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到会员中心

文档题目:

浅谈鲁迅小说中人物命运的互补性

浅谈鲁迅小说中人物命运的互补性
上传会员: panmeizi
提交日期: 2013-12-18 12:26:22
文档分类: 汉语言文学
浏览次数: 24
下载次数: 0
下载地址: 点击标题下载 浅谈鲁迅小说中人物命运的互补性 (需要:27 积分)  如何获取积分?
下载提示: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右键另存为下载,或用浏览器下载。不退出登录1小时内重复下载不扣积分。
文档介绍: 以下为文档部分内容,全文可通过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获取。也可加管理员微信/QQ:17304545代下载。
文档字数:
文档字数:6146
浅谈鲁迅小说中人物命运的互补性
[内容摘要]
  鲁迅用小说的形式揭露社会制度本质。他小说中的众多“孩子”意象、知识分子系列和“群体”意象互相补充,互相照应,共同揭露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和对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国民精神的毒害,借以达到他“改良社会”、“唤醒民众”的目的。本论文将从鲁迅小说的相关文章中截取部分人物来论证这一观点

[关键词]
     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封建礼教的精神毒害    麻木不仁的群体

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的一文中说:“欲兴一国之民不先新一国之小说不可。……”将中国小说理论的发展向前推进了一步。鲁迅,一个大写的文学主体,就继承了小说的这一特点。他要用小说来挖掘世人心理,探究国民劣根性,揭露社会制度的本质。
在鲁迅前期小说的创作中,他7年间写了25个短篇小说(1923年未写小说)。写作时间较为集中,题材所涉及的领域也极为广泛,有农民、有知识分子;有个体、有群体、有女性也有儿童。小说反映的主题有直接涉及到重大历史事件的,也有貌似描写生活遭遇的。如果我们将这些自成体系的短篇小说的思想内容综合起来看的话,那么这些小说将会是一部反映从辛亥革命后直到北伐前的旧中国社会面貌和国民精神状态的“百科全书”式的长篇小说。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论证这一观点。

(本文由word文档网(www.wordocx.com)会员上传,如需要全文请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

热门文档下载

相关文档下载

上一篇浅谈读写结合的有效性 下一篇论温庭筠的词创作

相关栏目

最新文档下载

推荐文档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