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到会员中心
|
文档题目: |
试论“泉州南音”的传承和发展 |
 |
上传会员: |
panmeizi |
提交日期: |
2013-12-14 10:35:18 |
文档分类: |
汉语言文学 |
浏览次数: |
2 |
下载次数: |
0
次 |
|
|
下载地址: |
试论“泉州南音”的传承和发展 (需要:26 积分) 如何获取积分? |
下载提示: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右键另存为下载,或用浏览器下载。不退出登录1小时内重复下载不扣积分。
|
文档介绍: |
以下为文档部分内容,全文可通过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获取。也可加管理员微信/QQ:17304545代下载。
|
文档字数: |
|
文档字数:4176 试论“泉州南音”的传承和发展
[摘要]2006年,泉州南音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目前泉州南音正在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泉州南音的独特魅力正在一步步被世界人民了解和喜爱。本文追溯了泉州南音的起源,分析了泉州南音的传承与现状,并对泉州南音的创新与发展进行论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 泉州南音 起源 传承与现状 创新与发展 一、泉州南音的起源 泉州南音又称“南曲、南管、南乐、郎君唱”等,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它随晋人南迁,中原文化的音乐源头由此流入闽南,与闽乐文化相互融合,并最终形成不可多得的珍贵遗产。南音至今仍保留着唐代音乐的许多曲牌名,沿用着“丝竹更相合,执节者歌”的传统演唱形式。距今700多年的泉州开元寺建筑东塔的塔座的石雕拍板证实了泉州南音这一重要乐器早就出现在泉州。此外演唱南音时演唱者手执节拍,用闽南方言演唱,以地道的泉州口音闽南话为演唱标准,歌词按照古语,多以文言的形式出现,不是本地观众即使看着歌词也不易理解。这些用方言低吟浅唱的南曲,据专家考证正是消失了一千多年的中原古乐与久远的“河洛语”相融合的活生生例证。
(本文由word文档网(www.wordocx.com)会员上传,如需要全文请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