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摘 要2
关键词2
引 言2
一、中小企业进行股改的重要性与必要性3
二、我国中小企业股改存在的问题4
2.1 资产评估不规范4
2.2 政策措施不配套4
2.3 经营机制不完善5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中小企业股份制改革对策与建议5
总结:7
参考文献:7
致谢语:7
内 容 摘 要
当前我国以及中小企业股份制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混合所有制经济、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中小企业改革发展股份合作制、劳动者股份所有制和虚拟股份制改造,不仅是企业走以人力资本为依托的人本型经济发展之路、提高企业竞争力、发展现代企业人力资本管理的需要;还有利于投资主体多元化、股权结构合理化、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化,对现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论我国中小企业的股份制度改革
引 言
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改革的方向,全国各地贯彻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按照党的十五大提出的用三年左右时间,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全面把握“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突出国有大中型企业这一重点和难点,推进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并结合多种企业改制形式,结合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使企业的财产组织形式和治理结构发生了积极变化,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框架。
一、中小企业进行股改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从国外经验来看,当企业陷入债务危机时,通常可以采取两种办法解决:一种办法是消极的办法,即通过资本市场变卖企业资产,或诉诸法律,破产清算,以抵偿债务,企业从此宣告结束。另一种办法是积极的办法,即通过企业改组、股份制改造等,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寻找新的发展机遇,企业获得一次再生的机会。
(1)对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企业一般要保持控股;对于那些经济效益比较好的中小企业,也没有必要为了改革而改革;对于处于夕阳产业而且自身素质已经非常差的企业,不应该指望外部资本购买这类企业的股票,而应该更多地采用并购重组、整体破产的方式处理。
(2)为了保持国家利益不受损害,要借鉴国际经验,在股份制改革方案中加入限制国家股权利或保留某些权利的内容,以减少外部资本进入企业的顾虑。应采取以下措施:其一是制定保证国家在持股比例较低的公司中特殊权益的“金股”制度。即通过立法或在公司章程中明确,在一定情况下,按照规定的程序,政府对企业决策有否决权。二是设定特许经营制度等委托经营方式和“优先选择权”,即对一定股份设定“优先选择权”。在一定情况下,政府有权按固定价格重购这一部分股份,从而形成多数行使控制权。三是制定个别不受一般商法约束的例外规定。按照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原则,通过立法规定,在什么情况下,持少量股份的国家,可派代表在董事会或监事会中占多数席位。
(3)为中小企业股份制改造创造良好竞争环境。国家需要通过立法继续清除各种障碍,改善竞争环境,从而推动中小企业的市场化改革。
二、我国中小企业股改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小企业点多面广,涉及的部门行业较多,是解决工人就业的主要途径之一。然而中小企业由于实力弱小,存在着先天性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差的问题,在竞争中稍有不慎,将面临破产倒闭的厄运。因此,中小企业只有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走横向联合组建企业集团,实行股份制的路子,才能壮大自身的经济实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中小企业股份制虽然取的了可喜的成果,但也存在一系列自身难以克服的苦难和问题,导致股份制改革步履维艰。
中小企业在股份制改革过程中,由于制度设计不够完善,是造成企业制度创新停滞的根源。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变迁的源泉是相对价格和偏好的变化,中小企业在股份制改革过程中,由于相对价格和偏好的逆向变化,在经济中出现重大缺陷,从而使制度创新出现停滞,中小企业股份制改革的运行缺陷体现在如下三方面:
(一)资产评估不规范
1、同类资产评估口径不同,致使企业享受待遇有差异
2、评估确认有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3、整体评估资产负责表未能实现
(二)政策措施不配套
实行股份制改革,必须有较完善的配套措施,若单枪匹马进行,不可能获得成功。而中小企业在股改过程中,恰恰配套措施不完善,使股改出现曲折。
1、某些配套措施与国家现行法规有冲突
2、配套措施减少了地方财政收入,也导致了国有资产的流失。
(三)经营机制不完善
1、政府职能转变滞后,难以实现“政企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先决条件是政府转变职能,实行政企分开,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
2、运行不够规范
3、经营机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如科学的民主决策机制还没有形成,动力机制、约束机制、协调机制、风险责任机制还都不完善。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中小企业股份制改革对策与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猛,它的经济贡献和社会贡献逐年都在提高。市场经济的根本属性是竞争,而竞争又是保持经济活力的关键。中小企业通过反对垄断和垄断带来的高额利润,形成了保持竞争的压力。只有保持竞争才能避免过分集中,为经济繁荣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中小企业是促进竞争与防止垄断的推动者,同时又是与垄断竞争的强有力对手企业规模越大,资本集中程度和有机构成越高,吸纳每一个劳动力就业所需资本也就越多。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同等数量的投资可以吸纳更多的从业人员。中小企业组织成本低,经营灵活性大,适应外部环境变化能力较强也是保持中小企业较高就业机会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经济出现萧条时,大企业为转嫁因萧条而造成的损失,都采取裁员的做法。而中小企业在这方面的震荡要少一些。在经济繁荣时期,大量中小企业的存在和发展带来了大就业。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形成了巨大劳动力需求,吸纳了绝大部分劳动力的增量和存量转移,缓解了就业压力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大都是市场拉动型的。他们熟悉市场环境,了解客户关心的问题,技术创新一开始就瞄准了特定市场,这样不仅成功率高,而且在引导消费者对新产品的认同方面还可以节省大量开支。据一些发达国家资料表明,小企业中平均每个雇员完成的创新成果是大企业的两倍。与此同时,高技术产业是一种高风险、高利润的产业,技术前景与市场前景的不确定性使大企业在涉足高技术领域时往往抱着一种谨慎保守的态度。而中小企业由于市场竞争的压力和追求竞争优势的动力,较之大企业更具紧迫感,因而在开发利用高新技术成果方面表现的更为积极主动,中小企业在技术进步中的一个突出作用是技术的推广和扩散。中小企业在与科研机构联合协作方面与大企业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能迅速把科研成果推向市场的能力。中小企业成了依靠科学技术来促进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这是由其自身的产权结构所决定的。中小企业组织规模小,对个人主动性和创造力的约束小,成为科研人员的试验场所,对生产造成的损失也小;中小企业面对竞争生存的压力,使它更具有技术革新的动力;对市场和技术变化敏感,也具有革新意识。这种内在的本质原动力引导着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尤其是高新技术行业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
总结:
进行中小企业股份制改革,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法人实体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竞争结果,没有一个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是很难站稳脚跟的。
股份制企业组织结构符合“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股份制企业所有者是股东;股东大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各自职权义务明确;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受政府计划约束,企业有自己的管理体系;改制后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明确,总经理的管理职能清晰,实施管理科学化。
中小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在各方面符合条件的情况下设立为“股份有限公司”,积极争取发行股票上市以获取大批募股资金,谋求企业的更大发展。
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来看,股份制经济发展已相当成熟。及时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实际进行企业股份制改革将会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稳定、健康发展。
参 考 文 献
1、王玉梅.关于我国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考[J].山西科技,2006(1)
2、何文莉.产权改革,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关键[J].科技广场,2005(11)
3、黄挺.股份制的理论创新与改革实践[J].南方经济,2004(4)
4、.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5、王振海,王存惠.新视角下的政治—关于社区发展的专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