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到会员中心

文档题目: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回顾与展望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回顾与展望
上传会员: panmeimei
提交日期: 2023-11-17 09:35:58
文档分类: 保险学
浏览次数: 1
下载次数: 0
下载地址: 点击标题下载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回顾与展望  如何获取积分?
下载提示: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右键另存为下载,或用浏览器下载。免费文档不需要积分。
文档介绍: 需要原文档可注册成本站会员免费下载。
文档字数: 3248
目 录
一、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内涵 
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问题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变迁
新型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和完善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展望

内 容 摘 要
我国在二十一世纪正式踏入人口老龄化社会,面临着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的严峻局面,随之出现的是与人口老龄化相关的压力和问题。养老保险制度对社会及经济的稳定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作用,所以完善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当务之急。
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内涵及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存在问题,接着介绍了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变迁与新型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最后着重分析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展望。
关键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变迁; 建立新型养老保险制度;制度改革与展望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回顾与展望
按照联合国的规定,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10%,即该国进入老齡化进程。截止2015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2.71亿,占总人口的16%,年龄结构已经正式踏入人口老龄化社会,面临着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的严峻局面,随之出现的是与人口老龄化相关压力和问题,因此完善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成为目前当务之急。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内涵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险五大险种中最重要的险种之一。所谓养老保险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养老保险是在法定范围内的老年人完全或基本退出社会劳动生活后才自动发生作用的。(二)、养老保险的目的是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为其提供稳定可靠的生活来源。(三)、养老保险是以社会保险为手段来达到保障的目的。
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问题
我国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还存在许多问题,首先人口老龄化的压力日益加剧,人口老龄化对于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构成了越来越重的压力。其次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部分平衡方式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到来时,会造成资金需求的积聚增长,社会负担加重,对国家财政的稳定非常不利。再者社会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明显过窄,社会保险的基本定律之一是大致法则,只有当覆盖范围最大时才会最强,目前,就全国而言,除国有,集体企业基本覆盖外,还有部分事业单位,外资企业大多数私营企业以及个体经济从业人员尚游离在养老保险范围外,还有政府机关的公务人员至今没有纳入社会养老保险范畴,占全国总人口80%的农村人口的老年保障问题也尚待解决,这些问题不解决,社会保障关于权利保障、普遍性、平等性等基本原则就没法落实,部分公民仍未享有相应的养老保险权益。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变迁
第一,我国养老社会保险制度建立
1951年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标志着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是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成果。接着在之后三十多年发展中,受国家经济体制等因素制约,我国现收现付制的养老保险制度没有什么变化,直到1984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启动。
第二,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初步改革
1984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在国企市场化改革开展中,传统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缺陷明显,并随企业退休人员剧增和企业更新职工队伍,企业养老金负担迅速增加,由于实质上的企业保险,企业之间负担轻重不一的矛盾十分突出。
传统的养老社会保险制度于八十年代开始了还原养老社会保险基本职能的养老社会统筹工作,1986年国务院颁发77号文,建立了市一级层次的国企养老金社会统筹机制。1990年劳动部又开始进行养老社会保险养老金计发办法改革的试点工作,提出养老社会保险基本养老金由两部份构成:一部分按职工退休时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一定比例计发;另一部分按职工本人缴费年限和指数化月平均缴费额计发。随后,地方各级政府建立了专职的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归属劳动部监管。
1991年为扩大传统养老社会保险的缴费基础,国务院在[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中要求国企所有职工都要以标准工资3%为起征点向该计划缴费。[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确立了我国养老社会保险由国家、企业、个人三层次构成的基本模式,初步确定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框架,逐步建立国家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
新型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和完善
十四届三中全会将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并提出建立新型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原则。1995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进一步确定我国养老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原则和主要任务,即到二十世纪末,基本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适应城镇各类企业职工和个体劳动者,逐步做到对各类企业和劳动者统一制度,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调剂使用基金。1997年再出台[决定]确定的养老社会保险的统一制度的内容是:统一缴费比例,建立统一的个人帐户,统一个人养老金计发办法。
2000年,国务院制定了[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核心内容包括两个方面,调整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但对具体实施办法加以改进和完善,一是缩小个人帐户规模,企业缴费不再划入个人养老帐户,个人缴费比例一步到位提高到8%,并全部进入个人帐户;二是个人帐户实帐运营。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展望
完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首先,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是当前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推进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从总体上看并不高,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在国有、集体单位以及外资单位的正式就业人员中的覆盖率是较高的,但是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在非国有企业,尤其是非公有企业中覆盖范围仍然比较小、私营单位就业人员,以及个体经营者中的覆盖率很低。老保险金支出的增加,需要有更多的人参加养老保险,才能筹集到比较充足的养老保险基金。在经济成分多元化,非公有企业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养老保险覆盖面过小,将制约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因此,在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中,应当把三资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以及城镇小集体企业职工逐步纳入基本养老保险中来。
 其次,提高养老保险费的收缴率,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层次须不断提高。逐步提高退休年龄,减轻养老保险制度的经济负担。扩大就业,抑制职工的提前退休现象的出现,提高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增加个人养老保险金缴费年限从而提高其退休后的养老金收入,缩短退休人员享受养老保险的年限,缓解养老保险制度的资金支付压力。
2、建立多元化的养老保障体系
构建多元化、多主体、责任共担的养老保障体系是缓解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所面临压力的一条途径。
首先促进企业年金的发展。企业年金,是指在政府强制实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之外,企业在国家有关政策和法规指导下,根据自身经营状况和发展需要而建立的旨在使本企业职工在退休之后的一定时期内能按年度获得一定数额养老金的退休收入保障制度。这种制度的目的在于提高退休者的养老金水平,是对国家法定基本养老保障的一种有效补充。
 其次提倡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是在国家宏观指导和给予一定政策性优惠条件下,实行个人自愿原则,个人自我积累的养老金。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收入情况,通过在银行储蓄和参加商业人寿保险积累一定数量的养老金,以提高自己的老年生活质量。
 
 参 考 文 献
[1]郑功成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85.   
[2]郑功成.从企业保障到社会保障.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33.     
[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状况白皮书.人民日报,2002-4-28.     
[4]中国社会科学院、德国阿登纳基金会.中国城市社会保障的改革.阿登纳基金会系列丛书第11辑,第107页
[5]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研究所:《世纪抉择一一中国社会保障体系构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年版



(本文由word文档网(www.wordocx.com)会员上传,如需要全文请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

热门文档下载

相关文档下载

上一篇社会养老保险筹资模式分析 下一篇简析互联网对我国保险营销渠道的..

相关栏目

最新文档下载

推荐文档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