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到会员中心

文档题目:

“朦胧”=清晰的呈现

“朦胧”=清晰的呈现
上传会员: panmeizi
提交日期: 2013-12-15 13:02:45
文档分类: 汉语言文学
浏览次数: 1
下载次数: 0
下载地址: 点击标题下载 “朦胧”=清晰的呈现 (需要:22 积分)  如何获取积分?
下载提示: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右键另存为下载,或用浏览器下载。不退出登录1小时内重复下载不扣积分。
文档介绍: 以下为文档部分内容,全文可通过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获取。也可加管理员微信/QQ:17304545代下载。
文档字数:
文档字数:3254
 “朦胧”=清晰的呈现

[摘 要]  “朦胧”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形态古已有之,但真正被提升到“显赫”地位还在于“朦胧诗”的出现。朦胧诗的“朦胧”使人们对语言艺术形态有了新的认识,“朦胧”的目的在于语言的陌生化,其本质是语言的去蔽,是诗人自身独特经验的显现。
[关键词]  朦胧诗  “朦胧”  陌生化  “去蔽”  经验

一、“朦胧”的由来
“朦胧”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形态,在中国文学中古已有之,《诗经》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便有着一种朦胧的意境,魏晋时期阮籍的《咏怀》诗也被人认为“朦胧曲折”,晚唐的李商隐更是被后人称为“朦胧诗人”。但“朦胧”真正被提升到一种“显赫”的地位还得归功于“朦胧诗”的出现。从一九七九年起,以舒婷、顾城、北岛为代表的一群青年诗人,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以“难懂”、“晦涩”、“古怪”、“朦胧”著称。一九八○年八月《诗刊》登出一篇名为《令人气闷的“朦胧”》的文章,作者章明把自认为“似懂非懂,半懂不懂,甚至完全不懂,百思不得一解”的诗,“姑且名之为‘朦胧体’”,之后“朦胧诗”之名就被接受并且叫了开来,“朦胧”也由此广为人知。
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当代汉语诗歌的历程证明,朦胧诗是中国诗歌史上最值得关注也绕不过去的重要课题,它的重要性在于开启了当代汉语诗歌的多种可能性,其“朦胧”的语言形态也使人们对语言艺术特点有了新的认识。

(本文由word文档网(www.wordocx.com)会员上传,如需要全文请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

热门文档下载

相关文档下载

上一篇论秦可卿形象在《红楼梦》中的作用 下一篇“被”词义演变

相关栏目

最新文档下载

推荐文档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