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到会员中心
|
文档题目: |
“文学民间源头论”的形成及其失误 |
 |
上传会员: |
darer |
提交日期: |
2013-12-17 16:14:23 |
文档分类: |
汉语言文学 |
浏览次数: |
16 |
下载次数: |
0
次 |
|
|
下载地址: |
“文学民间源头论”的形成及其失误 (需要:40 积分) 如何获取积分? |
下载提示: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右键另存为下载,或用浏览器下载。不退出登录1小时内重复下载不扣积分。
|
文档介绍: |
以下为文档部分内容,全文可通过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获取。也可加管理员微信/QQ:17304545代下载。
|
文档字数: |
|
文档字数:9184 “文学民间源头论”的形成及其失误 [摘要]“文学民间源头论”是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中国文学史研究中占重要地位的一个理论,它的一条直接的路径来自于京剧的雅化及新文化人士对京剧雅化的批判。瞿秋白将阶级剥削理论运用到中国戏曲史的分析,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学史观;鲁迅对雅俗关系的阐述则深刻和全面,他反对的是文艺的士大夫化。然而在阶级日益膨胀的时代,简单的占有论被当成了文艺雅俗关系的全面理解,最终在文艺大众伦,民族化思潮的推动下,形成了民间文学是中国文学的源头,正统和主流的文学史观。“民间文学源头论”不仅将文学形式的产生问题简单化了,而且还对雅俗两类文学的关系作了线性,狭隘的理解。 [关键词]文学史观、“民间文学源头论”、京剧、雅化、大众化
前言:“文学民间源头论”及其所派生的“文学民间正统论”、“文学民间主流论”是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中国文学史研究中占重要地位的一个理论。对民间文学在文学发展过程中所起作用的大力肯定,被看成是“人民性”概念在文学史编写中的重要体现。而“人民性”则是当年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个基础性概念。 20世纪50年代编写的几套文学史都贯彻了此种夸大民间文学作用的理论,因此,也都大大抹杀了文人作家的作用,其偏颇是显然的,1959年何其芳就曾对这一理论偏向作出了批评。“文革”以后,对文人作家地位的重新肯定,与批判别有用心地将文学史说成是一部儒法斗争史的谬
(本文由word文档网(www.wordocx.com)会员上传,如需要全文请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