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一、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概述
二、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问题
三、解决对外贸易发展问题的战略措施
四、几点启示
内 容 摘 要
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是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组成部分。它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的是极端的进口替代战略,这是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改革开放后,中国由原来的进口替代战略逐渐向着出口导向型转变。与此相适应,我国先后提出了一系列基础战略。在WTO框架下,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着下列一些问题:关于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问题,关于反倾销应诉与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关于贸易政策过渡性审议机制问题,关于国内出口欠退税问题等。针对这些问题作者提出了应采取的战略措施。
关键词: 对外贸易发展战略;进口替代;出口导向;WTO.
论新时期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离不开利用“两种资源”和打开“两个市场”的经济战略思想的指导。充分利用国内资源和国外资源,积极打开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组织国内建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我国对外经贸进入了迅猛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国民经济已成为外贸的依托和后盾,外贸也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持。
2006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创纪录的1.76万亿美元,比前一年增长24%;其中出口9691亿美元,增长27%;进口7916亿美元,增长20%。我国在2007年的进出口总额已超过了2.17万亿美元,在2006年基础上又有所提高。这些数据显示,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但要成为真正的贸易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概述 (一)贸易发展战略的涵义 贸易发展战略是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对外贸易发展指导思想的体现。在实践操作中指一国政府通过国际分工方式和程度以及国际经济关系的选择而影响本国资源的配置和竞争效率的一整套贸易政策和制度。 (二)贸易发展战略的类型 贸易发展战略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最基本的划分是将贸易发展战略划分为两种:1、内向型战略或进口替代战略;2、外向型战略或出口导向战略。一般认为,如果总体的贸易奖励制度是偏向鼓励内销、歧视外销,就是内向型战略或进口替代战略;如果奖励制度是进口和出口、内销和外销没有歧视(即零干预),或者各种政策的结果相互抵消,就是外向型战略或出口导向战略。但实际上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都可以有不同的程度,因而可以有非常多的贸易发展战略。
二、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问题 未来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是,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我国外贸发展还将面临4大障碍。 (一)关于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问题。 根据我国加入WTO议定书第16条关于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简称“特保条款”)的规定,在加入WTO后12年内,如原产于中国的产品在进口至任—WTO成员领土时,如果后者也有这种产品或有直接竞争产品,中国产品造成了市场扰乱,则受此影响的WTO的成员可请求与中国进行磋商,寻求双方满意的解决办法。同时,如任一WTO成员方认为,自《WTO协定》生效之日起,《纺织品与服装协定》所涵盖的原产于中国的纺织品和服装产品,由于扰乱市场,威胁阻碍这些产品贸易的有序发展,则该成员也可请求与中国磋商解决。纺织品特别保障措施(主要针对针织布、袍服和文胸三种产品)的期限是2008年12月31日,即为期7年。在收到磋商请求后,中国应同意将所涉及产品的装运量减少到一个很低的比例。 (二)关于反倾销应诉与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 根据中国加入WTO承诺的法律文件《中国加入WTO议定书》和《工作组报告》中的相关规定,当一WTO成员方对中国的出口产品进行一项补贴和倾销投诉时,如何确定我国出口商品的国内成本和价格?如果在中国生产的这个商品的生产、供应和销售等各个方面都是以市场经济条件运作的,那么成本和价格就用它;如果不能清楚表明是以市场经济为主运作的,那就可以找一个其它国家的相同产品来比较,即替代国方法。我国是世界上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根据中国加入WTO议定书第15条关于确定补贴和倾销时的价格可比性的规定,在加入世贸组织后15年内,我国在接受国外反倾销调查时,不得不接受“非市场经济”的歧视性待遇。对我国出口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的国家和地区如果认定我国一些企业享受政府的补贴,那么就不接受相关企业提供的成本数据,而采取所谓的按照市场经济第三国同类产品成本的方法来判断与推算倾销事实与幅度。这将对我国出口可持续增长带来极大威胁。 (三)关于贸易政策过渡性审议机制问题。 根据中国加入WTO议定书第18条关于过渡性审议机制的规定,WTO将在中国加入后 8年内,每年审议中国实施WTO协定和履行承诺的各种贸易政策,中国必须在审议前向 WTO每一下属机构提供相关信息,此后才能在第10年或总理事会决定的较早日期进行最终审议。这是中国加入WTO的义务与一般WTO成员的不同之处,在WTO的历史上也是没有先例的,而正常的贸易政策审议只是由WTO秘书处贸易政策审议部门的官员进行。因为根据世界贸易排名,中国将每4年接受1次贸易政策审议。它对中国的过渡性审议不仅频繁,而且更加深入,将有16个WTO的下属分支机构参与审议,每个机构将就自己负责的领域对中国遵守承诺的情况进行评估。国际贸易中的灰色区域在任何国家都是存在的,这一义务使得我国外贸政策的透明度空前提高,我国的外贸促进措施和支撑体系将受到极大的制约。 (四)关于国内出口欠退税问题。 国内出口企业对出口欠退税问题可谓怨声载道。产生出口欠退税的主要原因是近几年来国家安排的预算资金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出口退税资金需求。长期的巨额欠退税不仅大量占压企业资金,加大企业出口成本,削弱出口竞争力,而且严重影响政府依法行政的形象,挫伤了不少出口企业的经营积极性。2004年我国外贸将因受出口退税率调整和国内经济扩张期进口需求增长等因素影响,贸易顺差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所下降。按照国务院关于出口退税机制改革的决定,自2004年1月1日起,中国将实施新的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后的出口退税率为17%、13%、11%、8%和5%五档。按现行出口商品结构,我国平均出口退税率将下降3%。据专家测算,平均出口退税率每下调1个百分点,出口增速将下降4.9个百分点。调低出口退税率将会增加企业的出口成本,有可能影响企业扩大出口的积极性,一些企业原本处于保本微利的商品有可能放弃出口,一些面临激烈竞争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有可能被迫退出国际市场,进而使中国出口增速和总量扩大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解决对外贸易发展问题的战略措施
(一)对外贸易向质量提高方面转变 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弥补资源不足、扩大发展空间、提高附加价值”的原则,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促进对外贸易由数量增加为主向质量提高为主转变。在贸易方式转变上做到:优化出口结构,以自有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营销为重点,引导企业增强综合竞争力;积极扩大进口,实行进出口基本平衡的政策,发挥进口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二)制定新时期的外贸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的不同时期,我国曾经制定了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大经贸、科技兴贸等外贸发展战略。21世纪初期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主要着力点和战略重点应该是对国际贸易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具体来说,(1)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外贸易。高技术产业贸易是跨国公司企业间贸易的主要形式,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2)扩展贸易空间,加强对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开拓。 (3)创造竞争优势,重视企业制度创新。鼓励各类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不断提高实力。 (三)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发展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是知识经济的一大特征。信息技术在国际贸易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突出,其中最典型的应用是电子商务。据我国权威调查机构赛迪顾问发布的数据,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在2006年已突破1万亿元,是2003年的3.6倍。我国互联网协会DCCI数据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2007年我国B2B电子商务交易增长超过百分之二十五,交易规模达到一万两千五百亿元人民币。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的电子商务已步入成长期。 (四)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加强自主创新 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目的就是要提高国家的综合创新能力。提高综合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就是加强自主创新能力。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衡量一国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只有在自主创新上持续占有突出地位的国家,才能在世界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以当前我国的国际贸易来说,自主创新的主体是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只有注重培养、扶持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才能使我国在世界贸易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五)努力营造我国外贸稳定增长的外部环境。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一些国家和地区散布所谓的“中国经济威胁论”、“中国经济崩溃论”、“中国输出通缩论”等荒谬论调。我们应以加入WTO为契机,大力宣扬中国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的新贡献,适时提出中国经济机遇论,指出中国经济发展将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引擎,将为一些国家经济渡过难关作出应有的贡献。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必将对我们促进外贸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积极影响。
四、几点启示
(一)重视培育国家竞争优势 我国创造产业的竞争优势,首先需要用科技对原有的比较优势产业进行改造,使其具有竞争优势,但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能成为带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领头产业;其次是发展新的高科技含量的产业,培育新的优势产业,带动全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获得国家的竞争优势。 (二)重视国内市场 巨大的国内市场可以形成企业的规模经济,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可以缓冲出口不利时的风险,也可以容纳下大量进口商品以免国内产业受到毁灭性的冲击。 (三)重视发挥政府的作用 政府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可以创造出新的比较优势。国家对主导产业的支持,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提高,有利于培育产业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国家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可以保护国内市场,促进外部经济产业的发展,重视对高级要素的培育,有利于尽快获得强大的国际竞争能力。
结束语:在新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选择就应该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在战略的各个部分都应该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都是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中国对外贸易战略在总体战略上应该是一种比较自由的贸易发展战略,配合以适当的保护。此外,中国未来的对外贸易战略还必须符合WTO和其他协定。在国内约束和国外约束的限制下,实现中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参 考 文 献
1.胡乃武等.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2.袁炜博.WTO新议题——贸易与竞争政策[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3。
3.海闻 P林德特 王新奎:《国际贸易》,上海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4.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1961年。
5.保罗·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6.刘健:《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论》,中国言实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