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鲁迅的“精神观”
[摘 要]鲁迅作为一个现代时期的作家,他的精神世界是复杂的,这表现在他一方面主张“拿来主义”和坚决批判传统,另一方面又自觉不自觉地在一些方面信奉着文化传统,他的精神观体现在 :一 是强调人格的作用,它的价值范畴就是“修身”;二是强调思想的历史功能;三是强调心对修身的决定作用,及其人格和心性的可塑性和人格塑造与心性养成的极端重要性。鲁迅一生的追求目标就是通过改造人的思想——人心来实现社会的变革和历史的进步,并且坚信人心是可以改变的。这一观点在《 阿Q正传》中有了近乎完美的体现。
[关键词]精神观 “精神胜利法” 精神第一主义
中国整个20世纪的文化选择,就总体而言,都表现出对西方各种势力的侵入与挑战的回应,这种回应是建立在民族立场上的,其目标是振兴中国,这个目标是本世纪中国几代知识分子的共同追求,如果将实现这一目标看作一个过程,那么这个过程的逻辑起点在哪里?不同历史时期的知识精英们的思考虽因时代而异,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观点是,从转变国人的思想意识入手,即国人的思想意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和关键,我们姑且将这一主张称为“精神观”。
我们知道,鲁迅能够成为作家,来自于他的人生中的一次重要抉择。那就是他在1906年的弃医从文。鲁迅为什么突然弃医从文?人们常常把《(呐喊)自序》中鲁迅的一段自述作为依据。用鲁迅自己的话说,从那一次以后就放弃了学医的理想,到了东京搞文艺运动去了。然而,当我们仔细考察鲁迅“从医”,还是“从文”的理由时,就会发现问题并不那么简单。
作为思想家的鲁迅,他也曾鼓吹过科学,然而他对科学的价值认同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