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引言…………………………………………………………………………………5
1.土地资源概念……………………………………………………………………5
2.土地资源利用现状………………………………………………………………5
3.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上存在的问题………………………………………………6
3.1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6
3.2土地质量不断下降,土地资源破坏严重……………………………………7
3.2.1土壤有机含量下降,污染严重…………………………………………7
3.2.2水土流失严重,耕作层变薄……………………………………………7
3.2.3耕地沙化、盐渍化面积不断扩大……………………………………7
4.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8
4.1因地制宜……………………………………………………………………9
4.2节约用地……………………………………………………………………9
4.3保护资源……………………………………………………………………10
4.4有偿利用……………………………………………………………………10
内 容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城市化步伐逐渐加快,城市和农村的界定已经越发模糊,但伴随城市化步伐行进的是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弃农从工或弃农从商,农村留守人员老龄化严重,大量土地闲置,这与以石油资源为代表的高端自然资源相对合理、高效的利用形成鲜明对比。而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如何合理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其实更应该作为研究的重点。
土地资源的合理化利用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城市化步伐逐渐加快,城市和农村的界定已经越发模糊,但伴随城市化步伐行进的是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弃农从工或弃农从商,农村留守人员老龄化严重,大量土地闲置,这与以石油资源为代表的高端自然资源相对合理、高效的利用形成鲜明对比。而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如何合理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其实更应该作为研究的重点。
1.土地资源概念
土地资源即目前及可预见的将来,可供农、林、牧业或其他各业利用的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具有质和量两个内容。【1】它是具有天然价值、人工价值和稀缺价值的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包括农业用地、工业用地、交通用地、城乡居民用地和其他用途。
2.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根据土地用途,我将所有土地分为两类,一是用于农林牧畜等生产活动的生产用地;二是用于人类生存生活的生活用地。两类用地共同组成了土地资源的概念。
但是,我国人均占有各类土地资源数量显著低于世界水平。山地多,平地少,海拔3000m以上的高山和高原占国土的25%。此外还有约19%难于利用的土地和3.5%为城市、工矿、交通用地。这使得原本就不多的可利用耕地数量越显稀少。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4亩,几乎为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1/3。但是我国现有的这18多亿亩耕地,不但是粮、油生产的基础,而且也是农区人民肉、蛋、奶供给的源泉,是14多亿人民的衣食所依,如此少的耕地却要要活如此多的人口,土地压力可见一斑。在粮食安全的背景下,我国耕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在粮食全部自给的保障水平下,2005年我国耕地面积供应缺口为1216.72万公顷,2010年为2968.46万公顷,中国要在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粮食必然要保障自给,因而保护耕地已经是刻不容缓[2]。
但是一直以来,我国对耕地的使用更多的属于掠夺式开发利用,这也确实是由中国相对匮乏的耕地面积和巨大的人口数量共同决定的。
3.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上存在的问题
我国有2000多个县和县级市,有3.7万多个乡镇和65万多个乡村,自然资源情况各异,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3]。建国以来,我国根据农用地建设的状况,制定和实施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实行了科学耕作,改良土壤,保持水土等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我国在土地资源利用上存在着严重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
据有关部门统计,1957~1977的20年间,中国耕地被占用、弃耕、退耕等减少面积约2930万公顷良田。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85~1995的10年间,中国因各种非农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及灾害损失累计减少耕地681万公顷,同期开发复垦耕地491万公顷,净减少190万公顷,平均每年减少19万公顷。耕地减少和人口增加的双重影响使中国人均耕地数量以更快的速度下降,1957年中国人均耕地0.171公顷,1977年下降到0.102公顷,1997年已降到人均0.080公顷的水平。这种趋势如果一直延续下去,到2050年中国可能就将无地可耕。
3.2�土地质量不断下降,土地资源破坏严重
3.2.1土壤有机含量下降,污染严重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农业机械化、化学化、电气化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也导致了大量农田有机肥的使用量越来越少,土地有机质含量下降,理化性状退化。不少地方已出现了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只有再靠增施化肥来提高产量。一些杀虫剂、除草剂使用后不仅污染了土壤,也污染了农产品,直接危害了人类健康。乡镇企业、小工矿业的无序布局,环境保护意识淡薄,三废排放污染日益严重,特别是在大城市周边,乡镇企业发达地区和交通干线两侧,水污染和垃圾污染已明显影响了土地质量。
3.2.2水土流失严重,耕作层变薄
全国水土流失由建国初期的11600万公顷扩大到现在的16000
万公顷,每年流失的土壤达50亿吨。
3.2.3耕地沙化、盐渍化面积不断扩大
全国近15年来沙化面积扩大了266.67万公顷。全国沙漠与沙漠化土地面积达15300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16%。一些地区由于排水设施多年失修、老化、不配套等,土壤盐渍化现象日益严重。4.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土地资源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合理利用土地,优化农林牧用地结构,建立起高效优质的农业生态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类土地的生产潜力[4]。中国人口众多,可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十分有限,能够耕种的土地则尤为珍贵,而每年却因土壤退化损失耕地46.6~53.3公顷,因自然灾害丧失耕地约10万公顷,成为世界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耕地面积在逐年减少,人口却每年增加140万,这两个逆向增长如继续下去,人地矛盾将更加突出[5]。
土地资源开发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的重要措施,是增加土地有效供给,满足人们对土地各种需求的重要途径。但土地资源开发要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根据土地的自然性和社会经济条件,在土地资源评价的基础上,确定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和形式,搞好土地资源开发规划,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不可无视自然条件,盲目乱垦,滥伐,浪费土地资源。要做到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相结合,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不断改善生
态环境[6]。
我国人多地少,人地矛盾十分突出,而土地又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源,因而如果科学合理地利用好土地对于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的途径主要有:一是广度开发,积极而又稳妥的开发尚未利用的土地资源。把一切土地利用起来;二是深度利用,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但不论哪个途径利用土地资源,都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4.1�因地制宜
这是由土地本身的自然规律、经济规律所决定的。各类土地的土壤质量及其与之相联系的自然环境条件往往会存在很大差异,故其最佳用途不大相同,更何况各部门、各项生产建设时对土地质量和利用方式的要求也不尽一致。因此,必须根据各类土地的特点,正确选择适宜的土地。这既有利于使多种多样的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又可使有限的土地资源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土地的需要;还可做到地尽其利,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
4.2节约用地
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进程表明,伴随工业化的推进,耕地面积缩减,非农用地增加,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中国的实践也是如此。随着城镇的扩大,工矿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农村居民点的扩展,非农用地急剧增加,开垦荒地增加的土地面积大大小于耕地减少的面积。加之人口增加,导致人均占有的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因而,客观上要求我们在土地利用中更加重视节约原则。珍惜每寸土地,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应是我们的国策。无论是城镇建设,工矿建设,还是农业基础建设及农村住宅建设,都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资源状况,力求少用土地,尤其要尽可能不占或少占耕地。为了贯彻节约用地的原则,必须建立和健全土地管理机构,建立土地档案;制定土地利用规划;采用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加强土地管理;严格控制各项基本建设用地,杜绝浪费土地的现象。
4.3保护资源
土地利用同生态系统的关系十分密切。生态系统的优劣,又直接影响自然环境条件,影响农业生产成果和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土地在合理利用的条件下会越来越好,可供人们永续利用,但如果使用不当,滥用土地,进行掠夺性经营,也会使土地肥力遭到严重破坏,造成生态系统恶化。不仅尚未开发的土地将无法开发利用,就是已经开发利用的土地也会变成新的不毛之地,贻害子孙后代。人们在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过程中,切不可违背自然规律,只顾向自然界索取,而要注意保护整治,用地与养地结合,保持各种营养物质投入与产出的转换平衡,坚决制止、消除对农业土地资源的污染,以利于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4.4有偿利用
土地是有限的自然资源,又是农业中稀缺的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对土地实行有偿利用,才能在经济上体现土地的产权关系,才能促使用地单位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确保节约用地、因地制宜、保护资源三项原则的贯彻。
参 考 文 献
[1]刘志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建设 [J].农业展望, 2007(1):45.
[2]宋桂琴.黄土高原土地资源研究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1996.
[3]王孟雪,于海英,张忠学,等.黑龙江省垦区水土保持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7(2):4043.
[4]高亚军,常庆瑞,刘京,等.安塞试区土地利用及其合理开发[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2(2):118123.
[5]李璞,储新民,王锦.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后发劣势 与后发优势分析[J].未来与发展,2006(11):6365.
[6]李万港,张鸿杰.中国农业发展道路探索[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6(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