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到会员中心
|
文档题目: |
论伤痕文学的多重风格 |
 |
上传会员: |
panmeizi |
提交日期: |
2013-12-17 10:05:53 |
文档分类: |
汉语言文学 |
浏览次数: |
2 |
下载次数: |
0
次 |
|
|
下载地址: |
论伤痕文学的多重风格 (需要:28 积分) 如何获取积分? |
下载提示: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右键另存为下载,或用浏览器下载。不退出登录1小时内重复下载不扣积分。
|
文档介绍: |
以下为文档部分内容,全文可通过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获取。也可加管理员微信/QQ:17304545代下载。
|
文档字数: |
|
文档字数:6092 论伤痕文学的多重风格 [摘 要] 伤痕文学可以说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波悲剧风潮。在思想上,它对批判“文革”错误引领人们走出过去的创伤,重新燃起对将来生活的憧憬,在艺术上,它以一种悲剧的形势描绘出了生命中的灿烂;残酷的群众运动中又充满了生活的诙谐。这一意识可以说是新时期文学的“原色”之一,其整个文学时期的悲凉格调也由此而出。这便是伤痕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意义所在。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无论是文革中的记忆还是文学文章中得故事均是充满着对立的事物、对立的人性、对立的内心以及迷失于其中的一个个灵魂。伤痕文学将政治环境下人性的冷漠与生活环境下人性深处的温暖,给经历者带来的政治伤痛与心灵抚慰。在唯政治化的“文化大革命”的压迫下,人性当中的小我带着伤感屈从于政治,然而受到创伤的灵魂却忘我的包容了“伤痕”,正如礼平的中篇小说《晚霞消失的时候礼平的中篇小说《晚霞消失的时候》在小说最后所说“鲜花失去了,果实比它更好,爱情凋谢了,怀念却更鼓舞人”,南珊宽容的接受了过去却怀着期待的心情憧憬将来。有人说伤痕多了就会麻木其实愚昧与软弱才是消极、麻木、冷酷的根源。《伤痕》中得王晓华的内心深处是一个灰色的灵魂,为了与被称为“叛徒”的母亲划清界限,选择了上山下乡的去改造自己表现出了冷酷的内心。在改造受阻后却开始变得消极麻木,甚至自己母亲即将离世时也因为其麻木而没能与母亲见面。文革结束后社会上普遍的想法是迅速遗忘掉过去,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全力以赴建设四个现代化。于1977年《人民文学》发表了刘心武的《班主任》和1978年《文汇报》发表了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在1979年引发了到底还要不要“向后看”的争论。直到最后正视历史,展望将来的一件得到认可后“伤痕文学”才在全国范围内真正喧嚣了起来。 [关键词]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伤痕文学 班主任 写作体裁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20世纪60至70年代发动的一场反对“修正主义”和“走资派”的群众运动,经过十年动乱无论是在“文革”中受到迫害的人还是曾经因“文革”而呼风唤雨的人,十年之后几乎所有人的内心都受到到了伤害。“伤痕文学”在文革结束后十年,在全国揭起了一股文化浪潮。无论人们是反思文革也好还是憧憬将来也罢,正是因为“十年文革”在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们心中所留下的记忆,才孕育出“文革后十年”的一大批优秀文学文章。这些文章同样也有着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所围绕的意识主体以及行文的方式均有时代特色。
(本文由word文档网(www.wordocx.com)会员上传,如需要全文请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