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到会员中心

文档题目:

试论当前我国国有企业面临的困境及其克服措施_答辩问题

试论当前我国国有企业面临的困境及其克服措施_答辩问题
上传会员: panmeimei
提交日期: 2023-11-20 20:50:10
文档分类: 工商管理
浏览次数: 2
下载次数: 0
下载地址: 点击标题下载 试论当前我国国有企业面临的困境及其克服措施_答辩问题  如何获取积分?
下载提示: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右键另存为下载,或用浏览器下载。免费文档不需要积分。
文档介绍: 需要原文档可注册成本站会员免费下载。
文档字数: 7701
论文题目:试论当前我国国有企业面临的困境及其克服措施

                           答 辩 问 题
问题1、国有企业是一个涵盖很广的概念。以石油业为例,你觉得这一类垄断性质的国有企业,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什么? 
答:客观地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立的不断深入和完善,政治和经济体制的改革,以 及对管制理论认识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石油业在对相关垄断行业的经济性管制和社会 性管制的实践中,初步形成了管制的框架,为推动相关行业的改革和经济增长起到重要 的作用。但是,无庸讳言,我国反垄断和正确实施管制政策的任务还远未完成,反垄断 和管制的法律框架还很不完善,同时,造成行政垄断的体制性根源没有消除,旧体制遗 留下来的政企不分、行政限制准入、行政审批过多等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改革探 索中又出现了国家垄断利益部门化、政府管制失效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归纳经济转 型过程中管制存在的问题,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有国营赋予政府强化垄断行业的合法性 在一些垄断行业中,企业为国家所有的这一基本事实,使得政府所有者将垄断企业 “做大”、“做强”成为“天经地义”。尤其是在垄断行业的损益与政府收入密切相关 的情况下,政府采取行政性手段强化垄断行业就变得更为“顺理成章”了。 政企不分致使政府行政职能与企业经营活动交叉混同,行政权力广泛渗透到经营领 域,排斥和限制市场竞争。政府运用行政权力(有些甚至是依据行业法规)设置市场进 入壁垒,排挤市场竞争对手,严格控制垄断业务,在人事、分配、经营等方面对企业进 行不同程度的直接干预。通过行政手段不断把竞争陛业务纳入垄断经营,导致垄断范围 西安石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广泛延伸,市场竞争机制在很多领域无法正常发挥作用,妨碍了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社会 范围内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阻碍了企业的自由发展。
  第二、国家垄断利益固化为部门和企业利益 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在分配石油资源方面形成的行政配置体制,使垄断企业无偿获得 了国家拥有的特殊资源(如航线、频谱、频道、路权、矿产资源开采权)和特许经营权 (如专卖权、专营权等),由此带来的垄断利润归国家所有,由国家支配。改革开放 后,国家在放权让利的同时,并没有相应地将无偿分配的资源收归国有,而是继续阻行 政方式分配给垄断企业和部门,从而使国家的垄断收益转变为部门和企业的利益。与其 同时,我国为了促使垄断行业的发展,政府以行政方式将国家投资贷款等资源大量分配 给垄断企业,在价格、收费、税收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垄断企业的政策,使这些 企业和部门凭借经过国家无偿拨付、优惠政策得到的资源和特许经营权,形成了自己独 特的“低成本优势”,参加市场竞争,获得超额垄断利润。本该属于国家的垄断利益, 被转化为垄断企业和部门的利益,甚至转化为企业和部门个人的收益。当国家垄断利益 固化为部门和企业利益以后,再对此进行调整与改革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第三、垄断企业自身改革动力不足 在通常情况下,改革的动力在于,行为主体变革有可能获得不曾拥有的潜在收益。 如果变革将使行为主体不是获益而是受损的话,行为主体寻求变革的动力肯定不足。在 我国反垄断和管制的改革实践中,垄断企业所面临的境地就是如此。 由于可以凭借垄断地位和特殊政策,通过行政性提价、收费等方式,将成本转嫁给 消费者和社会,加之国家大量无偿的政策性投资和投资贷款,致使垄断企业缺乏有效的 成本约束,可以任意增大投资和经营成本。这不仅导致企业不顾实际条件和需要大量吸 收就业人员,甚至单纯是为了解决职工亲属和子女的就业问题而随意接纳人员,大多数 企业也为单纯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大量兴办福利设施和第三产业,而且使得这些企业 在推进内部改革和加强企业管理的压力、动力方面远远低于竞争性行业,垄断企业优越 的垄断地位和依赖国家政策,使得这些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分离辅业、精简机 构、削减人员、深化内部分工、分配等各项改革严重滞后,企业管理落后,效率和效益 低下的问题比一般国有企业更为突出。就是采取主辅分离,也因为历史上存在的千丝万 缕的联系而使改革举步唯艰,困难和阻力重重。如果和相应的国际同行业中的企业比 较,其经营的效率就更为低下,国际竞争力是比较孱弱的。 第四、政府管制严重失效 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往往对一般竞争性行业与特殊行业有比较明确的划分。对一般竞 争行业,只制定竞争规则,维护公平竞争,同时通过一般的社会和技术性监管,保证社 会成本最小;对待垄断行业,则在执行社会和技术性监管的同时,根据各行业不同特 点,制定不同的经济管制政策,从投入到产出、从服务质量到价格,实行全方位严格管 理。然而,我国现阶段的石油管理基本采取的是统一的管理规则,未能对不同的产业实施管制及管制政策的演进过程以相同的管制。 在石油管理机构的设置上,计划经济体制下部门分割的痕迹仍然明显,管理职能被分散 在多个政府机构,多头管理和无人负责的现象共存。承担主要监管责任的政府主管部门,集政策制定、分配资源、行政管理和行业管制等于一身,管制职能附属于其他职能,这些部门的主要精力又集中于分配资源和行政审批上,往往是用政策目标取代监管目标,大大削弱了政府管制的力度和效果,极不利于规范市场秩序和提高行业的整体效率。在管理方式上,政策性业务和经营性业务交织,竞争性环节和垄断性环节不分。这使得垄断企业难以完全按市场化原则进行经营,作为所有者的政府无法准确评价垄断企业的经营活动,更无法追究企业经营不善和亏损的责任。垄断企业借助经营政策性业务的优惠政策,将政策性业务的收益转移到经营性业务,牟取行业或企业的不合理收益;凭借垄断业务对竞争性业务的交叉补贴,维持和扩大竞争性业务,排挤其他竞争对手。在管理内容上,无论是竞争性行业,还是垄断行业,基本都停留在对企业市场准入的前置性审批和项目的审批等初级层面上,对垄断行业管理所要求的成本控制、技术保 障、安全标准、环境保护、消费者保护等特殊内容基本没有涉及。对管制价格的制定往 往缺少必要的依据,基本不掌握管制对象管制业务的真实成本;在技术监管方面,虽然 制定了相当多的技术和安全标准、规范(甚至是强制性的),但缺少监督管制对象执行 的方法和工具;此外,环境保护等涉及公众利益的内容基本没有纳入管理的范畴。 在管理手段上,社会目标的实现(如普遍服务等)和各类经济关系的确立,基本上 依靠政府行政协调的力量,而不是依靠法律进行规范和约束。即使是颁布了相应行业法 规的行业,立法理念也是为了保证这些行业内企业的利益和国家对这些行业的控制,而不是为了规范产业中各参与主体的行为。随着企业改造和引入市场竞争,原有的利益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政府目标与市场化运作的企业的目标之间存在一些冲突,单纯地依靠政府的行政协调已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监管或管制失效的问题日益严重。再加上 监管人员和垄断企业长期政企合~和行业一体化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严重影响了监管效率以及政府管制的公平和公正。在对管理机构和人员的约束还不健全的情况下,这种体制使得监管和管制效率低下的问题更为突出。 第五、注重经济性管制而轻视社会性管制。 我国的社会性管制经过建国以来50多年的发展,初步建成了涵盖健康、卫生、安 全、环保、产业灾害防止、自然灾害防止、职业道德规范及旨在降低交易费用和不确定 性的法规等各方面的管制体系。但是,相比较经济性管制涉及内容较具体、管制机构较 单一的特点,社会性管制由于内容涉及面广、机构多的特点,我国在对各行业进行管制 时。比较注重经济性管制而忽略社会性管制,主要表现在:一是法规零散,不成体系。我国具有立法权的机关就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 务院、国务院各部及各委员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西安石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其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市的人民政府。立法机关的多层次与多元化,虽针对不同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但对形成具有全国效力的法律法规方面存在难度。法规的零散与重复甚至互有矛盾抵触给执法与司法工作带来了不便。二是法律规范的空白点较多。由于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时期,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是前所没有的,立法机关要针对市场中出现的问题以法律法规的形式进行规 范,其难度是非常大的,也正是由于存在难度,致使立法工作相对于经济现实的发展严 重滞后,经济现实中出现的许多有碍竞争或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往往在有关部门和 机构进行管理和监督时,面临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尴尬。三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 现象严重。如果上面问题出现的主要责任在立法部门的话,那么这个问题则是集中在某 些执法部门。往往存在现象是,如果对执法部门有潜在收益的管制对象,许多执法部门争着去管,而对于那些没有收益或需要付出一定成本的现象,则是相互推委或互相扯皮。
问题2、根据你的研究,国有企业改革中所依据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答: 1、马克思关于“自主劳动”的理论。
  马克思指出,雇佣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普照的光”。自主劳动是与雇佣劳动相对立的范畴。自主劳动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也应是作为社会主义生产的单元的国有企业的基本特征。自主劳动与雇佣劳动,分别是两种对立的生产劳动的特殊社会形式。马克思从生产资料和劳动者在生产中的相对地位角度来探讨自主劳动与雇佣劳动的区别,“如果工人居于统治地位,如果他们能够为自己而生产,他们就会很快地,并且不费很大力量地把资本提到(用庸俗经济学家的话来说)他们自己的需要的水平。重大的差别就在于:是现有的生产资料作为资本由工人所使用,是这些生产资料使用他们工人,还是工人作为主体使用生产资料这个客体为自己生产财富。”(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二册第661页)。可见,自主劳动是将劳动者置于主体地位的劳动,是人支配物,而不是物支配人,是对奴役性雇佣劳动的否定。社会主义公有制将劳动者送回到社会生产的主人翁地位上,劳动者获得自己充分的、不再受限制的自由活动,这种自由活动就是对生产力总和的占有以及由此而来的才能总和的发挥。这样,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为解放人的手段。因此,自主联合劳动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联系,社会主义社会本质上就是自主联合劳动社会。自主联合劳动关系是贯穿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最本质的联系。“自主联合劳动”范畴,是自主劳动与联合劳动的耦合体。自主联合劳动经济制度是与资本经济制度相对立的制度范畴,该经济制度范畴下劳动者的自主联合劳动是整个经济体系的基石,有别于以资本为基石的资本经济制度。雇佣劳动是资本经济制度在劳动关系上的表现形式。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草稿)》中指出“真正的自由劳动”必须具备以下规定性:“1、必须具有社会的性质;2、必须具有科学的性质,但同时有一般的劳动。不是把人当作某种驯服的自然之力来驱使,而是当作主体来看待。这种主体不是单纯地在自然的、自发的形态之下,而是作为支配一切自然之力的活动出现在生产过程里面。”从马克思的有关论述中,可以进一步奖自主联合劳动的基本规定性归结为如下四个方面:一是社会性,指劳动的直接社会性,不是指需要社会转换的个体劳动和私人劳动,而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社会性得到充分体现并表现为劳动者的真正自由活动的联合劳动;二是科学性,指劳动过程和劳动手段的高度科学性,具体指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以及科学技术与生产过程的结合,引起的劳动性质的改变;三是主体性,指劳动行为的劳动者主导性,是自主劳动的本质要求,表现为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者支配生产资料为自身利益服务,即人统治物,而不是物统治人;四是普遍性,指实现自主劳动的领域范围的广泛性,每个人都具有发挥自身创造性才能的机会和权利,人人都有将劳动作为生存手段和生活第一项要的权利。社会性、科学性、主体性、普遍性是衡量一种劳动是否是自主联合劳动的必要条件,当劳动同时具备四个条件之时,其社会意义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旦在直接形态之下的劳动不复是主要的财富源泉,劳动时间也就不能而且一定不能再作为财富的尺度”。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也就具备了实现基础。资本的统治,可以归结为物化劳动对活劳动的统治,即利用物化劳动为自己谋福利。所谓自主劳动,是劳动的发生由劳动者自主、劳动的成果为劳动者自有的一种社会劳动。它是对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扬弃,是劳动的社会形式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表现。它的产生,是由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所决定的。可见,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国有企业本应当是一个个自主联合劳动的经济实体。
2、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的理论。 
   马克思早在其主要著作《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二章分析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时,明确指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今天我们重新学习马克思的这一观点和论述,有着极其深刻和重要的现实意义。马克思说:资本家作为人格化的资本,他的动机,不是使用价值和享受,而是追求更多的交换价值和交换价值的不断增殖。这在客观上为社会主义社会创造了物质条件。马克思说:“他(资本家——作者注)狂热地追求价值的增殖,肆无忌惮地迫使人类去为生产而生产,从而去发展社会生产力,去创造生产的物质条件;而只有这样的条件,才能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创造现实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49页)。可见,在马克思心目中的未来高级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这一点,可以从马克思原著中许多论述中得到证明。马克思将这一观点提高到“基本原则”的高度,其用意十分深远的。与马克思的这一原本思想对照,现实中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是否忠实地贯彻了马克思的重要思想?现在提出以人为本是一个理论进步,既然如此,就必须正本清源,首先回到马克思提出的这一“基本原则”上来,才能把握目前关于国企改革的正确的导向。我认为,马克思关于这一“基本原则”的重要思想,也是国企改革的目标。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是合乎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必然,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共产主义不是一般的信仰,而是科学的理论。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类最理想最美好的社会。马克思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目的在于指导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造就共产主义新人、即“完整的人”。这就是全面发展了的个人。共产主义社会正是由全面发展了的个人所组成的高度文明的富裕的幸福的高级社会形态。马克思把从事“真正的自由劳动”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了的人,叫作“完整的人”。所谓“完整的人”,已经不单单是人类对于自己的未来的一种主观的向往。“完整的个人”的实现,是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科学技术与生产过程的直接统一、人对自然规律的能动掌握和自觉运用、以及人有能力自觉地控制这些力量为前提的。同时,在与此相适应的更高级的社会关系下,人的劳动的性质和意义也根本改变了。人不仅成为自己的劳动的主人,而且真正成为自然和社会的主人。这是科学的预见,是基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的可以预期的未来。原苏联解体后,用法律推进私有化,“大股小卖”的国有企业改革,结果经济社会出现全面后退,工人平均寿命缩短10年。我国的国企改革决不能步苏联后尘。
  3、马克思关于“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理论。
  马克思关于重建个人所有制的理论,为职工持股的国有企业改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什么是“个人所有制”?一般人都以为是财产归个人所有的私有制,其实这是望文生义的误解。个人所有制,是马克思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24章末尾总结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时指出:“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这里明确告诉我们,重建个人所有制不是重建私有制。紧接着马克思又指出,这一重建过程,就是“事实上已经以社会生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化为公有制”的过程。根据新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以上“公有制”改译为“社会所有制”,因此,个人所有制也就是社会所有制或者社会主义公有制。那么,马克思为什么要把社会主义公有制又称作个人所有制呢?这是因为个人所有制能较好地体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联合起来的个人组成社会集体。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社会的每一个个人,都是社会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者,具有平等的个人所有权。每个个人都以所有者与社会的生产资料结合,实现自主联合劳动,获得个人消费品。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的每一成员不仅有可能参加生产,而且有可能参加社会财富的分配和管理,并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全部生产,使社会生产力及其所制成的产品增长到能够保证每个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日益得到满足的程度。”(《马克思恩格斯先集》)第3卷,第42页。我认为,这就是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的本质要求,每个劳动者的个人所有权就是这一本质要求的集中体现。而个人所有权作为一种法权关系,必须以经济上的个人所有制为基础。所以,个人所有制就能体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要求。将股份制作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必须由工人集体持大股或控股,才能体现股份公司的公有制性质,从而使工人既是劳动者,又是生产资料所有者,从无产者变为有产者,走向共同富裕。
 4、马克思关于“工人自己的合作工厂”的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第第二十七章信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作用中指出:“工人自己的合作工厂,是在旧形式内对旧形式打开的第一个缺口,虽然它在自己的实践组织中,当然到处都再生产出并且必然会再生产出现存制度的一切缺点。但是,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对立在这种工厂内已经被扬弃,虽然起初只是在下述形式上被扬弃,即工人作为联合体是他们自己的资本家,也就是说,他们利用生产资料来使自己的劳动增殖。这种工厂表明,在物质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形式的一定的发展阶段上,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怎样会自然而然地从一种生产方式中发展并形成起来。没有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产生的工厂制度,合作工厂就不可能发展起来;同样,没有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产生的信用制度,合作工厂也不可能发展起来。信用制度是资本主义的私人企业逐渐转化为资本主义的股份公司的主要基础,同样,它又是按或大或小的国家规模逐渐扩大合作企业的手段。资本主义的股份企业,也是合作工厂一样,应当被看作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化为联合的生产方式的过渡形式,只不过在前者那里,对立是消极地扬弃的,而在后者那里,对立是积极地扬弃的。” 马克思高度评价了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的工人自己的合作工厂,认为它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突破和对雇佣劳动制度的否定。现在我们将国有企业改制成为工人自己的合作企业,不失为一条理性的改制思路。




(本文由word文档网(www.wordocx.com)会员上传,如需要全文请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

热门文档下载

相关文档下载

上一篇员工“跳槽”现象分析研究_答辩问.. 下一篇中小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

相关栏目

最新文档下载

推荐文档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