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到会员中心

文档题目:

伤痕文学之我见

伤痕文学之我见
上传会员: panmeizi
提交日期: 2013-12-14 22:19:15
文档分类: 汉语言文学
浏览次数: 7
下载次数: 0
下载地址: 点击标题下载 伤痕文学之我见 (需要:32 积分)  如何获取积分?
下载提示: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右键另存为下载,或用浏览器下载。不退出登录1小时内重复下载不扣积分。
文档介绍: 以下为文档部分内容,全文可通过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获取。也可加管理员微信/QQ:17304545代下载。
文档字数:
文档字数:7423
伤痕文学之我见     
   摘要:“伤痕文学”一说距今已二十六年。它的历史意义早已确立,没有人会再怀疑。然而,这个概念本身仍有讨论的空间。例如,它与“十七年”文学的关系,它在当时的现实意义,以及如何重新评价其审美价值和艺术成就等等。
 “伤痕文学”概念所指称作的创作,主要是小说,尤其是中、短篇小说,因此,在许多情况下,它们也与伤痕小说概念等同。
我只是想说,在90年代文学中,为什么“伤痕文学”作家几乎全部“缺席”,究竟
是社会变化太大,还是他们本身的创作出了问题?问题显然是在后者。我们知道,90年代后的中国文学,无论是文坛格局、写作策略、作家姿态还是对作家的要求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这个文学意识多元、读者的趣味日趋多样而多变的时代里,一个作家要想凭借一点对问题意识的敏感和善于抓题材,是难以立足的。社会“问题”并没有远去,但却变得日益复杂、多样和矛盾,它们变得更加模糊也更加难以把握,这对于一个“想法”简单、人物类型化且已形成固定创作惯性的作家来说,确实已经无法适应。80年代,的确是一个浪漫而简单的文学时代。简单的问题,简单的文学创作,简单、相同而不幸的文坛结局——几乎没有一个作家能够真正逃脱!而“伤痕文学”,不过是我们对文学史做抽样调查的一个事例而已。 
关键词 : 历史    遮蔽      主体性    题材大于艺术    文学性

(本文由word文档网(www.wordocx.com)会员上传,如需要全文请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

热门文档下载

相关文档下载

上一篇鲁迅的启蒙思想在《阿Q正传》中的.. 下一篇商品社会中的农民本色

相关栏目

最新文档下载

推荐文档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