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前言……………………………………………………..…….…….2
西部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2
西部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3
三、西部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4
参考文献…………………………………………………………...….6
前 言
西部发展是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中国中央政府为推动西部发展、缩小东西发展差距而实施的一项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本文着重结合乡村旅游的特点,探讨发展乡村旅游在西部研究其发展的背景、意义及对策。
内 容 摘 要
实施西部乡村旅游的发展,将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等信息辐射到农村,使农民不用外出就能接受现代化意识观念和生活习俗,提高农民素质。是一项配合西部发展的宏伟任务,对西部大开发的经济文化方面有着深远意义。
正 文
一、西部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沿海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生产伴随着环境的恶化和城市生活的快节奏,也打破了中国传统文化下自然经济和社会关系,发展经济成为整个中国的主旋律。沿海地区和大的都市的工业发展带动了服务行业的发展,乡村旅游也应运而生,满足旅游者不同层次的需求。
针对西部地区人均收入低、产业机构不均衡、基础设施薄弱、教育及医疗水平较低、生态环境脆弱的发展背景,在西部发展实施之初,中央政府主导型的大规模倾斜投资便成为了国家实施西部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自实施西部发展以来,西部十二省区市的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都获得了较快增长。从纵向比较来看,西部发展促进了西部经济的较快增长,但从横向比较来看,西部发展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东西差距进一步扩大的趋势1999至2006的7年间,东部11省市GDP年均增长15.72%,而西部是14.36%; 东部11省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 79%,而西部是6.99%。
从产业结构来看,西部12省区市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从1999年的26. 44:38.81:34.74发展到2006年的18.58:43.62:37.79,虽然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但是第一产业比重仍然较大。从产业的内部结构来看,西部12省区市工业占第二产业比重的从1999年的80.21%上升到2006年的84.8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从1999年的19. 47%下降到2006年的15.9%,金融保险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从1999年的10.02%下降到2006年的7. 6%。中国西部12个省区市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已达8.6%,旅游业已经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新兴支柱产业,目前半数以上西部省区市的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比重超过或接近10%,贵州省达17.1%,云南达12.5%,陕西达9.6%,西部拥有的丰富旅游资源优势正在转化为经济优势。因此西部发展乡村旅游不仅是西部大开发的缩短贫富差距的重要措施,对于西部地区城市带动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西部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
发展乡村旅游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战略决策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旅游业是关联带动性强、拉动内需明显的新兴产业,充分依托和利用“三农”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是旅游行业积极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重大工作部署的必然要求。 发展乡村旅游是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实践。乡村旅游使广大农民向非农领域转移,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旅游业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使传统农业增添了附加值,农村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了现代农业经济体系建设,科技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等加速发展,农村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和调整;乡村旅游带动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速,使农村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农民思想观念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充分利用农村旅游资源,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拓宽农业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村旅游服务业,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较好的经济基础。 有利于实现“管理民主”的目标。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高旅游业在当地社区的参与度,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进行农村建设,提高当地农民的民主、法治意识,实现“管理民主”的目标。 发展乡村旅游是以城带乡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发展乡村旅游适应了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实现了“大农业”和“大旅游”的有效结合,加快了城乡经济融合和三次产业的联动发展,不仅扩大了城镇居民在农村地区的消费,还加快了城市信息、资金和技术等资源向农村的流动。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促进城乡统筹,增加城乡之间互动。城里游客把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等信息辐射到农村,使农民不用外出就能接受现代化意识观念和生活习俗,提高农民素质。可以挖掘、保护和传承农村文化。以农村文化为吸引物,发展农村特色文化旅游。同时,通过旅游可以吸收现代文化,形成新的文明乡风。 发展乡村旅游是推动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的主要力量。乡村旅游现实和潜在的消费需求都非常旺盛,不仅符合城镇居民回归自然的消费心理,而且有利于开拓农民眼界,增强广大农民的出游实力,成为中国旅游最大的客源市场。农村地区是旅游资源富集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极大丰富了旅游产业的供给体系,将成为中国旅游产业的主要支撑。 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使农村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增加价值。同时,也使农村生产的农副产品就地消费,降低了运输成本,提高了市场价格,促进农民增收。 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使农村自力更生,靠自身力量得到发展,进而减少国家对农村的扶持资金。同时,当地农民参与投资、经营旅游业,可增加其可支配收入,实现“生活宽裕”的目标。
三、西部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
从目前西部地区大多地方的乡村旅游的形式来看,主体是“农家乐”。但要看到,由于“农家乐”是由市场需求的拉动而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大多没有进入规划层面。因此,缺失规划的“农家乐”受制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较长时间徘徊于低水平的发展层面而很难进入较高层面的发展水平。为此,做好乡村旅游的规划即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应摆正规划理念,通过对旅游资源的整合和要素的安排,挖掘各种乡村元素的旅游经济社会价值,树立避免短期行为的理念。
其次,有必要以通过规划,把乡村旅游资源分为如下五大类:
一是以山岳、河流、溪谷的地质、地貌、水文等自然环境的独特观赏价值为基础,形成其山水景观资源和以“山水型旅游新农村”特征的“山水环境资源类”。
二是以绿色植被为依托,形成以郁郁葱葱的环境、特别是较好的森林覆盖氧吧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生态型旅游新农村”为特征的“生态环境资源类”。
三是以乡村田园的农耕风貌为特色,形成以优美的乡村田园农耕景致为田园景观基础,以“田园型旅游新农村”为特征的“田园环境资源类”。
四是以古村落、古街、古巷、古民居为特色民居,形成以特色村庄建筑、新型特色村落建筑、民俗风俗习惯等独特的村落景观文化为基础,以“村落型旅游新农村”为特征的“村落环境资源类”。
五是以果林、花卉、药材等农作物、经济作物、农副产品加工、畜牧业等为依托,形成以独特的景观环境和经济产出为基础,以“新农村产业型旅游”为特征的“经济产出资源类”。
再次,县以上行政区域内规划的乡村旅游,率先应选择本地有代表性的、可推广的、易于成功开发的类型进行试点。即选择对于本地休闲市场有吸引力的资源进行开发,并争取选择多种资源结合的村落,进行综合性开发。比如,有山水景区的古村落和有独特田园风光的近郊村落,都是最好的规划示范村。
目前西部各地的乡村旅游资源还处于浅层次利用的阶段,因而多元开发与资源整合以形成互动即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多元开发,即西部各地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采用“集资入股,以村落为单位进行整体的规划开发;招商引资,合作开发,利益分享;借鉴国外乡村旅游的主要方式,引入开发商,依托乡村资源,形成乡村俱乐部模式,以满足乡村度假的需求”等多种开发模式。
由于乡村旅游的深入发展势必要求引入多元的开发模式,因而即很容易形成以“农家乐”、特色村落、农业观光园区、休闲农庄、乡村俱乐部等多层次产品结构和业态的开发模式。
所谓资源的整合,即可根据目前乡村各种资源尚处于浅层次利用的这一现状整合乡村各种旅游资源。西部乡村旅游目前最应做的事就是要深入挖掘乡村多元素的旅游价值。即无论是物质的、非物质的、有形的、无形的,还是生态环境、乡间小道、节气农事、喜庆民俗、果木花卉、种植养植、四季时鲜、采摘收获、农民画、传统手工艺、土特产制作……皆可作为旅游资源素材进行组合加工和深度利用,并以此形成四季型全年候的产品。而且,这种旅游资源整合后形成的产业链,其连接的要素越多,时间越长,收益也就越多。
总之,西部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只有通过上述多元开发与资源整合形成互动,才能较好地改变目前西部旅游因分散经营而各自为战的状态。
参 考 文 献
1、肖红叶,《中国区域竞争力发展报告1985—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肖红叶,《中国区域竞争力发展报告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2、赵曦,《西部经济开发的制度约束与制度创新》,财经科学,2003(5)
3、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8
4、彭岚嘉,《西部文化生态保护与文化资源开发的关系》,社会科学研究,2001(5)
5、中国宏观经济学会,中国地区发展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