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余华是个“不多产”的作家,但他每一部作品都值得被重复阅读,有时会觉得跌落到谷底,有时又会随着故事情节接宕起伏,重见光明。也许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大同小异的,既有痛苦不堪的黑暗时刻,也有光明透亮的白昼时分。
此文分为五个部分,一、提出并探讨童年对余华的影响,年幼的余华由于家庭原因过早接触到的血腥与死亡似一张黑夜的大网,将他牢牢绑在其中。童年经历对他日后的作品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但也正是这些童年经历,成就了余华。二、浅析余华的几个身份,余华有着“牙医、作家和病人”这三种身份,除了牙医这个身份是早年的过去式,“作家”与“病人”这二者的身份是并存的。三、探讨他人对余华的不同影响,影响余华的人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莫归于“川端康成”与“卡夫卡”。川端康成可以说是余华的启蒙老师,但卡夫卡让余华的写作风格有了新的突破,另外,音乐也是影响余华写作的因素之一。四、通过对余华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暴力与血腥进行思考与研究,浅析余华在小说中所表现出的暴力及其意义。虽然余华的作品中充满暴力,但我们应该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到他的“通过艺术手法的独特解剖”来反应现实,批判现象。五、通过举例感动过我们的余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浅析温柔的力量。
关键词 余华童年 三个身份 文学启蒙与影响 血腥与暴力 温柔的力量
引言
老实说,从前我并不知道“余华”,是为了我的远程教育论文才开始看他的小说的,最先看的是他的《许三观卖血记》,后来又看了《活着》,但这两部小说都是他转型后的作品,不再是“先锋文学”。为了更深入的了解他,又去看了《十八岁出门远行》、《河边的错误》、《一九八六》、《四月三日事件》、《现实一种》等作品,这些是典型的先锋文学作品,有着人们一贯“看不懂”的故事情节。在读过余华的大部分小说后,对于他的“先锋文学”作品我有一种抗拒的心理。因为实在难以理解主人公的精神世界,作品的晦涩难懂,似是而非,看得人云里雾里。慢慢的看得多了,也会去思考,余华安排这样的人物与情节,究竟有着怎样的深意?
从一开始的“抗拒”到后来的“欣喜”,就是我的心理路程:“从黑夜到光明”。从茫然不懂到恍然大悟,从排斥到接受,从被动到主动。读余华,是我人生中的一个惊喜!
通过不断地分析与思考,略有些体会与心得,于是写下这篇青涩的文章。然而毕竟年轻懵懂,我的人生经历有限,看到的世界与余华的世界总有出入,就好比一个出生在繁华都市的人,是怎样都无法体会落后山区为何连大米饭都是奢侈;又比如一个贫困家庭的人怎样都无法理解为何有的人一支口红的价钱却可以抵过他半年的生活费。我们的社会背景不同,关系网便是不同的。有人与高官达贵称朋,有人却与酒鬼赌鬼为伍。我们站的高度不同,看到的世界便是不同的,更何况,余华的每部作品都值得被重复阅读,且都被人反复推敲,我再怎么去看再怎么去想,都有点“抄袭”的意味,不过以下部分都是我看完他作品后的真实想法,如有雷同,许是因为与他人观点重合;如有新的观点指出,希望是我这个“后生”的一点不同立场看到的不同世界吧!
目录
摘要……………………………………………………………1
引言……………………………………………………………2
目录……………………………………………………………3
一、童年对余华的影响……………………………………4-5
(一)黑暗童年是把“双刃剑”………………… ……………4-5
二、余华的身份……………………………………………6-8
(一)牙医…………………………………………………………6
(二)作家…………………………………………………………7
(三)病人…………………………………………………………8
三、他人对余华的启蒙与影响……………………………9-12
(一)川端康成……………………………………………………9-10
(二)卡夫卡………………………………………………………11
(三)音乐…………………………………………………………12
四、余华小说中的暴力、血腥及其意义…………………13
(一)小说中的暴力镜头与其意义………………………………13
五、温柔的力量,引领走向光明之旅……………………14
(一)那些感动过我们的人物形象………………………………14
参考文献………………………………………………………15
致谢