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到会员中心
|
文档题目: |
浅析崔莺莺、杜丽娘、李香君爱情观之不同 |
 |
上传会员: |
darer |
提交日期: |
2013-12-13 13:17:16 |
文档分类: |
汉语言文学 |
浏览次数: |
30 |
下载次数: |
0
次 |
|
|
下载地址: |
浅析崔莺莺、杜丽娘、李香君爱情观之不同 (需要:35 积分) 如何获取积分? |
下载提示: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右键另存为下载,或用浏览器下载。不退出登录1小时内重复下载不扣积分。
|
文档介绍: |
以下为文档部分内容,全文可通过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获取。也可加管理员微信/QQ:17304545代下载。
|
文档字数: |
|
文档字数:7690 浅析崔莺莺、杜丽娘、李香君爱情观之不同
[摘要]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王西厢》中的崔莺莺、《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桃花扇》中的李香君三位女性爱情观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虽然三人的爱情观不可能在同一水平线上,而是在历史发展中既有继承又有曲折中前进的,从崔莺莺发展到李香君的爱情观,达到了中国古代社会女性爱情观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十分值得关注的。 [关键词]崔莺莺;杜丽娘;李香君;爱情观
中国古代灿烂辉煌的古典文学,从《诗经》开始就有许多诗歌反映女性情感愿望,表现出女性某些方面个性要求。尤其是爱情的渴望,《邶风.柏舟》中女性也有自己的独立意志,“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移也。”在《乐府》中也有女子对爱情的执著,“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自此以后,古典诗歌中有渐多反映女性喜怒哀乐的主题,但就中国整个古典文学的发展来看:《王西厢》中的崔莺莺、《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桃花扇》中的李香君这三个形象在中国古典文学女性爱情观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正如恩格斯所说:“任何一个人在文学上的价值都不是由他自己决定的,而只是同整体的比较当中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523页)所以,本文试从三人爱情的比较及产生、
(本文由word文档网(www.wordocx.com)会员上传,如需要全文请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