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到会员中心
|
文档题目: |
浅谈诗歌的现代性之“兴”的崛起 |
 |
上传会员: |
panmeizi |
提交日期: |
2013-12-11 15:06:11 |
文档分类: |
汉语言文学 |
浏览次数: |
1 |
下载次数: |
0
次 |
|
|
下载地址: |
浅谈诗歌的现代性之“兴”的崛起 (需要:23 积分) 如何获取积分? |
下载提示: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右键另存为下载,或用浏览器下载。不退出登录1小时内重复下载不扣积分。
|
文档介绍: |
以下为文档部分内容,全文可通过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获取。也可加管理员微信/QQ:17304545代下载。
|
文档字数: |
|
文档字数:3325 浅谈诗歌的现代性之“兴”的崛起 [摘 要] “兴”作为一种修辞手法,连接着现实世界与艺术世界;而作为现代美学逻辑的“兴”,更多的是一种存在状态。我们的经验世界是受到遮蔽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覆盖也越来越厚,“兴发”状态是最接近真实世界的。“兴”是一种个体的“合法偏见”,通过为文创作,诗人充当了第一个读者,完成了第一次历险。因而“兴”只是一种个体的体验,一种审视;或但纯追求愉悦感、或抒发心中不平,它是对日常生活的逃离。 论文通过“兴“这一传统审美意象,透视了时下流行的后现代危机,在揭示个体渴求逃离的同时,否定了诗歌是为“讽谏”而兴的命题。 [关键词] 审美意境 日常生活 兴 一、“兴”的重命名 “兴”是一种修辞手法,最早见于《诗经》。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三种表现手法,兴是借他物来引出此物的意思,相当于现在的象征修辞方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例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
(本文由word文档网(www.wordocx.com)会员上传,如需要全文请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