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现状及困境
二、完善和推进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对策
结算语
参考文献
内 容 摘 要
农业保险是我国农业风险管理体系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与其他类别的财产保险不同,它并非纯粹的公共物品或私人物品,而是介于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之间的一类准公共物品,在新型城镇化不断推进的今天,农业保险的发展也进入了全盛时期。新型城镇为农业保险搭建了发展平台,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农业保险在此机遇之下也将面临着农业保险风险过于集中、供给与需求矛盾、农业保险市场行为不规范、产品单一、缺乏专业化服务等诸多挑战。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分析农业保险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而提出农业保险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困境及对策分析
一、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现状及困境
我国农业保险业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从1982年开始由民政部门、农业部门、保险公司等陆续开办了一些农业保险业务。1982年到1992年农业保险业务呈上升趋势,到1992年当年农业保险费收入达到8.62亿元。但保费快速上升的同时是居高不下的赔付率,1991年农业保险的赔付率为119%,在政府支持性措施减弱以后,过高的赔付率导致农业保险业务逐步萎缩,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不得不调整农险结构,对一些风险大、亏损多的农险业务进行战略性收缩,而其他保险公司则退出农业保险的经营。
目前我国的农业保险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现行的农业保险组织体系不适应农业保险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商业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积极性不高,农业保险的发展面临资源紧缺、技术薄弱、人才缺等问题。我国农业保险由于缺乏适当的再保险安排,使得风险过于集中在保险经营主体自身、难于分散,影响经营主体的经营效果。
二、完善和推进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对策
1、加强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识
农民是农业保险的投保人,为了改善当前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识不足,应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农业保险知识、宣传投保农业保险对稳定农村经济发展的意义,使农民更新观念,提高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识。首先,要充分利用传统媒体的作用,加强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尤其面向养殖大户、种植大户、龙头企业进行宣传,使这项工作家喻户晓;其次,是依靠保险公司的宣传,保险应积极深入乡村和农户发宣传资料,宣传农业保险对转移农业风险的重大意义;最后,政府组织相关部门的人员深入乡村开展农业保险知识讲座,具体讲解农业保险的有关知识,增强农户对农业保险的认识,引导农民自愿参保投保。
2、加大资金的投入
为了促进农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要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在实践中,农业保险比较发达和完善的国家,政府都给予了多方面的支持,如实行税收优惠政策、补贴保费政策,政府出面制定和落实农业保险计划等。而在这些方面我们国加明显做得不足,对农业保险的补贴太少,这是制约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最主要原因。特别在我国,农民是低收入群体,保费对于广大低收入的农民而言负担过大,费率过高加剧农业保险有效需求的严重不足。因此,政府应对农业保险投保人进行保费补贴,以减轻农民的投保负担,刺激和增强其对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同时,政府还可以对保险人提供经营费用补贴和再保险支持,实行减免税政策,一方面激励其经营农业保险,增加农业保险的供给,另一方面,改变农业保险保费过高的现况。
3、加强农业保险的立法
农业保险立法的完善是发展农业保险发展提供的保证。农业保险作为农业发展的保护制度,它依赖于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所以,国家应尽快制定相应的农业保险法或相关法规,用立法为保护农业保险的发展护航。通过法律的强制性、权威性提出农业保险的目标。中国目前还没有规范的农业保险法规,加强农业保险的立法是建立中国农业保险制度的关键一环。通过法律规范国家支持农业保险发展的各种优惠政策和措施,明确政府在农业保险发展中所应发挥的职能和作用,减少政府支持农业保险的不确定性,或由于财政问题而忽视对农业保险的支持,通过立法的完善提高农户的保险意识。
三、结束语
我国的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大力发展农业保险有利于转移我国农业生产中由于自然灾害而带来的风险,对农业生产中的风险给予经济补偿,使农民收入稳定,改善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水平,避免农村金融体系不稳定,使农业生产经营水平提高,增强国际竞争力。
参 考 文 献
《农业经济问题》
《金融研究》
《保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