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到会员中心
|
文档题目: |
诗人之词——苏轼黄州词论及其词风流变 |
 |
上传会员: |
darer |
提交日期: |
2013-12-18 17:44:05 |
文档分类: |
汉语言文学 |
浏览次数: |
5 |
下载次数: |
0
次 |
|
|
下载地址: |
诗人之词——苏轼黄州词论及其词风流变 (需要:40 积分) 如何获取积分? |
下载提示: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右键另存为下载,或用浏览器下载。不退出登录1小时内重复下载不扣积分。
|
文档介绍: |
以下为文档部分内容,全文可通过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获取。也可加管理员微信/QQ:17304545代下载。
|
文档字数: |
|
文档字数:9810 诗人之词——苏轼黄州词论及其词风流变 [摘要] 本文在统观苏轼360首词的基础上,结合词人的天性和仕途经历,提出“诗人之词”的看法。认为,苏词在“乌台诗案”以前,狂放闲适;在黄州谪居时期,先是深婉内敛,后是豪放旷达;在元佑时期,谐趣以自谴;在惠州、儋州谪居时期,走向任意自然。 [关键词] 诗人之词 词风流变 乌台诗案 一、引子 苏轼(1037—1101)一生作诗2600余首,作词约360首①。对于苏词,历来褒贬不一。李清照说他“句读不葺之诗”②,陈师道说他“以诗为词”③,清人郑文焯在《大鹤山人词话》则反驳道:“读东坡先生词,……非可以词家目之,亦不得不目为词家,世每谓其以诗入词,岂知言哉。”对于这种各抒已见的是是非非,我们后人应如何正确对待呢?我认为,无论诗,还是词,都是出于性情需要的韵文,“其本一也”④“以诗为词”的观点,对词体本身并无多大要求,而更多注重词体的抒情性功能。苏东坡创词注重的也是“情性”二字。我颇认同元好问在《遗山文集·新轩乐府序》中对苏词的称赞:“自东坡一出,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东坡胜处,非有意于文字为工,不得不然之为工也。” 本文提出的“诗人之词”,不拘泥于诗词做为两种异质同工的文学体裁间的区别,而特指一位富有诗人气质的作家所写的词。这些词在美学范畴上具备“空灵”的审美意蕴。其它如“清新”、“飘逸”、“清旷”的词也包含于这一审美框架中。之所以这样说,原因如次:一、从天赋秉性而言,“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天才的作者之一。”⑤他是个富有诗人气质的大
(本文由word文档网(www.wordocx.com)会员上传,如需要全文请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