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一、 谨慎性原则含义及重要性3
(一)谨慎性原则的含义3
(二) 谨慎性原则的重要性3
二、 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3
(一)谨慎性原则在收入确认时的体现3
(二)谨慎性原则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中的体现3
(二) 谨慎性原则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中的体现4
三、 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存在的问题4
(一) 谨慎性原则的模糊规定造成运用中的主观随意性4
(二) 谨慎性原则与税法政策不能协调一致4
(三) 谨慎性原则与其他原则的冲突4
(四) 谨慎性原则导致企业的会计信息横向不可比5
(五) 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影响了谨慎性原则的运用5
四、 谨慎性原则合理运用的建议5
(一) 规范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的相关条款5
(二) 加强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与税法政策的协调一致6
(三) 环节谨慎性原则与其他原则的冲突6
(四) 将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与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有机结合起来6
(五)改善企业外部环境7
(六) 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及综合素质,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7
(七)加强外部审计监督7
参 考 文 献9
内 容 摘 要
谨慎性原则是企业会计核算中运用的一项重要原则。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有利于防止虚夸资产、夸大利润等现象的发生。能为有关各方提供更加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本文界定了会计谨慎性原则含义、重要性,分析了会计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实务中的具体运用,指出了会计谨慎性原则在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合理运用谨慎性原则的建议。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会计实务;运用
试论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
谨慎性原则含义及重要性
(一)谨慎性原则的含义
谨慎性原则亦称审慎原则、稳健性原则、稳健主义、保守主义等。是指在存在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做出判断时,保持必要的谨慎,既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
谨慎性原则的重要性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面临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如应收款项的可收回性,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售出存货可能发生的退货或者返修等。因此,谨慎性原则至关重要。
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
(一)谨慎性原则在收入确认时的体现
《企业会计准则》中收入确认的判断标准为: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商品实施有效控制;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只有销售同时满足以上五个条件,才能确认收入。在具体会计处理中如售后回购业务,在收到货款时不确认收入,而作为一项负债在“其他应付款”中核算。这样可防止高估收入,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二)谨慎性原则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中的体现
当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就应该计提减值准备,确认减值损失。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值资产的折旧或者摊销费用应当在未来期间作相应调整,以使该资产在剩余使用寿命内,系统地分摊调整后的资产账面价值。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但是,遇到资产处置、出售、对外投资、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方式转出、在债务重组中抵偿债务等情况,同时也符合资产终止确认条件的,应将相关减值准备予以转销。资产减值准备制度的实施,保证了各项资产价值的真实性。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中的体现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通 过计提折旧可将成本费用均衡地分摊到预计使用寿命内。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属于加速折旧方法。它符合配比原则。由于固定资产早期的生产能力较强,创造的收益也比较大,故多提折旧;随着固定资产创收能力的递减,其折旧额也随期减少。均衡了各期的使用成本,并且加速了固定资产的更新换代,符合现代固定资产更新换代节奏快的现实,体现了谨慎性原则,并具备很强的操作性。
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存在的问题
谨慎性原则的模糊规定造成运用中的主观随意性
会计准则规定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加速折旧法。会计人 员可根据管理当局的意图或自己的主观意愿自由选择。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准则中没有准确规定具体的计提标准,企业就可以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选择计提比例。那么,企业就可以少提坏账准备,反之则多提坏账准备。因此,这些方法的选择未必能客观地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反而为上市公司操纵利润,提供虚假信息创造了合理的空间。
谨慎性原则与税法政策不能协调一致
谨慎性原则中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税法在计算其应纳税所得额时不能税前扣除。预 计负债的计提,税法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当期不能扣除,在企业实际发生时才允许扣除。这样的话,企业在当期就需补交所得税,并直接增大企业当期的现金流出,这使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受到限制。
谨慎性原则与其他原则的冲突
首先,可靠性原则要求对于经济业务的核算应当不偏不倚,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真实地反映经纪业务的内容,而谨慎性原则要求尽量披露和确认预计可能的损失而完全不确认和尽量不披露利得,与可靠性原则相冲突。其次,谨慎性原则将现在尚未发生的、未来发生的损失和费用提前计入损益,显然违反了“不是本期的费用均不得计入本期”的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要求一定会计期间的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在同一会计期间内确认计量,以便正确计算和考核成果,而谨慎性原则体现的则是尽可能在当期确认可能的损失费用,以后确认或不确认可能的收益,这必然影响到会计利润的计算。再次,可比性原则、一致性原则要求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保持一致,并且不能随意变更,谨慎性原则则允许企业根据自身情况改变会计核算的口径和方法,与可比性和一致性原则相冲突。使企业本身的前后各期之间,以及不同企业之间缺乏统一的核算标准,失去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谨慎性原则导致企业的会计信息横向不可比
由于各企业所采用的会计计量基础不同,有的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有的采用历史成本计量。由于采用的会计核算方法不同,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用各不一样,造成企业之间缺乏一致性,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不利于管理当局横向比较,从而不能做出正确的分析决策。
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影响了谨慎性原则的运用
谨慎性原则本事就具有不确定的特性,确认与计量难度较大。很容易导致对风险和损 失的估计和判断不充分,在会计实务操作中往往因为会计人员操作的随意性导致会计信息的不可验证性。目前,企业提取坏账准备的方法和计提比例都需要会计人员具有较多的经验和较高的专业素质,而会计人员缺乏职业判断能力则限制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
谨慎性原则合理运用的建议
规范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的相关条款
由于会计准则规定中的模糊性,不够明确性,造成会计人员在具体实务处理时有人为 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从现有规范看,有的会计操作事项操作性比较强。如加速折旧法。新会计准则中关于资产发生减值的判断标准不够明确,特别是存货、固定资产、长期投资等。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决定“存货跌价准备”的“可变现净值”决定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可收回金额”等的确定较为困难,这为企业利用谨慎性原则进行资产和利润的核算留下了较大的可操作性空间。因此,有必要在会计准则中对这些措辞加以说明或规范。对谨慎性原则的相关内容、条款给予细化,明确其具体的适用范围和前提条件,限制具体业务操作时的空间范围。挤掉人为的虚增资产和虚增利润的水分,从而保证其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公允性。
加强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与税法政策的协调一致
谨慎性原则要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到推广和运用,首先要将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与 税法在资产确认、货币计量等方面口径尽量保持一致,缩小两者之间在确认和计量方面的差异。其次,税法政策要逐渐深入到企业经济的实质。与相关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在会计实务的处理上尽量协调一致,而不能相背离或有冲突。使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合理运用营造适度的外部环境,使财务报表能够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另外,在国家财政所能承受的范围内,适当缩小税收政策与会计制度的差异,以便各企业在会计制度范围内自行选定准备的计提方法及比例,报税务部门备案,经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应允许在税前开支。
环节谨慎性原则与其他原则的冲突
为了缓解谨慎性原则与其他原则的冲突,在运用谨慎性原则的过程中,企业应注意调 节谨慎性原则与其他原则的关系,即“谨慎性原则应在不影响可靠性、相关性的前提下作出对会计方法的选择”。因此,可靠性、相关性是制约谨慎性原则运用的基本前提,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应首先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当谨慎性原则与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相矛盾时,应根据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定。假如不确定性程度较高,则优先考虑前者,以确保资本保全。假如不确定性程度较低,优先考虑后者,合理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当谨慎性原则与可比、一致性原则相矛盾时,优先考虑前者,同时把影响后者的会计方法变更及影响程度在会计报表附注作出全面陈述。基于此,政府的相关部门有必要出台相关的会计准则,为谨慎性原则运用提供更有力的法定依据。
将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与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有机结合起来
谨慎性原则的运用首先是对会计领域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事项进行判断时所体现的一 种态度;其次才表现为一系列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不同的职业判断会导致选择方法及其所产生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不同,最终会影响报表使用者的决策判断。因此,凡是与谨慎性原则运用有关的、会影响投资人和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对目前和未来理性判断的信息,都应在财务报告中做出全面陈述。
(五)改善企业外部环境
进一步健全信息、价格等市场机制,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定期公布各种资产的价格、 信息资料,为计提各种减值准备的可操作性、公允性和客观性扫除障碍。另外,应充分发挥独立审计的外部监督作用,防止滥用和曲解谨慎性原则,避免人为地加剧与其他原则的冲突。
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及综合素质,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
谨慎性原则存在的基础是不确定性,对各种可能发生的事项要做出合理的核算,必须 把握好一个度,过度谨慎或不够谨慎都会使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得不到准确揭示,从而使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在决策等方面受到误导。因而需要找出一个运用谨慎性原则的平衡点,使谨慎性原则的优点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会计人员是会计准则、会计方法贯彻和运用的主体,这就需要会计人员必须提高职业判断能力,能够准确的把握谨慎性原则的本质,在对具备不确定性的事项进行估价和判断时,做到客观和公正,避免主观随意性。会计管理部门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通过各种形式对会计人员进行全方位的业务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准。同时,会计人员自身也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努力学习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提高职业判断能力,使会计人员在会计实务中能充分合理的运用谨慎性原则。为企业会计信息的谨慎性提供保障。
(七)加强外部审计监督
由于会计人员在谨慎性原则的具体运用中,谨慎性度的把握完全凭借其个人主观判 断。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有的会计人员在实务处理的过度谨慎,低估资产,高估成本费用。企业的财务状况反映过于悲观,不利于企业的扩大再生产,使企业错失发展良机。有的会计人员在实务处理时不太谨慎,或为了管理当局经营业绩评价的需要,高估了资产和收益,低估了成本、费用,虚增了利润,财务状况反映乐观,使企业盲目地扩大再生产,损害了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要想会计人员客观地把握谨慎度,可以定期聘请注册会计师对相关账务处理进行审计,加强监督,选择适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谨慎性原则。防止滥用、曲解,不正确地使用谨慎性原则。避免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由于风险造成的损失,保持企业良性发展。
参 考 文 献
[1]饶学明.浅析会计谨慎性原则【J】.中国证券期货,2010(04)
[2]刘玉萍.浅谈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中的合理运用【J】消费导刊,2007(05)
[3]赵 聪.论谨慎性原则在财务会计中的运用【J】.时代经贸,2006总35期
[4]徐春雷.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谨慎性原则【J】.商业会计,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