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到会员中心
|
文档题目: |
生命的韧性——对《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的解读 |
 |
上传会员: |
panmeizi |
提交日期: |
2016-05-03 15:11:59 |
文档分类: |
汉语言文学 |
浏览次数: |
60 |
下载次数: |
0
次 |
|
|
下载地址: |
生命的韧性对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的解读 (需要:26 积分) 如何获取积分? |
下载提示: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右键另存为下载,或用浏览器下载。不退出登录1小时内重复下载不扣积分。
|
文档介绍: |
以下为文档部分内容,全文可通过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获取。也可加管理员微信/QQ:17304545代下载。
|
文档字数: |
|
文档字数:8676 生命的韧性——对《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的解读 [摘要]:余华是先锋小说的一位主将。20世纪80年代他带着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登上文坛,便用冷峻的叙述基调,给我们描述了一个充满暴力与苦难的世界;然而从90年代开始,余华的创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开始走温情路线。小说的主题话语从苦难与亵渎转向了苦难与救赎,创作从死亡叙述到演绎活着,从阐释对人性凶恶的愤怒和焦虑转移到阐述对人性的深切关怀,也从描写生命的脆性转向描写生命的韧性……其中以90年代小说《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最能体现余华的创作变化。无论福贵还是许三观,他们在面对死亡、贫困、灾难、饥饿等时,都能韧性地“活着”,从中昭示了人的生命的光辉,也体现出了人的生命的韧性。 [关键词]:余华 福贵 许三观 生命的韧性 一、余华小说的创作改变 1980年的余华自称是“一个愤怒和冷漠的作家”①,信奉的是一种“无我的叙述方式”②,以致于他这一时期的创作,都是以冷酷叙述来展示暴力与苦难,从而体现其创作与现实的紧张关系,正如余华所说:“我与现实关系紧张,说得严重一些,我一直是以敌
(本文由word文档网(www.wordocx.com)会员上传,如需要全文请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