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到会员中心
|
文档题目: |
从接受角度看马致远剧作的诗化唱词和深层意蕴 |
 |
上传会员: |
panmeizi |
提交日期: |
2013-12-20 21:04:12 |
文档分类: |
汉语言文学 |
浏览次数: |
74 |
下载次数: |
0
次 |
|
|
下载地址: |
从接受角度看马致远剧作的诗化唱词和深层意蕴 (需要:928 积分) 如何获取积分? |
下载提示: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右键另存为下载,或用浏览器下载。不退出登录1小时内重复下载不扣积分。
|
文档介绍: |
以下为文档部分内容,全文可通过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获取。也可加管理员微信/QQ:17304545代下载。
|
文档字数: |
|
文档字数:5219 从接受角度看马致远剧作的诗化唱词和深层意蕴
内容提要:接受美学是文学研究的新方法。文学的创作和研究要充分重视读者的作用。读者通过联想和想象完成对作品的再造工程,成为经典作品传世不朽的重要原因。那么,作家如何启动读者的创造机制呢?本文从接受角度论及马致远剧作的独到之处,其抒情诗人气质感染下的唱词别具韵味,且在主题深层意蕴的挖掘上很见功力。 关 键 词: 空白;诗化;《汉宫秋》;期待视野
元曲,作为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齐名的文学样式,在浩如烟渺的文学星空熠熠生辉。特别是其中的精品,更被喻为文苑中的“奇葩”。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尽管传世作品不多,但几乎每部都带上其个人鲜明的烙印,并经住了时代潮流的冲刷和不同读者的检验,至今仍保持着长久的艺术生命力。特别是其代表作《汉宫秋》,尤其如此。以往,研究者仅从作品或作家角度寻求答案,认为这些作品之所以不朽的原因,不外乎作品内容上具有永恒的认识价值或是作家本身具有天才的艺术表现力,亦或是两者之综合。这固然不错,但毕竟是孤立片面地看待一问题,忽视了艺术生命力的重要一环——接受者。为此,接受美学为我们拓宽了一个新的思维空间。事实上,艺术生命的延续,离不开读者的艺术接受,没有读者的作品或失去读者的作品很难说具有艺术生命力。因此,探寻艺术生命的奥妙,必然离不开读者的接受机制,离不开读者对作品的积极“参活”和能动作用。这里笔者从接受美学角度,从“审美空白”和“期待视野”两方面欲对马致远剧作在唱词及主题内蕴上作重新诠释。
(本文由word文档网(www.wordocx.com)会员上传,如需要全文请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