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一、“退而不休”的社会现象
(1) 造成“退而不休”现象的主要原因
(2)“退而不休”现象往后的发展趋势
二、“退而不休”折射出的社会现状
(1)“退而不休”现象对目前就业造成的影响
(2) 社会保障的缺失象
(3) 警惕“退而不休”的贪腐现象
三、“退而不休”的意义和对社会造成的影响
(1)“退而不休”现象给社会带来的好处
(2)“退而不休”现象给社会带来的坏处
内 容 摘 要
“退而不休”的劳动者:转型中国的一个典型现象
中国劳动力市场中活跃着一群"退而不休"的劳动者,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是享受养老金待遇且仍然从事就业活动;二是没有养老金的老年人继续从事就业活动。根据2011-2012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CHARLS)估算,全国45岁及以上劳动者中"退而不休"劳动者已经占到35%,规模总量大约9800万人,农村和城镇分别约为8400万和1400万。农村主要由缺乏养老金的老年人构成,归因于养老保障制度缺失,而城镇主要由享受养老金的就业人员构成,归因于转轨过程中不完善的退休制度。"退而不休"现象是中国特定发展阶段与经济体制转型的共同结果,尽管存在经济发展规律的合理成分,但更主要源于相关领域改革的不彻底,背后反映出劳动力市场中公平与效率的损失。构建与劳动力市场相协调的养老保障制度是改革基本方向,针对不同类型群体应该明确合理的政策导向,让不该退休的人成为正常劳动者,让该退休的人能够顺利退出劳动力市场。
“退而不休”现象剖析
一、“退而不休”的社会现象
昨天中央电视台节目里采访百姓收入提高的情况。被采访的其中一个家庭是两个退休的老年人,表面看退休金每年都在提高,可以根据收入情况,把部分钱用在休闲、健身、旅游等方面。但实际并不能反映退休人员的真实生活状况。因为他们夫妻二人都是退而不休的,两个人均返聘还再工作。如果他们只靠退休金,就会少一大笔收入,不可能像现在生活得这样潇洒。被采访的退休老年男性,说他的老伴退休金从1600多元涨到了2500多元。但这笔收入占所有收入比例并不高,因为他们还有其他返聘工作的收入。
现在很多企事业单位存在退而不休的情况。一般退休以后还可以再工作三年左右。这种现象主要是退休前后的收入会有较大的差距。很多单位人员的收入等于工资加奖金的收入,还有各种补贴。但退休后,大多数人会收入减半。而退休前后的收入巨大差异,使得很多退休人员不得不在身体还可以的情况下,继续寻找工作的机会弥补损失。如果没有工作机会,也会进入股市去碰碰运气,否则就会收入下降一大块。尤其现在物价上涨不能得到有效控制,退休后家庭收入的减少,对大多数家庭会造成生活水平的下降,确实是难于平衡的现实问题。
现在子女的各种压力也往往给父母晚年生活造成很多压力。对于积蓄不高的家庭来说,只要有挣钱的机会就不会放弃。还有的夫妇生孩子比较晚,退休后子女还不能自立,单亲家庭积蓄不高,上述等等实际困难,都可能成为退休人员选择退而不休,继续工作。这种社会现象在中国是较为普遍的。
(1) 造成“退而不休”现象的主要原因
“退而不休” 现象说明,我国社会经济条件不断改善,人口寿命和健康水平大幅度提高。我国产业的精细化、 智能化与灵活化, 使得劳动力市场为老年人提供的工作岗位越来越多。日益多样的学习和工作方式为老年人继续创造社会财富提供可能。只要社会不断普及终身学习观念,并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的培训,老年人就可以成为社会的财富而非负担。不过, 老年人 “退而不休”也可能会带来就业歧视及劳动纠纷,部分老年人无法在工作过程中得到应有的劳动保障和保护,这就为我国就业与劳动保障制度的完善提出了新课题。老年人选择 “退而不休”是其劳动权利, 是否 “退而不休”取决于主观意愿。 全面深入系统地研究老年人 “退而不休”的动因, 不仅可以对老年人“退而不休” 的影响作出客观评判,还可以对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提供重要依据。影响老年人 “退而不休” 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特征、 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三方面。 个人特征因素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健康、婚姻状况、经济状况、受教育程度等。 另外,家庭关系以及家庭资源配置和流动、社会保障体系是否完善也会影响老年人对于 “退而不休”的决策。
(2)“退而不休”现象往后的发展趋势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发展,我国的离退休人员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在许多大中城市里,一些离退休的老人选择了“退而不休”,在退休之后,又再度应聘到企事业单位工作。许多企业认为,雇佣知识丰富、阅历深厚的退休职工,不但稳重可靠,还可以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可谓一举多得。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返聘人员却对如何维护自身权益知之甚少,用人单位也往往不与返聘人员签订聘任合同,造成双方发生纠纷时没有依据,纠纷难以解决。现在很多企事业单位存在退而不休的情况。一般退休以后还可以再工作三年左右。这种现象主要是退休前后的收入会有较大的差距。很多单位人员的收入等于工资加奖金的收入,还有各种补贴。但退休后,大多数人会收入减半。而退休前后的收入巨大差异,使得很多退休人员不得不在身体还可以的情况下,继续寻找工作的机会弥补损失。如果没有工作机会,也会进入股市去碰碰运气,否则就会收入下降一大块。尤其现在物价上涨不能得到有效控制,退休后家庭收入的减少,对大多数家庭会造成生活水平的下降,确实是难于平衡的现实问题。现在子女的各种压力也往往给父母晚年生活造成很多压力。对于积蓄不高的家庭来说,只要有挣钱的机会就不会放弃。还有的夫妇生孩子比较晚,退休后子女还不能自立,单亲家庭积蓄不高,上述等等实际困难,都可能成为退休人员选择退而不休,继续工作。这种社会现象在中国是较为普遍的。
二、“退而不休”折射出的社会现状
退休,本指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劳动者因年老而退出工作岗位回家休息。可环顾我们身边一些已退休的朋友和熟人,却发现许多人退而不休,他们还在用不同的方式继续工作着。
保姆型。这是一份最为普遍的“工作”,长辈们由家长转变成了“家奴”,到儿女的那个新家里去当全职保姆,买菜烧饭、洗锅抹碗、涤衣凉晒、折被拖地等家务活儿一揽子承包,孙辈宝宝的吃喝拉撒、看病就医、上学接送等事务也是“义不容辞”的工作内容。如此服务,工资没有,不倒贴钱算是便宜了你。
官瘾型。这类人曾经是一方位高权重的领导干部,退休后凭老面子到效益好的企业去“工作”——挂顾问当董事拿钱。百脚之虫死而不僵,有时挺有妙用。
劳命型。这类退休者原职级不高,工资较低,多年节省下来的那么一点积蓄,儿女买房子时“理所当然”地被掏了个精光,其后老人每生一场大病就积欠一笔债务。欠债得还钱,可现在的年轻人好像都是貔貅投的胎——只进不出,于是老人为了还债和维持生计,只好拉下老脸去挣钱,有的蹬三轮穿大街串小巷,有的穿上老虎皮当保安,有的甚至去当和尚帮人家做法事,挣到大钱还债更好,挣到小钱且把肚皮填饱。
余热型。这类老人大多身怀一技之长,是专家型的医师、教师、律师、会计师之类的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因经常进行用脑训练,故人虽老了脑子还算好使,经验也丰富,退休后大多被原单位返聘,或是被民营单位请去余热发光。社会有需求,事业有需要,自己也有个消遣处,互惠共赢各得其所。这类退休专家,不在乎继续工作能增加多少收入,在乎的是自己学识仍得到社会认可,能发挥作用继续对社会做一份贡献。(1)“退而不休”现象对目前就业造成的影响
就压压力大。教育体制改革以来,每年都有大量的大学生投入社会,工作岗位的需求有限,供大于求。造成工作压力较大。以2013年大学生就业为例,2013年全国毕业大学生超过600万,加上2012年未就业的往届大学生200多万,有超过800万的大学生等待就业。按全国的岗位需求,每4个人中就有2个人找不到工作。大大减少了年轻人的就业机会。
(2) 社会保障的缺失象
我国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部分地区退休老人待遇不高,基本生活难于保障。农村有大量的闲散老年人,因此造农村成老年人的工资普遍偏低,同时老年人的生活环境、福利待遇得不到保障。由于我国法制不健全,大部分老年人退而不休继续工作时未签订就业合同,工作得不到保障。
农村社会保险滞后较多。虽然现在农村合作医疗的陆续开展提高了农民的社会保障,但相对来说仍远远滞后于城镇,城乡差异较大,农村的老人保障水平仍然偏低。
(3) 警惕“退而不休”的贪腐现象
安徽省宿州市一名贪官退休十年后,因涉嫌贪污490多万元被揪出。日前,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以贪污罪判处被告人胡惠民无期徒刑,以挪用公款罪判处其有期徒刑五年,决定执行无期徒刑,并处没收个人财产50万元。近年来,贪腐官员“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式的“隐性腐败”与日俱增,表面廉政内里贪婪的“双面贪官”,打着借款的幌子,借而不还以权回报等形式,可谓花样繁多。然而,最近安徽宿州市出现的一起退休十年后仍贪污公款近500万元的案例,则令人叹为观止。这种“退而不休”式的贪腐现象,更当引起社会警惕。 据法院审理结果表明,涉案的贪官胡某系原县级宿州市地方煤矿筹建处主任,因1999年5月政府机构变革,县级宿州市成为省辖宿州市下辖的埇桥区,胡某所在的煤矿筹建处,也因人员调整,而被相关部门遗漏,成为一个监管空白区。胡某便顺理成章成为“坐拥金山”的“山大王”,遂趁人不备将筹建处账户上的490余万元公款秘密转移,然后静等退休。直至十多年后,被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以贪污罪和挪用公款罪予以审判。 从胡某的案子中,笔者发现三个问题:第一,胡某的贪腐是借机于政府机构变革的监管疏漏。因变动中人事调整,使其所在单位的公有资金管理人员未能及时交接账务。同时,该筹建处更换直属管理部门,致使新旧交替时公款监管脱节,使胡某得以趁虚而入。第二,胡某转移账户上的公款后,并未立即取现,而是待退休后才挪出公款使用。用期间的大段空白期,暗中观察相关部门反应,以随机应变。第三,胡某对法律知识掌握不足,误以为退休后挪用公款,不属于贪污罪范畴。但实际上,其挪用公款在先,取用公款在后,虽人已在国家机关退休,但是受国家机关委派从事公务的身份和职权仍在履行。因此,依然构成贪污罪、挪用公款罪的主体。 名为退休,实际却在履职,这种“退而不休”式的现象,折射出部分机构单位的人员管理漏洞,以及资金监管漏洞。胡某的案例充分反映出在政府机构变革中,因执行人员不负责任而导致的公款流失现象。这类贪腐涉及数额大、形式更隐秘、时间跨度长,倘若没有意外事件揭露,不进行专项检查,则很可能造成悬案,使贪腐者被疏忽,而得不到法律惩处。 因此,相关部门应对此现象引起重视,在今后的机构变革过程中,严密部署,加强监管,以慎重的态度对国家干部和国有资产负责。并且,纪检部门应行动起来,对类似事件进行拉网式排查,追回公款,惩治腐败。
三、“退而不休”的意义和对社会造成的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退休老人对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越来越多的离退休领导干部担任起非政府组织的主要职务,这些退休老人自身影响力、资源力和组织力,极大促进了公共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非政府组织的发展。
(1)“退而不休”现象给社会带来的好处
1:缓解老龄化压力
2:弥合人才年龄断层
3:调节人才结构失衡
4: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2)“退而不休”现象给社会带来的坏处
1、造成80后、90后这批年轻人普遍懒隋,自理能力差,且缺乏家庭担当意识,以娇生惯养方式培养这代人的父母,正在付出自食其果的代价。
2、“官本位”思想不但在某些官员头脑中根深蒂固,且这种以官为本、以官为贵、以官为尊的价值观,已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
3、社会道德日渐滑坡,不少青年唯我独尊啃老有方,只图索取不思回报,连自食其力、反哺父母这样的基本人伦道德都不具备。四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理念,逐步形成社会共识。
4、反映了当今社会教育、养老、道德以及党风廉政建设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的教育学家、社会学家、党务工作者,以及研究制订政策的权威部门很好地研究。
参 考 文 献
[1]天平;退而不休面面观;北京工商管理;1994年05期
[2]社会保障影响劳动就业探析 作者: 周丽
[3]警惕“退而不休”式贪腐现象 作者:付娜2011年08月24日17:09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4]饶勇.我国目前就业现状及对策[J].人口学刊,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