中立性、谨慎性、及时性、可比性、实质重于性质、完整性以及效益大于成本等。我国在会计质量信息特征上与国外存在明显差异,相比国际会计委员会将可理解性、可比性、可靠性、相关性作为主要质量特征并建立概念框架,缺乏完整的信息质量体系。
2.结论与展望
从中外会计理论的比较中可以发现,我国的会计理论在模式和体系上都存在一定缺陷,在与国际接轨的道路上也有诸多困难,在会计理论的发展道路中,我们也应当肯定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会计成果。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当借鉴发达国家较为成熟的经验、理论以及研究方法,并结合我国情况加以引进和借鉴,将我国的会计事业向科学、规范的方向引导。
参 考 文 献
[1]葛家澍, 黄世忠. 反映经济真实是会计的基本职能[J]. 锦州医学院学报, 2001(6)
[2]葛家澍. 财务会计的本质、特点及其边界[J]. 会计研会, 2003(3)
[3]张洪林. 中国财务会计概念的建设[J]. 商场先代化 2010(9)
[4]刘开瑞. 国外会计文化研究现状[J]. 会计之友, 2009(35)
[5]刘文欢. 文化/会计亚文化与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模式的选择—基于中美比较分析[J]. 审计月刊, 2007(8)
[6]贺振球. 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趋向分析 2002(8)
[7]谷鲁锋. 中外会计理论的比较分析[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3(6)
[8]杨华. 财务会计目标之透视[J]. 会计之友, 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