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到会员中心
|
文档题目: |
鸢尾的光华——浅谈个人化写作 |
 |
上传会员: |
panmeizi |
提交日期: |
2013-12-20 13:50:39 |
文档分类: |
汉语言文学 |
浏览次数: |
7 |
下载次数: |
0
次 |
|
|
下载地址: |
鸢尾的光华——浅谈个人化写作 (需要:25 积分) 如何获取积分? |
下载提示: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右键另存为下载,或用浏览器下载。不退出登录1小时内重复下载不扣积分。
|
文档介绍: |
以下为文档部分内容,全文可通过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获取。也可加管理员微信/QQ:17304545代下载。
|
文档字数: |
|
文档字数:5856 鸢 尾 的 光 华——浅谈个人化写作
[摘要] 自古以来,文学便是一个大范畴的哲学性问题,而文学中“人”的道理更是文学的第一道理。如今的文坛异彩纷呈,名目众多,尤其是个人化写作,它的出现的偶然与必然,其本身所呈现的多元性、精神化及狭隘性以及它今后的道路,都有待于有志之士去挖掘,去培育。 [关键词] 个人化 本位 道德主流 东方美学 “文学即人学”,这于当前的接受观念来说,几乎成了一个常识。文坛上的斯芬克斯之谜,依然是人。“文学即人学”,绝不是一句无关痛痒的套话,它首先提醒人们:关于人的道理,永远是文学的第一道理。一方面,人作为文学描写永恒的对象或价值主体;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写作行为是人的行为方式之一这一深刻的对应关系。文学作品应当是作家人格和个性的表现,抒写性灵是作品的灵魂支柱。作家笔下的人物应当流动着出神人化的心理感受和感悟体验,释放出个性的光彩。如海明威作品中的硬汉形象,让人感受到硬汉精神的个性力量;毕淑敏笔下的白色情愫,让人感受到作家对生命的敬重与关爱,正如欧美尼,费尔龙在美学中讲的:“一件作品之所以是美的,是因为作者的个性特征在它身上留下了深刻的价值。” 然而,“文学与人”的对应关系在文革时期却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割裂与扭曲。“文革”文学背离了艺术规律,其显著特征之一是全力塑造背负沉重政治使命的文学角色,以政治思想代替人物性格。其特征之二是生造一套政治说教式的群体化通用语言,以强制的政治一体化观念制约着语言,致使语言丧失了个性色彩与艺术风格。“文革”文学丧失了作为艺术本体的本质特征,最终沦为政治权贵的工具,因此,“文学即人学”的观念,在历经文革之后向另一个角度的反叛或扭转,甚至过度的先锋性实验,也应该是有理可循,可以理解的。
(本文由word文档网(www.wordocx.com)会员上传,如需要全文请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