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到会员中心
|
文档题目: |
人性的本真与多元 |
 |
上传会员: |
panmeizi |
提交日期: |
2013-12-19 12:48:14 |
文档分类: |
汉语言文学 |
浏览次数: |
4 |
下载次数: |
0
次 |
|
|
下载地址: |
人性的本真与多元 (需要:25 积分) 如何获取积分? |
下载提示: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右键另存为下载,或用浏览器下载。不退出登录1小时内重复下载不扣积分。
|
文档介绍: |
以下为文档部分内容,全文可通过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获取。也可加管理员微信/QQ:17304545代下载。
|
文档字数: |
|
文档字数:5434 人性的本真与多元 ——《白鹿原》人物形象分析 [摘 要] 陈忠实的《白鹿原》以充盈丰满的人性视境为基准,大胆观照人性的本真与多元,在描绘人物生命的理性活动同时,又注重对潜意识层面非理性的神秘事象进行描写,不仅增强 了小说的审美效果,同时又成功地刻画出一系列生动、典型、鲜活丰满的人物形象。不仅体现出作者艺术创作的成熟,同时也表现了作家对人性命运的终极关怀。 [关键词] 人性;人性视境;性格组合论;心理结构说;精神分析说;梦;“鬼魂附体”。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常常被依定某种明确的主题而划分为营垒分明的两部分:正与反、忠与奸、善与恶,好人与坏人等等。这种人性视境的缺失基盲视有其久远的历史原因,不能苟责个体的文学创作者。具体分析原因有三:一是传统文学对人性问题的长期禁忌使得生活在这一文化之中的人对其产生熟悉而陌生的的情感,以至于忽视和遗忘。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性善论”的影响。以荀子为首的传道者认为人性本善,后天的教育可以使恶者变善,善者益善。可事实上,这种观点缺乏心理学的深度,更缺乏对人性的细致研究。三是“统治阶级论”的影响。
(本文由word文档网(www.wordocx.com)会员上传,如需要全文请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