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一、乡镇财务会计电算化管理的重要性
二、目前会计电算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三、乡镇财政会计电算化的保障措施
内 容 摘 要
乡镇会计基础工作是乡镇政府依法理财的基础性工作,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乡镇财政管理质量和运行效果。在乡镇财政普及会计工作电算化,可以使会计人员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为管理者提供所需的会计信息,更好地实现其参与管理、决策的职能,可以更好地推进乡镇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
关键词:电算化 会计 乡镇
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并用电子计算机作为工具替代手工记账、算账、报账等,实现对会计信息的收集、整理、输出、分析、预测、决策等。乡镇会计基础工作是乡(镇)政府依法理财的基础性工作,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乡(镇)财政管理质量和运行效果。在乡镇财政工作中普及会计工作电算化,可以使会计人员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具有运算速度快、存储容量大、数据高度共享、检索查询速度快捷、编制报表简单、数据分析准确等特点,核算手段和财务管理决策的现代化使收集、整理、传输、反馈的会计信息更准确、更及时,提高了会计分析决策能力,为管理者提供所需的会计信息,更好地实现其参与管理、决策的职能,可以更好地推进乡镇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
一、 乡镇财务会计电算化管理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强化配套措施,减少人力、财力。
实行电算化是适应乡镇“零户统管”(会计集中核算)改革新形势的必要配套措施。“零户统管/集中核算”是一种新型的财政管理模式,它是以公共财政和效益财政理论为指导,在保证单位资金使用权和财务自主权不变的前提下,以财政部门代理记账为核心,取消单位银行账户和会计,由财政统一管理会计人员,实行集中的会计核算和资金结算工作,融会计服务和监督管理为一体的新型预算单位财务管理体制。会计集中核算电算化的基本模式是以财政为单位,对镇属各单位帐目进行统一管理。因此,实行电算化能够与乡镇单位财务代理制实现有机融合,提高乡镇政府统筹城镇财力的能力,同时能够节约大量人力和财力。仅从直接经济效益上看,以每个乡镇有20个行政事业单位来算,每个单位减少1名财会人员,全乡镇可以精减19名财会计人员(财政所财务人员不能减);以漠沙镇现行工资标准来算,精减财务人员年可节约工资支出56.05万元(19人×2.95万元)。从长远看,取消手工记帐完全实现电脑记帐全镇每年可节省帐表、单据、办公用品开支等近5万元,另外能够实现自动控制,对超限额的费用,微机拒绝录入,有效压缩各种非生产性开支。
(二)提高工作效率,减轻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
电算化会计工作的处理是通过各种业务处理程序,指挥计算机进行各种指令操作完成的。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的速度和精度;数据处理的自动化、程序化和规范化,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可靠性和相关性。同时,这些原来靠人工进行的大部分计算,抄写等工作均由计算机来完成,计算机的使用,使广大会计人员从繁重的会计核算和数据转抄中解放出来,而计算机的运算和处理的速度是人所无法比拟的,因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
(三)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大大提高。
我们知道,在财务会计处理的许多环节,公认会计原则和会计准则都允许在几种处理方法间选择一种。方法的选择一方面强调要从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出发,另一方面又不能违背成本效益原则。若某一种方法所带来的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不足以抵偿所费成本,则该法也在摒弃之列。所以,在手工会计下之所以选择一些会计处理方法,主要是考虑到人力、手工运算的限制及成本效益原则的约束。在管理会计方面,情况更是如此。许多数学方法因为算法复杂、计算量大,在实务中根本不被采用。而在计算机用于会计处理以后,一方面大大提高了数据加工的速度,另一方面,由于计算机不会发生手工计算、整理、抄写的差错,只要输入数据正确,在手工条件下难以进行的复杂计算由计算机运行程序,瞬间就可得到准确的结果,从而提高了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这些都改变着会计信息的成本效益对比,使得方法的选择不再受技术上的限制,选择的余地大大地拓展了。
(四)有利于改进乡镇经济管理手段,为管理者当好助手。
实现会计电算化后,须使用一个比较规范的核算软件,这个软件必须通过上级财政部门严格评审的,其会计数据的录入,处理以及输出必须符合会计制度的规定和有关操作规范,并且在用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时,还要经过上级财政部门严格的审批,使得整个会计电算化的过程得到良好的控制,受人工干预较少,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消除手工操作的不规范、不统一,以及出错和传递缓慢等问题。因此,会计电算化可以使会计基础工作得到加强,使会计工作的质量大大提高,从而实现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为管理者提供安全、准确的所需会计信息,更好地实现其参与管理、决策的职能。与传统管理方式相比,实行电算化具有巨大优势,能够从根本上扭转基层单位会计信息处理手段落后的局面,彻底改变乡镇财务管理长期依赖原始手工记帐的状况,使单位发生的一切财务信息纳入微机管理,可一次录入原始凭证,自动记帐、自动转帐、自动结帐、自动汇总、自动生成各种财务报表和财务公开表,使乡镇经济管理和监督更加科学有效,并通过微机分析,公正地评价各各单位财务运行状况。
(五)有利于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持乡镇社会稳定。
实行财务会计电算化,能够对各单位国有资产的增减变动情况随时调阅,随时审查。同时,通过微机自动提醒应收款的项目、时间和数额,及时回收“其他应收款”,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乡镇财务实行电算化管理,能够使乡镇经济管理和监督更加科学有效,从根本上杜绝以往会计人员改帐、造帐、回头帐、变通帐的出现。每月电脑根据所发生的经济业务,自动生成乡镇财务公开榜,加盖审计专用章后,进行公布,可以有效地杜绝公开不真实、内容不完整或搞假公开现象的发生,能够强化民主监督,电算化管理使乡镇财务公开的透明度、可信度大大提高,有利于保持基层社会稳定。
(六)促进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变化和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
电算化会计下会计工作效率的提高和会计人员劳动强度的降低,使会计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参与经营管理,促进会计工作职能发生转变。从而,引起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变化和素质的提高。电算化会计下的人员除会计专业人员外,还有计算机专业人员。会计专业人员不但要精通本专业,还要熟悉计算机,具有上机处理基本业务核算工作的能力,掌握一般性故障排除方法和纠错方法;计算机专业人员除应有本专业知识外,还应有财会专业知识,了解会计核算工作,通晓会计数据流程。他们都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日新月异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术,以不断满足电算化会计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形成复合型人才。
(七)提高了控制舞弊、犯罪的难度。
随着计算机使用范围的扩大,利用计算机进行的贪污、舞弊、诈骗等犯罪活动也有所增加,由于储存在计算机磁性媒介上的数据容易被篡改,有时甚至能不留痕迹地篡改,数据库技术的提高使数据高度集中,未经授权的人员有可能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浏览全部数据文件,复制、伪造、销毁企业重要的数据。计算机犯罪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危害性,发现计算机舞弊和犯罪的难度较之手工会计系统更大,计算机舞弊和犯罪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可能比手工会计系统更大。因此,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不仅难度大、复杂,而且还要有各种控制的计算机技术手段。
二、目前会计电算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单位对会计电算化工作重视不够,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的普及。部分单位领导不够重视,认为手工记账和会计电算化没什么差别,而且单位业务量不大,如果搞会计电算化还要购置计算机等设备,要花不少钱。加之一部分财会人员对计算机的使用有困难,所以这些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工作难以开展。同时经费的缺乏,由于县级各行政事业、乡镇各部门经费有限,资金紧张,购置计算机等设备有一定困难,特别是在乡镇各部门更是力不从心。
(二)甩手工账程序不规范。使用计算机替代手工记账的单位未按程序向上级财政部门申请验收审批,先斩后奏。按规定申请计算机替代手工记账的单位必须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达标验收合格后,才有资格提出申请,实行计算机替代手工记账。虽然绝大多数单位使用的是合法的财务软件,也配备了合格的系统操作员。但根据财政部颁发的《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等文件规定,具备计算机替代手工记账的单位,必须向所在地的财政部门提出申请,经财政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甩掉手工账。然而单位大都未向财政部门提出申请,即使少部分单位向财政部门提出了申请,却未经财政部门验收认可就甩掉了手工记账。更有极个别单位还使用盗版的财务软件。造成这些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大多是不属县级管辖的企业,在县财政部门对这些单位的会计电算化进行申报验收时,对方却以不属地方管辖为由,不予积极配合。有些单位认为只要计算机替代手工记账能正常运行,履不履行申报手续都无所谓,而那种使用非法财务软件的单位纯粹是为了经济利益。另外,财政部门工作的疏漏和执法力度的不够也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原因。
(三)不注重计算机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内控制度不严。单位在实施会计电算化后,所有会计数据都以电子的方式存储在计算机中,一旦计算机软件或硬件出了问题,会计工作的连续性就得不到保证。一些单位一年也不打印一次账册,从未核对过打印出的账表是否正确;还有些单位没有对存贮在计算机内的会计数据进行按月备份。密码的设置也是形同虚设,互相知道对方密码,甚至一些单位制单和审核为同一人,凭证未经复核就登账。在验收中发现,核查人员对一些单位计算机的系统破坏性实验后不能恢复正常,这将是一个很大的隐患。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虽然都贴在墙上,但有些制度却是形同虚设,并未严格执行。
(四)财会专业人员计算机知识的欠缺。一般会计人员所掌握的知识、理论能满足手工会计核算,但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会计人员要掌握一定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财务软件的使用技术以及保养和维护。一般会计人员业务经验丰富,但计算机专业知识却很匮乏,难以胜任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工作。表现较为突出的是对财务软件的应用方法掌握的不够透彻和熟练,对软件的认识有局限性,对软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不能及时排除,导致系统不能正常运行。这个问题已成为企业快速实现会计电算化的障碍。
(五)重视账务功能,忽视管理功能。一直以来,我国的会计工作主要从事事后核算,事前的分析预测和事中的控制因计算复杂而很难进行。会计电算化的运用和发展可以极大地发挥电子计算机卓越的计算功能,将财会人员从繁重的算账、报账工作中解脱出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加强财务管理方面。然而,我国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却存在着重视报账功能忽视管理功能的现象。采用软件的材料核算、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等内容功能较强,而具备管理型功能的成本核算、财务指标分析体系以及资金供求预测等模块,根本没有设计或内容过于简单,功能不全。并且查询功能也不健全,限制了其管理功能,没有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对加强财务管理的功能。
(六)应用会计电算化后,会计制度没有作相应的修改。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主要是以手工核算为基础的,应用会计电算化后,从账户设置、账户登记方法和账务处理程序到会计工作的组织、会计系统设计、内部控制的方式和会计档案的保存介质和方法都发生了变化,因此必须根据会计电算化的特点,财务会计制度做出相应的修改。由于会计电算化的运用是近几年才开始的,大多数单位把主要精力放在软件使用上,财务会计制度的滞后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七)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由于许多单位实行会计电算化时间短,对会计电算化档案的组成内容不甚了解,缺乏管理经验,造成存储会计档案的磁盘和会计资料未能及时归档,已经归档的内容不完整。没有及时制定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使电算化会计痕迹管理上没有衔接。
四、乡镇财政会计电算化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财政部门要把实行“零户统管”会计电算化管理纳入财政工作的重点,以此作为推进乡镇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的有力保障,各级党委、政府要给予大力支持,共同搞好电算化推进工作。
(二)做好宣传。要通过宣传,使各单位领导和干部职工都了解实行电算化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基层实行电算化管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三)加强监督和指导。各乡镇要逐步落实单位会计代理制和电算化推进的工作任务,县财政要搞好监督检查和技术指导及责任目标考
(四)电算化管理三抓三加强
1. 抓财务电算化的各项基础性工作。组织人员参加电算化培训,实行持证上岗。搞好各单位帐务清理;在实行电算化前,组织人员对各单位资产、负债、权益及经济业务关系进行认真清查核对,对遗留问题必须按法规妥善处理,达到帐帐、帐实、帐款、帐表、帐证五相符。
2. 抓财务电算化费用的落实。乡镇政府要给予重视,多方筹措资金,解决财务软件等费用落实存在的困难。
3. 抓落实财务电算化工作任务。在开展好试点示范工作的基础上,乡镇按财务会计电算化操作办法和财务会计电算化管理员、记帐员、审核员岗位规范的要求制定措施,明确方法、步骤,搞好帐据交接,确保电算化工作顺利实现。对乡镇实行会计代理制和推进财务会计电算化工作进行全面检查,按考核办法进行年终统一考评。
4. 加强组织领导。乡镇财政部门努力搞好集中核算后会计电算化应用及发展,以此推进乡镇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各级党委、政府要给予大力支持搞好乡镇财务电算化的推进工作。
5. 加强宣传。要通过宣传,使各级领导和乡镇干部都了解实行电算化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基层实行电算化管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6. 加强监督指导。县级要逐步落实乡镇级会计代理制和电算化推进的工作任务,县、市、区经管部门要搞好监督检查和技术指导及责任目标考核,注重实效,确保乡镇财务会计电算化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总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会计作为经济管理基础性工作,其地位和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强化会计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已成为会计工作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而会计电算化为实现这一任务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由于全国乡镇级已普遍实行“零户统管/集中核算”,各行政事业单位的账务都集中到财政部门统一管理,使得财政部门的工作量突然加大,传统的手工作账已不能胜任庞大的业务量。所以,用电子计算机作为工具替代手工记账、算账、报账等,实现对会计信息的收集、整理、输出、分析、预测、决策等是解决乡镇财政人少事多、经费紧张的有效途径。会计电算化已成为乡镇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马金蝉,《关于会计信息失真的思考》
2、朱建国,《试论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
3、王社柱,《计算机管理给我们带来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